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浮雕艺术详细内容
压缩空间的不同程度,形成浮雕的二种基本形态——高
浮雕和低浮雕。
高浮雕由于起位较高、较厚,形体压缩程度较小,因此
其空间构造和塑造特征更接近于圆雕,甚至部分局部处理完全采
用圆雕的处理方式。
高浮雕往往利用三维形体的空间起伏或夸张
处理,形成浓缩的空间深度感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浮雕艺术
对于形象的塑造具有一种特别的表现力和魅力。
法国巴黎戴高乐
广场凯旋门上的著名浮雕《1792年的出发》,是高浮雕的杰作。
艺术家将圆雕与浮雕的处理手法加以成功的结合,充分地表现出
人物相互叠错、起伏变化的复杂层次关系,给人以强烈的、扑面
而来的视觉冲击感。
浅浮雕起位较低,形体压缩较大,平面感较强,更大程
度地接近于绘画形式。
它主要不是靠实体性空间来营造空间效果,而更多地利用绘画的描绘手法或透视、错觉等处理方式来造成较
抽象的压缩空间,这有利于加强浮雕适合于载体的依附性。
美索
不达米亚的古亚述人,大概是最善长于用此手段进行艺术表现的
艺术家。
在一系列的“亚述人狩猎图”中,他们很好地运用浅浮
雕手法,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地表现出充满生气的艺术形象,并
以复杂的动势贴切地展现出人物和动物的内在情感。
浮雕空
间压缩程度的选择,通常要考虑表现对象的功能、主题、环境位
置和光线等因素,其中环境与光线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
优秀的
雕塑家总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关系,从而使作品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
在充分表达审美思想情感的基本创作原则之下,浮雕的
不同形态各有艺术品格上的侧重或表现的适应性。
一般地说,高
浮雕较大的空间深度和较强的可塑性,赋予其情感表达形式以庄重、沉稳、严肃、浑厚的效果和恢弘的气势;浅浮雕则以行云流
水般涌动的绘画性线条和多视点切入的平面性构图,传递着轻般
的平和情调和抒情诗般的浪漫柔情。
雕塑艺术的发展使圆雕
日益强化了它的相对独立性,相比之下,浮雕虽然更多地受制于
一种依存关系,即对“平面”或“墙面”的依赖,但其独特的表
现特质和丰富的雕塑性造型手段仍是其它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
而且,其审美特性在现代艺术革命的促进下,也日益强化了它的
相对独立性。
对固定“墙面”的依赖性和适应性,在现代浮雕上
已不再象古典浮雕那样显得那么地强烈、拘谨和不可动摇。
对现
代浮雕而言,作为载体或环境的“墙面”是自由的、可选择的,
它因此具有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
二、浮雕的起源与发展人
类存在以来,艺术一直是整个人类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原始先民由于对自然现象还无法正确地解释,于是产生了原始宗教,他们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拜。
随着原始
宗教的发展,原始雕塑艺术也作为祭祀信仰、崇拜观念的体现方
式或表达形式而得以发展。
山洞中的原始岩画和雕刻,最初表露
出浮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原始特征。
人类的物质生活,往往影响到精神上的表现。
在远古时期,原始人类用颜色和线条来表现狩猎采集生活所接触的自然对象,把它们描绘成平面的绘画,以表达人们对这些事物的关切。
当人们发明线刻,意欲以岩石等硬质固定和保存这些形象时,最
初的浮雕便产生了。
随实践经验的积累,人们发现了暗影表现法,逐渐由平面形相的涂绘进到对物象体积的关注。
这种关注以及采
用各种材料来达到体积表现的造型实践,促进了圆雕最初的发展。
原始时代的岩画、线刻,无论是模拟自然的写实物象或
是装饰性的图案,其描写方法或造型模式多大同小异。
尼罗河流
域及地中海东部,各洞穴中所发现的线刻,其方法皆是先大略勾
勒外面的形廓,然后予以着实的描写并刻成线形。
随制作工具的
发展,浅浮雕性质的岩刻也受到相应的促进。
中国北方的原始游
牧在绵延千里的阴山山脉,留下了大量记载他们生活的岩刻(或
岩画)。
这个地区的岩刻特点是,写实性强,多以牛、马、山羊、鹿、虎、豹等野兽和家畜为题材;原始艺术家们将图形绘于致密
光洁的黑石上,后用专门磨出的尖锐硬石刻出图形,成为石刻浮
雕艺术的早期表现。
新石器时代,人类发明了陶器。
与制陶相关的塑造技术
和装饰技术,进一步促进了雕塑形态的发展。
除彩绘线画外,不
断推进的陶器装饰还发展出具有雕塑感的装饰形式,出现了立体
的印纹、划纹、刻纹和堆纹等,甚至出现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陶
质圆雕、浮雕或透雕。
考古资料表明,与石雕一道构成原始雕塑
的丰富面貌的陶塑包括泥塑,在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地中海、欧洲中部西部以及中国等广大的文明区域,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
发展。
原始社会解体以后,浮雕艺术逐渐走向繁荣。
在许多文
明古国,为祈求死后永生而修造的陵墓,为祭祀祖先神灵而营建
的庙宇,以及为颂扬帝王功业而树立的纪念碑,无不规模宏大、
气势磅礴。
浮雕这种兼具雕塑的实体性和绘画的叙事性的表现形式,很大程度地适应于古代社会生活和精神取向,它为表现人们
想象中的神圣世界或伊甸园般的天国理想,以及记录现实生活中
的重大事件,提供了有力的方式和广阔的天地。
公元前25世纪,埃及已经成为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
国家,在那里大量的浮雕被用来装饰陵墓、庙宇和纪念碑。
埃及
人创造性地运用了三种典型姿态(①全部的正面;②绝对的侧面;
③俯视的顶面)来塑造浮雕人物形象,努力营造一种静穆、神秘
与威严
的气氛。
“纳米尔石板”的浮雕风格形式,标志着影响持久
的埃及艺术程式的形成。
其单纯简练的曲线造型和几何因素,在
埃及古王国时期已趋于完善。
有力的线性的塑造,使浮雕与题目、铭文的刻划具有相同的意义。
在这里,硬直的阴刻线条强调了有
精神象征意义的“动势”,而不再局限于再现一个现实化的形象
和场面。
西亚的两河流域,孕育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浮雕
艺术在两河流域的各个王国中呈现出不同风貌,而亚述王国的浮
雕无疑达到了最高峰。
亚述浮雕遵循叙事原则,以宏大的构图和
细腻的刻画,铭记了国王的伟大功业和历代王国的兴衰荣辱。
写
实风格的《纳拉姆辛纪功碑》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