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法考研题库-经典教材课后习题(产品质量法)【圣才出品】

经济法考研题库-经典教材课后习题(产品质量法)【圣才出品】

第十章产品质量法
1.《产品质量法》适用于一切产品吗?
答:我国《产品质量法》对产品的范围进行明确的限定,该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本法所称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

”这里的加工既包括工业加工,也包括手工加工。

该条第三款同时规定,建设工程不适用本法的规定。

由此可见:(1)《产品质量法》调整的产品,是以销售为目的,通过工业加工、手工制作等生产方式获得的具有特定使用性能的物品;
(2)各种直接取之于自然界,未经加工天然形成的产品及初级农产品,不适用《产品质量法》的规定;
(3)虽经加工、制作,但不用于销售的产品,纯为科学研究或为自己使用而加工、制作的产品不属于《产品质量法》的调整范围;
(4)建设工程不适用《产品质量法》规定;
(5)军工产品不适用《产品质量法》。

2.阐述产品责任的概念、构成要素、归责原则及其与产品质量责任的区别。

答:(1)产品责任的概念
产品责任,是指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因生产、销售有缺陷产品致使他人遭受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所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

产品责任又称为产品损害赔偿责任、产品侵权责任。

(2)产品责任的构成要素
生产者、销售者承担产品损害赔偿责任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①产品存在缺陷
这里所指的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

②存在人身伤害、财产损害的事实
只有产品给用户、消费者或第三人造成了实际损害,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③产品缺陷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3)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
归责原则,是指确定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的理由和依据。

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大体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
①合同责任阶段;
②一般侵权责任阶段;
③无过错责任阶段,目前已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和采用。

我国《产品质量法》对产品责任采用以无过错责任原则为主,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例外的立法形式。

我国对生产者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即无论生产者有无过错,只要因产品存在缺陷致使他人人身、财产发生损害,生产者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我国对销售者实行过错责任原则,销售者由于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人身、财产发生损害的,承担赔偿责任。

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4)产品责任与产品质量责任的区别
产品责任和产品质量责任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
①两种责任性质不同
产品责任是一种特殊的侵权民事责任。

产品质量责任是一种经济法责任既包括产品质量违约和侵权的民事责任,也包括产品质量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后者包含了前者。

②判定承担责任的依据不同
判定承担产品责任的依据是产品是否存在缺陷,即产品是否存在不合理危险,其依赖于法律法规的直接规定,并不考虑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合同关系。

判定承担产品质量责任的依据为是否违反默示担保或明示担保以及产品是否具有缺陷。

即除了依赖于法律法规的直接规定外,还可根据当事人之间是否具有合同关系来判断。

③承担责任的条件不同
承担产品责任的条件是产品存在缺陷,并且造成了他人损害。

产品责任是一种事后救济。

而产品质量责任可以存在于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任何环节,只要有违反质量义务的行为,无论是否造成了损害,均应承担产品质量责任。

既有救济功能,也有预防功能。

3.什么是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二者有何区别?
答:(1)企业质量体系认证与产品质量认证的概念
①企业质量体系认证,是指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由它授权的部门认可的认证机构,依据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对企业的质量体系和质量保证能力进行审核,通过颁发企业质量体系认证证书,证明企业的质量体系和质量保证能力符合相应要求的制度。

②产品质量认证,是指依据具有国际水平的产品标准和技术要求,经过认证机构确认并通过颁发认证证书和产品质量认证标志的形式,证明产品符合相应标准和技术要求的活动。

(2)企业质量体系认证与产品质量认证的区别
①对象不同
企业质量体系认证的对象是企业保证产品质量的综合能力。

产品质量认证的对象是某种特定的产品。

②认证标准不同
企业质量体系认证的依据是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的GB/T19000—IS09000系列国家标准。

该标准等同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推荐采用的IS0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国际标准。

产品质量认证的依据是具有国际水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其他补充技术要求。

③认证的目的不同
企业质量体系认证的目的,在合同环境中是为了提高供方的质量信誉,尚需方提供质量担保,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在非合同条件下是为了加强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产品质量认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产品信誉,增加产品的竞争能力。

4.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对象有哪些?
答:国家对产品质量的监督以抽查为主要方式,抽查的对象有:
(1)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
(2)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
(3)用户、消费者和有关组织反映的有质量问题的产品。

监督抽查工作由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规划和组织,县级以上地方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内也可以组织监督抽查。

法律对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执行。

5.什么是产品召回制度?
答:(1)产品召回制度的含义
产品召回制度,是指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后,发现存在可能危害消费者人身及财产安全的缺陷时,经营者依法从市场上收回,并免费对其进行修理或更换的制度。

(2)我国的产品召回制度
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规定,经营者发现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存在严重缺陷,即使正确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仍然可能对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应当立即向有关行政部门报告和告知消费者,并采取防止危害发生的措施。

这是建立具体的产品召回制度的基本依据;
②2004年,我国基本上确立了汽车的产品召回制度;
③2007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了《食品召回管理规定》,建立了系统的食品召回制度,2009年2月颁布的《食品安全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食品召回制度;
④2009年通过的《侵权责任法》正式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产品召回制度。

产品投入流通后发现存在缺陷的,生产者、销售者应当及时采取警示、召回等补救措施。

未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补救措施不力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6.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
答:《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确立下列各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1)政府统一领导,农业主管部门依法监管,其他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
(2)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强制实施制度;
(3)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依法制定和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并监督实施;
(4)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禁止销售;
(5)防止因农产品产地污染而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产品产地管理制度;农产品的包装和标识管理制度;
(6)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制度;
(7)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分析、评估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息发布制度;
(8)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制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