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新课标强调: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要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寻求人人发展,人人成功。

要把"我们教会了学生什么"这种被动型接受式学习模式,改变为"学生学会了什么"这种主动型探究式创新模式。

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全新语文学习方式。

让学生主动发展。

这些新精神、新观念应该成为我们人民教师自觉地积极地设计教案的指导思想。

实施新课标的主渠道在课堂,实施新课标的关键在教师。

我们要真真正正地贯彻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的指示精神。

我们要通过教案的准备和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新课标的理念,并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去设计、体现语文的知识体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陈太丘与友期》处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第25课,语文第一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让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语文素养这一宏观的全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学素养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创新精神都起着极大的作用。

本课作为古文阅读在第一册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初中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

本文是学生接触的第四篇古文,由于初一学生接触文言文比较少,文言知识的积累也不丰富;再加上学生的年龄特点、人生阅历等方面决定品德情感教育也非常重要。

因此如何教学,促进学生学好本文,培养学生懂礼守信的好品质,是老师思考的重点。

这篇文言文浅显易懂,学生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很大困难。

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思考质疑的习惯非常重要。

三、学习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1.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以写名言的形势加深学生对“守信”的感悟。

教学难点: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四、核心教学策略阅读法:读时品味人物语言,体会人物表达情感。

探究法:交流读时的感受,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评价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评价。

朗读法: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熟读背诵。

合作法:交流自己对人物做法的理五、教学流程一、课前复习回顾(一)背诵课文《咏雪》(二)《咏雪》练习(满分15分)(出示幻灯片)(完成时间约8分钟)1.填空:(4分)《世说新语》是的代表作,由组织文人编写的。

在写法上一般都是,主要记叙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

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8分)寒雪日内集..()雪骤.()公欣然..()曰撒盐空中差...()俄而可拟..()柳絮因.风起()..()未若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3分)(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2)未若柳絮因风起。

二、导入新课:(出示幻灯片)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

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

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

”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

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

”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取水里。

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这篇古文,让我们徜徉在古文的天地之间。

共享学习古文的乐趣。

三、课前预习检查(出示幻灯片)自由朗读课文1.无标点朗读(出示幻灯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2.加标点后朗读(出示幻灯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要求:①读准字音。

②尽量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注意语调。

③处理好语句停顿,读出节奏。

3.学生朗读课文,然后同学评议朗读情况。

(优缺点。

你特别欣赏他读的哪一句,哪一句没读好,该怎么读。

)通过评议,进一步让学生明白朗读应该注意的问题: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重音。

4.全班朗读。

过渡:要想读得更好,还要明白课文内容。

可能大家在预习的过程中,有一些字词句的翻译还不太明白,今天我们在课堂上解决四、译后再读,合作学习。

1.小组交流,疏通大意要求:①根据课下注释,试着翻译文章大意。

②不明确的字词或句子,小组内部交流。

如重点词语:“乃““至”、“期”“行”等。

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先在小组中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推举一个中心发言人提出,全班一起讨论解决。

2.展示重点字词,让学生翻译,(见幻灯片)期:约定至:到去:离开行:走舍:放弃乃:才委:丢下舍弃则:就,便,那么引:拉顾:回头看3. 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同?五、内容探究 (见幻灯片)1.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参考:A。

不失礼(客人得知太丘已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陈纪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

所以,这一则的核心是“无信”、“无礼”,宣扬的是正直不阿,为人正派的品格。

不失礼,因为是“友”失礼在前,先不尊重元方之父B.失礼(因为“友”毕竟是与父亲平辈,不应不尊重长辈。

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

不要管大人之间的事)2.课文告诉我们: (见幻灯片)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我们要学会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

信礼恕七、课外拓展 (见幻灯片)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小时了了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②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③。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④。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⑤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⑥,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⑦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⑧,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⑨。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1993年上海古籍版)[注释]①孔融字文举,东汉末鲁人,孔子二十世孙。

“建安七子”之一,对曹操多非议,为其所杀。

②李膺字元礼,东汉末清议领袖之一。

③俊才:才智出众的人。

清称:指有名望的人。

中表:指与姑母、舅母子女之间的亲戚关系。

通:通报,传达。

④府君:汉代人称太守为府君。

李府君,指李元礼。

⑤君:您,表尊称。

仆:我,表谦称。

⑥先君:先人。

指前辈,祖先。

仲尼:孔子字仲尼。

伯阳:指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师资:老师。

孔子曾向老子请教。

⑦奕世:累世。

通好:通家之好,汉魏以师友为通家。

⑧了了(línglì):聪明伶俐。

⑨踧踖:局促不安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随父到洛(洛阳) B.为司隶校尉(担任)C.既通,前坐(……以后) D.君与仆有何亲(仆人)2.对下面加点的名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文举年十岁(孔融,孔子二十世孙)B.先君仲尼(即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C.君先人伯阳(即老子,老子又名李耳)D.太中大夫陈韪(是皇宫里的御用医生)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②人以其语语之。

③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4.孔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让陈韪感到“大踧躇”的原因是什么?附答案1.D(仆:我,古人的谦称)2.D(太中大夫:朝庭中的文职官员)3.①所以我和你是世代交好啊。

②人们把孔文举的话对他说了一遍。

③陈韪说:“小的时候聪明,但长大后未必还是一样出色。

”4.因为孔文举话中有话,意思是说,想必你小的时候一定非常聪明,所以现在才变得这么笨。

八、结束语:(齐诵读) (见幻灯片)与全体同学共勉:诚信是一枚凝重的砝码,放上它生命不再摇摆不定;诚信是一轮耀眼的明月,惟有与高处的皎洁对视,才能沉淀出对待生命的真正态度。

诚信是一道山巅的流水,趟过它方能洗尽尘世的浮华,留下启悟心灵的妙板书设计:陈太丘与友期信礼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