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早期教育的利与弊

儿童早期教育的利与弊

早期教育的利与弊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应该让许多准备做父母的人,在孩子出生前就应做好、做足各种准备,孩子从出生到上小学这段时间的教育活动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0~3岁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对孩子进行早期系统的全面智力开发会影响到他们一生的发展。

大多数的家长都认为学习是一件最苦、最累的事。

其实,在孩子眼中,学习是一种最快乐之事。

咱们的家长希望孩子好好的玩耍、尽兴的玩耍,年龄大点了再学习,今后学习的时间长,慢慢学也不迟,孩子就是要玩。

为此,孩子的早期成长过程中,孩子应该是玩?还是应该学习呢?一、早期教育知多少1、认同早期教育对早期教育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

认为早期教育很重要,可以帮助孩子变得更加聪明,为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孩子应从小严格管教,希望孩子将来有一定的成就,最好能成为天才,或者是****家。

所以,教育要从小抓起,应受到严格的、最好的培养和教育。

信奉:三岁看老,七岁看终身。

2、不了解早期教育对早期教育一点不了解,甚至不知道婴幼儿还可以进行早期教育,最大疑问是,孩子都还不会讲话,能听懂吗?3、不认同早期教育(1)不管了解与不了了早期教育,没理由就是反对早期教育;(2)提倡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应顺其自然。

(3)认为自己的孩子很聪明,不需要进行早期教育。

(4)认为孩子小,自己在家里就可以教他(她)学习。

(5)认为孩子小听不懂,孩子这么小就上课,大一些再说。

(6)认为孩子太小,太可怜;学的东西多了,脑袋装不下,头会疼的。

(7)家长认同早期教育;但是,家里的老人反对,孙子太小,心疼孙子;为了孝敬老人,只好放弃对孩子的早期教育。

(8)父母不管工作忙与闲,认为孩子小,不愿花精力与时间在孩子身上。

由家里老人带就行了,不然浪费了资源。

二、早期教育与右脑脑科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脑细胞组织到3岁时就已经完成了60%,这时期的儿童脑部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到6岁时脑细胞就完成了80%。

科学研究发现,在成长过程中,一个孩子3岁之前的生长发育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变化。

所以孩子在出生后2 ~ 3年内,无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良好的育儿刺激对脑力的功能和结构都有重要的影响。

人们大多只知道左脑,而忘却了右脑的存在,一直不了解右脑的作用,只是片面地由左脑的功能好坏来判断一个人的能力。

我们的大脑97%的功能都在右脑中,只有3%的功能在左脑;经研究证明,右脑的信息容量是左脑的100万倍,如果遗忘了99%,剩下的1%也是计算机的信息容量的100万倍;因为大脑97%的功能都存在右脑中,所以左脑的记忆力容易使人忘记,而右脑则不会。

因为右脑是通过图像作为记忆的。

左脑是一个低速运转的意识脑,以语言处理信息,掌管逻辑、文字、数字、判断、分析;右脑是一个高速运转的潜意识脑,以图像思考、记忆,掌管的是韵律、想象空间、颜色、大小、形态。

因此,偏重于运用左脑的人理性、逻辑,处理信息不能进行换位思考,比较固执;而偏重于运用右脑的人思维又太过于跳跃,感性、想象,缺乏规则意识。

右脑又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脑。

一般的家长都喜欢给小朋友讲故事,这只能帮助左脑的开发;而无法帮助到右脑。

孩子只有在六岁前的学习,右脑才能得到开发;也只有左右脑的并用才能真正的充分发挥大脑的潜能。

三、早期教育与0岁教育「每个孩子出生时所拥有的潜在智能,比达芬奇一生使用过的还要多。

」——费城人类潜能研究所格林杜曼博士「所有孩子生来都是天才,我们却在他们生命最初六年磨灭了他们的天资。

」——布克梅尼斯特富勒人在刚刚出生时,右脑处于优势地位,而小宝宝在6岁前,主要是通过右脑思考问题的。

然而,6岁以后,从生理上和教育方式上使得左脑与右脑间的联系逐渐消失,右脑的功能逐渐退化甚至封闭。

小朋友六岁以后,潜能巨大的右脑被使用的机会日趋减少,左脑逐渐取代右脑成为主宰。

也就是说,幼儿在0~6岁时使用的是右脑,而0~6岁又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时间。

所以,0~6岁的孩子与6岁以上的孩子相比,他们的大脑功能和作用完全不同,如果在这一时期没有及时地对大脑进行恰当的刺激,以后无论怎样努力也是徒劳的。

这就是孩子年龄越小,学东西越快的原因。

人的潜能无法想象,右脑的潜能更让人不可思议。

教育从0岁开始,特别在二岁前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最容易的;孩子长大了,养成了一些坏的习惯,再去改正它,是相当难的一件事。

所以,我们要尽早的把幼儿的潜能挖掘出来,让右脑的功能长期发挥它的作用。

对于好的教育实例可以借鉴与学习,那就是犹太人的教育。

相对于世界上的58亿总人数来说,犹太人的数量只占到了其中的0。

3%,仅有1800万人,但就是如此比例的犹太人,竟给我们人类社会留下了不可计数的成果。

例如,在所有的诺贝尔获奖得者中,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犹太人所占的比例达到1/3强,他们都来自总人数1800万人的犹太人中。

这些人物之所以能够出现,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幼儿期所接受的教育,他们了解,为了使孩子将来成为一个有很大活动能力的人,在幼儿期培养其丰富的才能是至关重要的。

犹太家庭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注重教会孩子掌握以下五个要点:1、使个性得到发展。

2、努力在自己擅长的方面争取一流。

3、全面发展人格。

4、培养创造力。

5、终生学习。

他们在教育过程中,会告诉自己的孩子,在人生初始,每一个人都生来具有很多宝贵的才能,因此要树立一个远大的志向。

的确,幼儿教育应该是母子共同完成的一项工作,通过母子共同的努力奋斗培养出的梦想,对母亲、对整个教育的过程、对整个社会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摘自(日)七田真“如何培养儿童右脑”(第3、4页)早期教育一定要适合孩子年龄心理发展、思维发展的规律,违背了发展的规律对孩子就是一种伤害,那么,我们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发展特点来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对孩子的脑力进行一定的刺激,从而在语言上、思维能力上发展更好一些。

教育孩子,应从胎儿开始。

零岁到六岁仍然是吸收得最快的阶段,当然一岁比三岁佳,三岁比六岁佳,这是铁一般的事实。

而且教五岁的孩子比教六岁容易,教四岁的比教五岁容易,教三岁的比教四岁容易,教两岁的比教三岁的容易,教0岁是最容易的。

四、心灵教育如果母亲感到对孩子的教育十分辛苦,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个大麻烦的话,那正是因为没有和孩子的心灵达到沟通的缘故。

“心灵教育”就是“爱的教育”。

孩子的问题行为有程度上的轻重之分,也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如经常哭、不听话、任性、欺负小朋友、咬人、打人、不爱学习,等等。

母亲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一切问题,都可以认为是儿童的问题行为。

如不能在孩子幼年时期改正这些问题行为,以后就很难再对其产生积极影响。

这一问题的解决,首先要把重点放在儿童心理上。

因此,母亲们应该做的不是去试图改变孩子,而是要改变自己对孩子的看法、与孩子的接触方法。

每位家长心中都有自己育儿的标准。

由于受到这个标准的束缚,家长自然会用一种负面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从而造成家长无视儿童心理,一味地向其灌输的填鸭式教育。

这样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家长和孩子感到无比沉重的压力。

这种教育,不能称为心灵教育,只有————用肯定、赞扬和爱来对待孩子,才是“心灵教育”的标准与目标。

母亲的消极态度塑造出消极的孩子。

如果母亲认为“这个孩子发育太慢”、“没有任何才能”、“没有一点长处”,那么孩子就会忠实地按照母亲的这种想法成长起来。

也就是说,孩子现在有出息也好,没出息也罢,其原因不在别处。

而是在于他们的母亲,他们呈现出的状态正是母亲教育的结果。

恐怕所有的家长都会在教育时无意中对自己的孩子采取了消极态度,使用了负面语言。

虽然孩子与生俱来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但是在母亲消极语言与态度的影响下,却无法更好地运用他们内在的心灵。

所以,只要家长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就可以改变孩子目前的状态。

我们进行幼儿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心灵教育”有两个重要的标准:一是培养能控制自己感情、不任性的孩子;再是培养会体谅他人的孩子。

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只注重孩子背会了什么,背会了多少,考试成绩多少等这些智力上的长进,而忽视了培育孩子的梦想,忽视了“心灵教育”,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不可能拥有多么远大的理想。

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达不到21世纪要求的创造性人才的要求.不要只注重对孩子的智力教育,更重要的是教孩子认清人生的意义。

培育出生活的强者。

这个强者不是物质上的强者,而是道德上的强者。

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有原则。

在孩子做了不可原谅的错事时,一定要严加管教。

以下是七田真教授批评孩子的三项原则:★不许伤害别人★不许给别人带来麻烦★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其中第三条是教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如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比如进屋后要把自己的鞋子摆放整齐之类的小事。

通过这样的小事让孩子学会做事情要善始善终。

养成事后回想自己行为的习惯。

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孩子责任心的目的。

让我们用关爱的心灵与孩子沟通,用爱的模式来传递知识。

进行幼儿教育的目标是,使孩子树立远大的志向,才可以培养出有作为的人才。

五、早期教育与智力开发很多人都有一个误会,以为只要提供一个普通的环境,让孩子快乐地成长,就能发展他们应有的潜能。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东西自然而然就会了,不用过早的去教育与培养。

但他们忘记了质量俱备的信息,有效地刺激孩子的大脑,孩子大脑才能有理想的发展。

大脑并非停滞不前的。

不理想的环境,会令大脑发展迟缓;狼女的故事显示,8岁回到人类社会,到17岁死,9年内的专人教导语言与生活,却只学会25句说话,而且不能如常人般行走。

孩子出生后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作为准父母,孩子在未出生之前,就应做好迎接宝宝到来的准备,首先是一些喂养的知识学习,最适合孩子年龄的早期教育的学习计划。

因为孩子成长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早期教育是孩子早日成才的关键,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并不是所有的早期教育都有良好的效果。

无论是父母对早期教育的不重视,还是早期教育的观念与方式上有失误,造成了早期教育事与愿违。

致使父母对早期教育不够重视。

从而担搁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机。

如果家长没有时间,或者是不懂如何培养孩子,可以把孩子送到的早期教育机构进行学习教育。

很多人用考试形式去教幼儿,或者填鸭式的教学,觉得培养小天才是很简单的事情,那是用错了招数,也令自己在教授过程中大受局限和挫折。

有的家长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教养、正直的好孩子,同时,又担心过于严厉的管教会使孩子性格太乖僻、不活泼。

如果早期教育的方式与形式不对,只能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抵触与恐惧,对于学习成为一种负担,这也是家长、教育工作者所担心的。

六、早期教育与学习能力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不够重视,有的家长也有认为自己的孩子已很聪明,不需要进行早期教育学习,甚至有的家长不但不了解早期教育,还拒绝了解早期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