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论

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论

第一章导论【目的与要求】通过对国际货物买卖相关问题的学习,使学生能从总体上把握国际贸易实务的要素、内容及框架,搞清全书的体系结构及内容线索;掌握国际货物买卖、买卖合同和进出口业务的基本概念、特点、要素及程序,为以下各章内容奠定基础;在国际贸易实务总体内容基础上确定从业人员的素质结构,从而明确学生知识、能力的努力目标。

【重点难点】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及其相关问题的概念、法律适用;进出口贸易的基本程序。

【步骤与内容】一、基本概念(一)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所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

从不同角度定义的国际贸易1、对外贸易从某个国家或地区的角度来看该国或该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商品与服务的交换活动,被称为对外贸易。

2、海外贸易有些海岛国家或地区的对外贸易常常会被称为海外贸易。

3、世界贸易从全球范围的角度来看,人们往往把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称为世界贸易。

从交换的对象和内容角度理解的国际贸易1、狭义的国际贸易指各种商品的进出口,即一切有形商品的交换。

2、广义的国际贸易指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对外经济活动,包括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

(二)总贸易与专门贸易1、总贸易是以国境为标准统计的进出口贸易2、专门贸易是以关境为标准统计的进出口贸易(三)国际贸易值和国际贸易量1、国际贸易值国际贸易值又称国际贸易额,是以货币金额表示贸易规模的指标,它由出口值和进口值两部分组成。

2、国际贸易量是以商品计量单位表示贸易规模的指标。

(四)国际贸易商品结构1、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含义是指贸易商品类别构成状况,一般用各类商品的贸易额在贸易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

2、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意义可以反映一国或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五)国际贸易地理方向1、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含义是指国际贸易额的国别或地区分布状况,一般用一国或地区的对外贸易额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例来表示。

2、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意义反映各国或地区参加国际商品流通的水平和该国或地区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地位。

(六)贸易差额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贸易额和进口贸易额的差额状况。

如果出口额大于进口额,称为贸易顺差或出超;如果进口额大于出口额,称为贸易逆差或入超。

(七)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对外贸额在该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表明一国的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或表明一国经济国际化的程度是指把国外生产或加工的产品输入本国国内市场销售。

(八)过境贸易是指商品有甲国运往乙国途经丙国,对于丙国来说就是过境贸易。

二、按商品形态划分(一)有形贸易是指具有物质形态的商品贸易。

(二)无形贸易是指不具有物质形态的商品贸易,可分为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

三、按贸易关系划分(一)直接贸易指商品直接由生产国运往消费国销售,不通过第三国转手的贸易。

(二)间接贸易指商品从生产国运往消费国销售中通过第三国转手的贸易。

四、按贸易体制划分(一)双边贸易是指在两国政府之间商定的贸易规则和调节机制下的贸易。

(二)多边贸易是指在多个国家政府之间商定的贸易规则和调节机制下的贸易。

第二节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联系和区别一、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联系(一)都是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二)都是为了取得利润或经济利益,目的相同。

(三)交易的程序基本一样。

二、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区别(一)国际贸易的困难大于国内贸易。

(二)国际贸易比国内贸易复杂。

(三)国际贸易的风险比国内贸易第三节国际贸易实务一、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专门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的学科,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国际贸易具有不同于国内贸易的特点,其交易过程、交易条件、贸易做法及所涉及的问题,都远比国内贸易复杂。

国际贸易的线长、面广、中间环节多。

二、国际贸易技术1、对国际买卖条件的把握与运用,主要包括品质、数量、包装、价格、交货、运输、保险、支付及检验等合同要素。

2、整个贸易过程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调研、交易洽商、签约及履约等技术技能与方法。

3、防范与处理贸易纠纷的能力,主要包括洽商和签约过程中对贸易规则及相关法律约束的把握和履约时对贸易纠纷及索赔的恰当处理。

三、国际贸易中的买方、卖方及代理1、买方:消费者、批发商、零售商等2、卖方: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等3、代理:买、卖双方有时会有一个居间人,代表某一方签订合同。

四、买卖双方的业务特征1、卖方的业务特征。

①找到买主;②确保收汇安全。

2、买方的业务特征。

①合同的商品质量;②确保对方按期交货。

五、国际货物买卖的特点1、国际贸易的困难大于国内贸易。

2、国际贸易比国内贸易复杂。

3、国际贸易风险大。

4、国际贸易的营销手段及参与者对于国内。

5、函电往来为主要业务沟通形式。

6、重视合同的签订和履行。

六、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及基本业务程序(一)国际货物买卖合同1、合同。

合同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以发生、变更或消除某种民事法律关系为目的而达成的协议。

2、货物买卖合同。

货物买卖合同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就指定的货物所有权,由卖方有偿地转让给买方而达成的协议。

合同的主体:即当事人为卖方和买方。

合同的客体:即标的物为货物。

合同的主要内容:即主要的权利与义务为卖方交付货物,买方接受货物并支付货款。

3、国际货物买卖合同。

它属于买卖合同的一种,但含有涉外因素。

合同的主体:其中一方当事人是外国人(自然人或法人)或者是受外国法律所支配的人。

合同的客体:货物的交付必须是从一国境内运往另一国境内或者第三国境内。

七、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结构在实际业务中,当事人总是依据具体情况来订立合同条款,因此,合同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效力部分。

即合同的开头与结尾部分。

2、权利与义务部分。

①合同的标的;②货物买卖的价格;③卖方的义务;④买方的义务。

3、索赔与争议解决部分。

即检验、索赔、不可抗力和仲裁等。

八、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一个依法成立的合同,在当事人之间具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

因此,只有一个合法的、有效的合同,才具有这种效力,从而对买方和卖方产生约束力。

1、合同的合法性。

对于一个合法的合同,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公共政策;②违禁品问题;③敌对国贸易问题;2、合同的有效性。

对于合同的生效要素,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订约人的能力:自然人(未成年人、醉酒者、精神病人无订约能力)、法人;②意思是真实的(欺诈、胁迫、错误等无效);③约因或对价;④合同的形式:我国法律规定:合同必须按规定的形式和程序成立才有效。

涉外合同必须是书面的。

九、合同的法律适用1、适用当事人选择的国家的法律;2、适用与合同有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3、适用国际惯例;4、适用当事人所在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

十、进出口贸易的基本业务程序1、交易前的准备工作;2、交易磋商和签订合同工作;3、履行合同。

进出口业务必备的条件和人员素质(一)从事国际贸易需具备的条件1、要有全球眼光和迅速准确的信息;2、雄厚的资金和良好信誉;3、完备的贸易组织结构;4、要具备一系列专门知识:①市场营销;②外国语;③外贸业务及相关知识;④企业知识;⑤产品知识;⑥客户知识;⑦法律知识;⑧制度背景知识。

(二)业务员基本素质及需注意的问题1、正派;2、真诚;3、谦虚礼貌;4、宽容大度;5、吃苦耐劳;6、强烈的事业心;7、坚定的意志;8、敏锐的观察力;9、良好的交际能力;10、开拓创新能力。

十一、EDI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一)EDI与对外贸易EDI,即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的缩写,意指“电子数据交换”,是指按照协议,对具有一定结构性的标准经济信息,经过电子数据通讯网络,在商业贸易伙伴的电子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交换和自动处理。

贸易信息化系统已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建成,EDI开创了世界范围内实现商业文件标准化、电子自动处理和交换的新型贸易方式,使国际贸易业务能够按照国际统一的标准和程序进行商务处理。

它突破了时空限制,使长期以来难以从事贸易的行业获得了解放,取得了“可贸易”的物质条件。

(二)我国外贸EDI的状况1、研讨与试点阶段。

1990年我国开始引入进行试点。

2、EDI的研发阶段。

首先做好相关国际标准的翻译与整理工作,开展了我国外贸单证的标准化工作,规范我国对外贸易单证业务的做法等。

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先后成立了“国际贸易EDI服务中心”、“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联合国贸易网络中国发展中心”等机构。

建立了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上纺织品配额招标等应用领域。

(三)外经贸信息化工作前景1、实施电子政务;2、十年内电子商务应用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小结]国际货物买卖几乎都是通过合同将买卖双方联系起来,买卖双方依合同规定履行义务。

合同条款是本书学习的主要内容。

进出口贸易的基本业务程序是国际贸易的运行过程,包括交易前的准备签订合同、合同的履行。

它是本书的另一个重点内容。

[作业]P.20 问题解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