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饲养课程标准
1 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1 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的性质:《宠物饲养》是宠物养护与疫病防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课程的作用:主要讲授宠物犬猫的生物学特征及、繁殖生理及繁殖技术、饲养管理、养犬设备的选择及犬场建设;其它宠物如观赏鸟、观察鱼及其它宠物的饲养管理等相关技术。
使学生掌握宠犬、猫及其它宠物的饲养管理知识,具有从事犬猫及其它宠物的饲养管理能力,能从事相关工作。
本课程前沿课程:《动物解剖与组织》、《动物生理》、《动物微生物》、《动物药理》等课程。
1.2 课程设计思路
按照实际岗位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内容,确保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和适度。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基本原则,注重和加强实践教学,强化训练学生实际操作技能,重点加强校内外工学交替实训、顶岗实训等工学结合活动,充分利用专兼结合教师队伍共同指导实践。
着眼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切合高职教育教学实际,确立素质、知识与能力“三位一体”课程教学目标,统筹安排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教学评价等环节,科学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实现课程教学的最优化设计。
2.课程目标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犬猫等小动物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业技能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团队意识,达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方面的目标。
2.1专业能力目标
具有合理选择犬猫等宠物品种及个体的能力;具有犬猫等宠物繁殖的控制能力;具有确定犬猫等宠物营养需要及日粮调配加工能力;具有犬猫等宠物饲养与管理能力;具有犬猫等宠物的日常护理能力;具有观赏鸟、观赏鱼等宠物的品种识别及基本的饲养管理能力。
2.2 方法能力目标
具有较熟练的运用科学方法和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具备搜集资料,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具备对突发事件进行紧急处理的能力。
2.3 社会能力目标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严谨务实;具备较强的语方表达、畜牧兽医职业沟通和协调能力;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及良好的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课程内容与要求
3. 2学习任务规划和学习任务设计
4.课程实施
4.1 教学条件
4.1.1 软硬件条件
本课程要求有良好的多媒体授课环境。
本课程配套宠物饲养室作为实践场所,饲养若干品种及年龄的犬、猫等宠物。
4.1.2 师资条件
老中青教师相结合;校内与校外教师相结合;专职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有扎实、全面的家畜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专业理论基础知识;
有较强的犬猫等宠物饲养管理实践经验;
有丰富兽医临床实践经验。
能胜任本课程的教学工作;
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有较强的责任心和组织能力。
4.2 教学方法建议
本课程在授课的同时应在实习牧场饲养若干品种及年龄的犬及猫等宠物。
整个学期采用分组的方式顶岗进行犬猫等宠物饲养管理,一方面巩固了相关知识,培养了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多媒体教室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学习犬的品种、猫的品种、观赏鸟的品种、观赏鱼品种等适合图文结合的内容,在讲授的同时,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
4.3 教材编写
5.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考核方法:考试课,笔试闭卷。
成绩核算方式:期末试卷占50%,平时成绩占50%(提问10%、测验10%,出勤10%,作业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