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报告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报告


μm、S= 二、仪器名称 、型号
三、选用的物镜方法倍数 (N) 目镜套筒分度值(C) 镜与工件距离 四、选用的取样长度 L
μm/格、视场范围 mm。 mm、评定长度 Ln
mm。
五、测量微观十点不平度 Rz 的数据 最大峰序号 读数 L2 1 波峰 波谷 格 L2 波峰 波谷 整个表面 Rz(μm) 2 3 4 5 Rzj(μm)
单位:μm
五、数据处理 1、确定歌孔径轴线偏差 孔编号 孔轴线 偏差 fx fy 1 2 3 4
fx 2、作图求位置度误差值
3、结论 孔轴线位置度误差 f1= 合格性判断: f2= f 3= f4=
实验三
一、零件名称:
表面粗糙度的测量
、编号 、表面粗糙度要求:R2= μm。 、编号 、测量范围 Rz 、 测量范围 Rz μm。 μm、 μm、物
四、计算 基准周节对公称周节的偏差(又称平均值)
k 1 n △ fpt相对 z 1
齿轮周节累积误差: △Fp=△Fp 绝对 max -△Fp 绝对 min 齿轮周节差: △fpt=︱△fpt 绝对︱max=
五、用作图法求周节累积误差△Fp 作图法求周节累积误差(自选比例)
1
2
3
4
5
6
7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
实验报告
实验 1-1
一、零件名称 二、量具及量仪规格 1、立式光学计:编号 围
用立式光学计测量外径
、直径及公差 mm。
、编号
、分度值 mm、 示值误差 、每套量块数
mm、测量范 mm。 、
mm、 示值范围 2、量块:编号 、级别 。
量块组尺寸
三、零件草图及测量位置
四、测量数据及结果
径向位置
测量偏差值 A~A B~B A~A
测量直径 B~B
轴向位置
Ⅰ~Ⅱ II~II III~III 判断合格性 安全裕度 上验收极限 下验收极限 合格性
实验 1-2
一、零件名称 二、量具及量仪规格
用杠杆齿轮比较仪进行等精度测量
、编号 、尺寸 mm。
1、杠杆齿轮比较仪:编号 范围 mm、 示值范围 、级别 。
实验 2-3 一、零件名称: 二、量具及量仪规格 1、 游标深度尺: 编号 2、直角尺:编号 3、 量块: 编号 、编号
位置误差的测量
、位置公差
mm。
、 分度值 。 、 级别
mm, 示值范围
mm。
每套量块数

三、零件草图及测量位置(用代号表示)
四、测量数据 孔径(或螺纹外径) D= 量块组尺寸 深度尺测出数值 L5= a1 = a3 = 孔轴线位置要求 L1= L3= L3= a2 = a4 = L2= L4=
实验 2-2 测量跳动 2-2-1、测量径向圆跳动 一、零件名称 径向圆跳动公差 二、千 (百) 分表: 编号 三、零件草图及测量位置 、编号 mm。 、 分度值 mm、 示值范围 mm。 、总长度 mm、
四、测量数据 测量数据 最大读数 最小读数 截面的径向圆跳动 轴颈的径向圆跳动 五、判断合格性 Ⅰ~Ⅱ II~II III~III IV~IV
实验 4-4
一、齿轮:编号 模数(m) 二、公法线百分尺:编号 围 mm、示值误差
齿轮齿厚偏差测量
、传动精度 、齿数(Z) 、 。 mm、测量范
mm、压力角(a) 、分度值 mm。
三、计算参数(a=20°变值系数 x=0 计算) 跨齿数 K=0.111Z+0.5
公法线公称长度 w=m[1.476(2k-1)+0.014z]= 四、测量数据
, 相对应旧表面 级。
七、被测工件表面粗糙度合格性 光洁度为 八、实验收获及存在问题。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实验 4-1 一、齿轮:编号 二、量具名称 测量范围 三、测量数据 齿数(Z) 四、计算齿轮主要参数 模数计算值 取标准模数
m Dα Z 2
齿轮参数的确定 。
、编号 mm,示值范围
、分度值 mm、 示值误差 、分度值 mm。
mm、测量 mm。 mm、测量
2、外径百分尺:编号 范围 mm、示值范围
三、零件草图及测量位置
四、测量数据及结果
径向位置
测量偏差值 A~A B~B A~A
测量直径 B~B
轴向位置
Ⅰ~Ⅱ II~II III~III 判断合格性 安全裕度 上验收极限 下验收极限 合格性
mm、压力角(a) 、分度值 mm。 mm、测量范围
三、周节测量数据: 齿序 n 周节相对 偏差 △fpt 相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相对周节累 积误差
△f
1 n pt相对
周节绝对 误 差 △fpt 绝对
绝对周节累 积误差 △fp 绝对
计算:取样长度上的
Rzj
h h
pi i 1 i 1
5
5
vi
5
整个表面的 Rz=(Rz1+Rz2)/2
六、测量轮廓单峰平地距离 S 的数据
取样长度 第一单峰读数 第 n 单峰读数 单峰个数 轮廓单峰平均距离
L1 L2
表面轮廓单峰平均距离 S
计算:
SL
S
Sn S 1 n
SL1 SL 2 2
标准偏差:

V
i 1
10
2
1
n 1
3、判断粗大误差情况(用 3ɑ 原则) 4、计算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L

n
5、测量结果
L L 3 L
实验 1-3 一、零件名称 二、量具及量仪规格 1、内径百分表:编号 范围 mm、 示值范围 、编号
用内径百分测量孔径
、尺寸及公差
mm。
、分度值 mm、 示值误差
mm、测量 mm。 、
2、量块:编号 量块组尺寸
、每套量块数
三、测量数据及数据处理 次 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指示表读数 a 测量尺寸 Li 残与误差 Vi=Li-L 残余误差平方 Vi² 备注
1、判断系统误差情况:
2、计算有关参数: 算术平均值: 残余误差: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由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残余误差平方根:
用齿轮卡尺测量齿厚偏差
、传动精度 mm、压力角(a) 、分度值 、齿数(Z) 。 mm、水平游标卡 mm。 ,
mm、垂直游标卡尺测量范围
四、测量数据(测量近似相距 90° 四个齿的齿厚) 序号 n 弦齿厚测量值 S 弦齿厚仪偏差值△Es 注:△Es=S-s 1 2 3 4
五、判断齿侧间隙合格性 齿轮齿测间隙要求 齿轮弦齿厚上偏差 齿轮弦齿厚下偏差 齿轮齿测间隙合格性 。 mm。 mm。 。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六、判断齿轮合格性 第一组精度为 周节累积差 Fp 级、第二组精度为 mm。 mm、 下偏差 。 。 mm。 级、齿轮
齿轮周节极限偏差 fpt 上偏差 齿轮第一组精度合格性 齿轮第二组精度合格性
实验 4-3
一、齿轮:编号 模数(m) 二、齿轮卡号:编号 尺测量范围 三、查表确定参数
2-2-2、测量端面圆跳动 一、零件名称: 、编号 、端面圆跳动公差 、 分度值 mm、 示值范围 mm。 mm。
二、千 (百) 分表: 编号 三、零件草图及测量位置
四、测量数据 测量数据 最大读数 最小读数 截面的径向圆跳动 轴颈的径向圆跳动 五、判断合格性 Ⅰ~Ⅱ II~II III~III IV~IV
齿序 共发现长度 W 齿序 共发现长度 W 齿序 共发现长度 W
1 2 3 4 5 6 7 8 9 10 W′max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W′min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五、计算 1、公法线长度变动: △F=W′max - W′min 2、公法线平均长度(取近似互成 90 四条公法线长)
W 1 4 wi = 4 i 1
3、公法线长度偏差:
Ew W W
4、公法线长度变动公差 Fw= 六、判断齿轮第一组精度合格性
实验四的收获及存在问题:
、分度值 mm。
mm、
,齿顶圆测量直径(D′α)
mm。
m=
分度圆直径 d=z*m= 齿顶高 hα=m
齿顶圆直径 dα=m(z+2)= 齿根圆直径 df=(z-2.5)= 齿距 p=mπ
实验 4-2
一、齿轮:编号 模数(m) 二、周节仪:编号 示值范围
用周节仪测量△Fp 和△Fpt
、传动精度 、齿数(Z) 。 mm、 ,
实验 1 的收获及存在问题: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实验 2-1 一、零件名称
测量狭窄平面的直线度误差 、编号 、 分度值 、总长度 mm、 示值范围 。 mm。
二、 千 (百) 分表: 编号 三、零件草图及测量位置
四、测量数据 测量位置 1 2 3 4 5 6
千分表读数 测量位置 千分表读数 7 8 9 10 最大值 最小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