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被害人责任

被害人责任

浅析犯罪被害人的责任[内容提要]:自本世纪 40 年代初有关学者提出被害人 与加害人的关系问题以来,犯罪被害人的责任性逐渐引起犯 罪学理论界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大量实践证明, 在许多犯罪案件中,加害人的犯罪行为深受被害人的影响。

尤其是在暴力、杀人、盗窃、强奸、诈骗等犯罪中,被害人 的心理、言词、行为等因素与加害人犯罪行为的实施关系颇 大。

从一定意义上说,被害人激发或促进了加害人犯罪动机 的形成,并助成了犯罪行为的实施。

就此,从某种程度上说, 犯罪被害人不再安全地被视为被动的、 无辜的、 无足轻重的, 反而,犯罪被害人“造就着”(shapes and molds)罪犯。

[关键词]:犯罪被害人、被害人责任犯罪被害人是指因他人的犯罪行为(一般也包括未构成 犯罪的违反刑事法律的行为)而受到伤害、损失或困苦的个 人或实体。

有学者提出: “犯罪被害人不单纯指受犯罪行为 侵害的具体的个人,它还包括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 阶层、政府机关以及拥有公共权力的国家等在内的综合概1念” ①本文中的犯罪被害人专指个体的受害者。

著名犯罪学家施奈德认为“被害人是犯罪的发生及其控 在部分犯罪案件中, 制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因素” ②也就是说, 。

被害人应当对犯罪事件的发生以至自身遭受的损害负有一 定的责任,这就是所谓的犯罪被害人的“有责性” (culpability)③。

大量事实表明,被害人在与加害人互动 过程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作为产生犯罪的原因要素 之一:被害人往往在犯罪事件中起到积极作用,可能直接成 为暴力行为的起因,也可能作为一种生活经历对犯罪的产生 具有间接的影响。

本文拟就有关犯罪被害人的责任谈些个人 拙见。

一.研讨犯罪被害人责任的必要性 过去对于犯罪事件的研究,多侧重于对加害人的研究, 忽视了对被害人的研究,特别是忽视了对被害人责任性的研 究。

因此,犯罪事件中的许多问题无法得到圆满的答案,也 给司法实践带来了许多困难,为了更好地说明犯罪原因及制 定犯罪预防的有关措施,从而提高司法实践的效益,被害人 责任问题的研究是不容忽视的。

⒈研讨被害人责任是全面分析被害原因及犯罪原因的 需要1 2康树华主编: 《犯罪学通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p548 [德]汉斯・约阿希姆・施奈德著: 《国际范围内的被害人》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p4 3 郭建安主编: 《犯罪被害人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p153 2犯罪学家冯・亨梯认为,单纯从犯罪人角度探求犯罪原 因是一种单向解释,大多数犯罪原因都不是那么简单。

他提 出了“双重结构”(The Duet Frame Of Crime)的概念,极 力主张从犯罪人和被害人两个方面探讨犯罪的原因。

④笔者 认为,只有充分考虑到被害人对犯罪发生的作用,亦即被害 人与犯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犯罪原因的解释才是动态的 和全面的。

犯罪包括犯罪人、被害人和犯罪行为三个要素。

除了一些无具体被害人的案件以外,绝大多数犯罪都是犯罪 人和被害人相互作用的结果,或者是被害人的行为引起了犯 罪人的犯罪行为(在暴力犯罪中多数是这种情况) ,或者是 被害人的行为为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因 此,通过研究被害人对犯罪发生的责任,有利于进一步解释 为什么少数人被害而大多数人不被害,为什么犯罪人会在特 定的时间和地点侵害特定的被害人的问题,从而使对犯罪原 因的研究更加全面,进一步深化。

⒉研讨被害人责任有助于预防被害进而预防犯罪 在现代社会中,犯罪活动日益猖獗,犯罪手段不断翻新, 犯罪性质越来越严重,严重地威胁者国家、集体及广大人民 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破坏着社会的正常生活、 生产秩序, 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怎样才能避免遭受犯罪的侵害, 已成为人人关注的社会问题。

虽然犯罪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4[德]冯・亨梯著: 《罪犯及其被害人》 ,pp383-450 3度上取决于实施者,即加害人,但是还应该从被害人的自身 找原因。

有学者提出“被害预防就是强调通过个人和社区消 除招致受害的因素而预防被害,进而预防犯罪。

⑤有些学者 ” 认为,许多人之所以被害,主要是缺乏被害者学的知识,对 自身存在的各种被害要因缺乏认识。

⑥笔者认为,从犯罪学 的角度来说,首先,在犯罪心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不同 程度地受着被害人心理的影响和制约。

在有些犯罪中,被害 人对犯罪动机的形成,实际上起着一种助成或推动作用。

其 次,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静态关系,即加害人 是犯罪行为的积极主体,被害人是行为的消极主体。

它们之 间的关系是一种动态关系,即不仅被害人的行为能引起加害 人的心理变化和产生犯罪动机,从而引起犯罪行为,而且在 它们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有可能互相转化。

因此研讨被害人 责任,可以引起人们对罪犯的高度警惕,使被害人或者他人 从中吸取教训,以便将来避免被害,特别是研究分析被害人 之所以被害的有关因素,掌握犯罪与被害的规律性,从而系 统地制定被害预防的方法和措施,进行切实有效的犯罪预 防。

同时,这种研究也可为社会预防犯罪和预防被害提供制 定预防措施的理论依据。

⒊研讨被害人责任有助于提高对罪责的认识,更加准确 地定罪量刑,从而保证刑事审判的公正性、合理性5 6康树华著: 《犯罪学—历史.现状.未来》 ,群众出版社,1998 年版,p109。

白建军著: 《犯罪学原理》 ,现代出版社,1992 年版,p229。

4在刑事审判中,人们往往只重视对犯罪人方面罪行的调 查,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被害人方面的调查,从而忽视了 被害人在犯罪事件中应该承担的责任,这样就有可能加重犯 罪人的刑罚。

因此,就影响了司法机关准确的定罪量刑,影 响了刑罚的公正性、合理性。

这种状况既不利于犯罪人认罪 改过,也不利于被害人心理的研究。

如前所述,犯罪行为往往都是加害人和被害人之间相互 作用的结果。

加害人的行为与被害人的行为都对犯罪起着作 用。

对被害人责任的研究,也正是为了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证 明,被害人是否应当对犯罪和被害承担责任,怎样区别其有 责性和责任大小,以保证对犯罪人正确定罪量刑。

因为被害 人的责任直接影响犯罪人的责任程度,有学者认为,在一些 场合,被害人无责任或责任很小;在另外一些场合,被害人 应负的责任与犯罪人等同甚至被害人有可能就是真正的罪 犯。

⑦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被害人与加害人的相互作用, 被害人对犯罪产生的责任及其程度是准确适用刑法的重要 依据之一,具体分析被害人责任是一项保证准确定罪和量刑 的重要手段。

⒋研讨被害人责任是保障加害人人权的基本要求 “人权是一种观念,它是指每个人都享有或应该享有的雷堂、魏占杰著: 《关于被害人心理与加害人心理的若干问题刍议》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7 年 2 期, p108。

57权利。

⑧它不因为性别、种族、地位、能力的不同而相异, ” 这些权利是不可转让和剥夺的。

在司法实践中,往往因为罪 犯是他人人权的侵犯者,而忽视或不重视对被害人责任方面 的调查,导致在定罪量刑时有失偏颇,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 罪犯的合法权益。

只有正确考察被害人在犯罪过程中的责任 大小,才能合理认定加害人的刑事责任,确保刑罚的公正、 合理。

唯有如此,才能在维护法律的尊严、保障被害人基本 人权的同时,维护加害人的自由、平等、生命等基本人权。

二.被害人责任的一般界定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犯罪学家对于被害人的作用、责任 以及其具有挑衅性的心理和行为,已有相当多的思考、研究 和论述,使得对犯罪问题的研究更加现实和完整。

被害人不 仅仅被看作一个被动的客体、一个无辜的角色,而且被广泛 地认为是在起一定的积极作用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自身 的被害。

譬如在杀人案件中,我们通常能够发现杀人者与被 害人之间真实的相关性。

在许多情况下,被害人使加害人受 到了诱惑,笔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被害人决定并塑造 了罪犯。

尽管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单方面的,但是,被害人与 加害人之间具有深刻的相互作用,可能在犯罪事件发生的最 后一刻,被害人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有学者指出,在某些 情况下,是被害人首先发起了互动,引起或导致了实施者的8夏勇著: 《人权概念起源》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p4。

6犯罪行为;被害人的疏忽、轻率的行为或挑衅行为促使了许 多 犯 罪 的 发 生 , 被 害 人 负 有 “ 功 能 责 任 ” Functional ( Responsibility)⑨,所以笔者主张:被害人应当不做任何 会引起他人伤害自己的事情,并积极寻求一切方法以防止罪 犯伤害自己。

一般而言, 在某些犯罪事件中, 被害人的行为疏忽大意、 不适当甚至具有诱发性,本来不幸的事件是有可能加以预防 的,但被害人不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他们所面临的危险,而是 增加了这种危险。

从这种意义来说,这些被害人所遭受的人 身或经济损害,部分是由于自身的原因所导致的。

进而,在 某些案件中,由于被害人具有不同程度的过错,就可能与犯 罪人共同承担责任。

以上述认识为依据,笔者认为,确定被害人的责任有无 及其程度, 应明确在犯罪的发生及其控制的社会过程中。

“犯 罪被害人与违法者都是作为主体而活动着的。

⑩所以,应力 ” 求掌握以下几个基本的出发点:首先不能简单地将犯罪与被 害看作一个绝对静态的概念,相反,应当将犯罪(即正在成 为罪犯)和被害(即正在成为被害人)置于社会互动过程中 来加以研究,在具体的人际关系、在相互作用的具体情境中 考察被害人的责任。

其次,不仅应该用法律道德的标准来衡 量被害人的行为, 而且还应该考虑被害人的个性特点。

再次,9 1郭建安主编: 《犯罪被害人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p154。

0[德]汉斯・约阿希姆・施奈德著: 《国际范围内的被害人》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p4。

7应将被害人心理与行为和犯罪发生可能性综合进行考虑。

从 以上三个基本点出发,可对被害人责任作如下表述:被害人 的责任是与犯罪的发生或被害的后果具有直接因果关系的 心理状态或行为,包括违法或不道德行为,也包括在特定的 情境下与防止犯罪发生和自身被害这一目的相悖的心理状 态或不当行为。

三.被害人责任的形成 犯罪学家冯・亨梯认为,犯罪人与被害人的相互关系是 互补的合作者。

11依据这个观点,本文对被害人责任的形成 表述如下:被害人与犯罪人两方面都是互为客体而相互作用 着的,被害人的责任形成过程是犯罪化过程和被害化过程作 为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⒈在犯罪发生前的阶段 由于被害人具有某种特殊的观念、性格、气质及需要结 构等,往往使其成为犯罪发生前的“潜在的被害人” ,所以 对犯罪行为的产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