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

《公共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

2009级在职研究生第三学期区域经济学《公共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1. 《“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请结合有关公共经济学理论,说明公共产品供给和扩大消需求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你的政策建议。

(15分)答:1、发展公共产品可以增加相关产业部门的要素收入,进而刺激私人投资的增加。

由于增加公共产品的需要,各要素的投入增加,同时,相关产业的要素收入随之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相关消费者的编辑消费倾向和评价消费倾向下降,其对私人产品的需求也会增长;2、发展公共产品有利于私人产品的开发和成本的降低,进而扩大了相关产品的消费需求。

如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可以促进新产品的开发和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收入效应和消费倾向的提高,都可以增加消费需求;3、发展公共产品可以降低消费成本,进而扩大消费者对相关产品的需求。

如汽车和公路时互补品。

(一)发展公共产品与扩大需求的关系(论述要点):1.发展公共产品可以扩大投资需求。

如政府工程可以扩大投资需求,一项基础设施工程可以带动与之相关的机械、钢材、水泥等许多产业部门,进而产生乘数效应,拉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但投资的目的终究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如果只注重投资,不注重消费需求的扩大,则容易引发经济的周期性过热,甚至可能导致经济危机。

2.发展公共产品可以扩大消费需求。

发展公共产品可以降低消费成本,进而扩大了消费者对相关产品的需求。

一些私人产品需要具备一定的消费条件,否则,就会减少该产品的效用或增加该产品的消费成本。

如汽车和公路是互补产品,汽车是私人产品,而公路是公共产品。

如果道路状况差,必然影响私人购买汽车的热情。

发展公共产品可以促进消费水平的升级。

如农村供电设施、通讯设施和广播电视传播设施的发展,不但可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还可促进农村消费的升级。

要实现发展公共产品扩大消费需求的目的,必须注重发展公共产品的质量,而不仅仅为了,扩大投资需求。

3.发展公共产品还可通过增加有效供给扩大需求。

发展公共产品有利于私人产品的开发和成本的降低,提高厂商的开发能力,提高产品的质量。

如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可以促进新产品的开发和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有效供给的增加不仅可以扩大消费需求,也可以提高产品竞争力和投资的利润预期,促进出口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增长。

(二)扩大公共产品的供给,应从改革我国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达到扩大内需的目的。

1、管理与经营权分离,打破行政垄断。

我国公共产品的供给长期以来“政企合一”的模式使其缺乏活力,效率低下。

要改革,首先要打破这种行政垄断,给各种经济成分公平竞争的条件,才能从根本上促使公共产品经营效率的提高。

2、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私人投资。

政府应允许各种经济成分投资于公共产品行业,对于可市场化竞争行业实行开放竞争。

在公共产品各个行业领域允许和鼓励私人资本的进入,可以弥补国家财力的不足,提高相应产品的供给数量和质量,有利于解决我国长期以来公共产品供给总量偏低的问题。

3、生产与提供模式多样化纯粹的公共产品在现实中其实少之又少,大多数公共产品是准公共产品,具有混合性质,而供给方式也应该因此而灵活多样,打破以往单一的政府垄断的传统模式。

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准公共产品的特点实施适合的供给方式。

许多准公共产品可以一定程度地市场化,如前所述,在生产与提供之间实现政府与私人的合作。

事实上,除少数涉及国家安全、经济与社会稳定的公共品,由政府直接生产提供外,原则上政府应当放开公共品生产市场,允许私人部门和外国资本进入,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运用招标、投标等方式,签订公共产品生产合同,指定相关质量技术等标准并做好监督工作,促进和维护公共品分配和消费的社会公平等。

当然,在逐步改变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同时,政府一方面要做好宏观上的管制,另一方面要加强相关的法律建设,使改革有法可依,从法律上保护各种成分对公共产品投资经营的合法性。

2. 什么是阿罗不可能定理?结合实际社会生活,谈谈如何放松假设条件来解决投票悖论问题。

(15分)阿罗不可能定理:指如果众多的社会成员具有不同的偏好,而社会又有多种备选方案,那么在民主的制度下不可能得到令所有的人都满意的结果。

要想确定无疑由已知的个个人的偏好顺序推到处统一的社会偏好顺序是不可能的。

集体决策要嘛无法做出要嘛有就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从个人偏好推导出社会偏好的唯一办法是实行独裁,然而独裁是违反社会选择必要条件的。

在有两个以上备选方案时,可能会出现循环投票,无胜出者,形成投票悖论。

因为存在多峰偏好,如果是单峰偏好就不会出现。

结论:满足一切民主要求而又不能排除循环投票困境的决策机制是不存在的;单峰和多峰投票之间的矛盾实证了民主政治的缺陷,要么循环投票,要嘛多数人暴政,要嘛投票交易;投票交易包括互投赞成票和操纵投票,结果可能是选民利益受损和全社会福利水平下降。

在现代民主社会制度中,多数投票规则仍然是一种相对有效的投票制度,所谓解决投票悖论,只不过是忽略阿罗的假设条件而已,并在此基础上尽量使公共选择的结果有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

如设定程序不符合非独裁;策略投票不符合理性;互投赞成品不符合独立;加权投票;偏好投票不符合独立;中间人投票;用足投票。

结合现实中干部任免和推荐来谈3.《“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

请结合税收原则及相关的税种选择理论对房产税改革提出建议。

(15分)答:十二五”期间我国要以“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推进税制改革,同时要巩固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分税分级财政体制,因此,建议房产税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归并、整合现有的城市房地产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契税、耕地占用税和房地产开发领域一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合理简化税费,以房地产市场评估价值为房产税课税税基,覆盖部分高端消费住房,实行可以减少征管成本而又跟市场经济适应的新房产税。

其次,统一税制,逐步扩大税基和征收范围。

在统一内外资两套房产税税制的基础上,科学设置房产税的税基、税率、减免税优惠,本着“先易后难,先窄后宽”的原则,逐步适当扩大房产税的税基和征收范围,逐步使其成为地方税收的重要支柱。

第三,合理调整计税依据,确立根据房产评估值计征的制度框架。

评估时要考虑面积、地段、朝向、楼层、市场影子价格等多种因素。

参考国际经验,评估可3至5年进行一次,具体年数依据经济周期情况而定。

最后,借鉴美国等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此税种应该由地方政府掌握,把它培育成为地方政府的一个主体税种。

特别是我国东中部地区的主要税源。

所谓“地方”,在中国的概念里面,从省开始都叫地方,至少是省、地(市)、县、乡镇四级。

我们提出的建议是要考虑通过“乡财县管”、“省管县”等改革试验,首先在财政方面从五个层级缩减到三个层级,变成中央、省和市县(平级)的三个层级。

在这三个层级的税种配置中,可以把房产税主要配置在市、县的层级上。

因为这个税种从它的固有性质来看,首先是一种流动性几乎没有、稳定性很强的税收收入来源,征税的对象就是不动产。

第二个特点是在管理上来说适合由地方政府的低端来掌握。

第三,它是在地方政府职能上正好与市场经济要求相贯通的一个税种。

如果地方把它作为一个主要收入来源,就要尽心尽力、有条不紊地优化本地的投资环境,进而就会在“长期行为”和“职能合理化”框架下使辖区内的不动产升值,地方政府的税源也就随之扩大。

4.据《经济观察报》消息,个人所得税改革最早将在2011年择机推出。

目前中国个人所得税是9级累进税率,据悉这次税改计划将9级税率缩减为6到7级,同时适当扩大级距。

目前,第一级500元,即工资收入扣除2000元起征额后的收入,对应5%的税率;第二级2000元,10%的税率;以此类推到5000元、20000元,税率分别为15%、20%。

改革后,第一级有望调到20000元,对应5%的税率。

最好边际税率45%也将有所下降。

请你结合相关的理论加以评述。

(15分)5.自工业化革命以来,尤其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发达国家公共支出在GDP 中的相对额均呈现出了显著增长的态势。

以美国为例,1913年,美国的公共支出占不到国民产出的1/10,1946年升为13%,而到了1998年,美国的公共支出约占GDP的1/3。

但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30.8%一直降为1996年的11.2%再逐年回升到2005年的18.5%直至2008年的20.2%。

请结合相关的公共支出理论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说明。

(20分)6.据《江西日报》2010年8月13日报道,我省2009年至2011年的三年计划完成2030万平方米城市棚户区的改造任务,可改善23.8万户、86.2万人的住房困难问题。

请你结合公共经济学有关理论,谈谈如何在这一轮旧城改造中实现帕累托改进。

(20分)经济学中,讨论得失的标准概念是费里多•帕累托的“帕累托标准”,是指在进行一项计划时,我们必须至少可以使一部分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且不会降低其他所有人的利益。

拆迁是发展过程中一个典型的利益再分配过程,一项拆迁计划,严格意义上的“帕累托标准”是不存在的,因为拆迁必然会使一部分人的利益受损。

作为拆迁的主体———政府———最重要当然是要进行制度安排,通过制度的完善和改进,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这就是“帕累托改进”。

当前的中国,拆迁问题中的“帕累托改进”很显然就是指“补偿原则”。

通过补偿,使拆迁户至少能够保持以前的生存状况。

事实上问题也出现了。

在我们的制度或者政策进行“帕累托改进”时,所进行的赔偿很多时候并不彻底,没有能够使得拆迁户保持以前的生活水平。

就某项发展计划而言,许多地方政府往往在没有认真考虑成本与收益情况下,在“经济人”角色的冲动下,为了政绩,为了短期利益,项目就匆匆上马。

“帕累托改进”给我们的启示不仅仅是要使我们的赔偿原则进行彻底。

更重要的是,在实施一项计划时,其收益不能建立在牺牲某一主体利益的基础上。

2009级在职研究生第三学期区域经济学《公共观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B卷)1、请利用埃奇沃斯框图,说明交换如何实现帕累托改进。

(15分)2、试分析公共支出在经济发展的初级、中级及成熟三个阶段的增长变化。

(15分)马斯格雷夫在罗斯托经济成长理论(传统社会、起飞创造条件、经济起飞、成熟、高消费),把经济发展阶段化为初级、中级和成熟三个阶段,并认为公共支出结构(军用和民用:按经济性质不同分为积累、消费、转移性)在各个阶段不同: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基础薄弱,影响生产性投资。

而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周期长、收益小、见效慢等特征决定了私人投资不愿或者没有能力介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