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
青年,代表着朝气蓬勃,代表着无尽的活力,是仪表发展的生力军,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年轻给了我们很多优势,同时正是因为年轻也给我们带来很多困惑,在工作中由于我们的年轻,我们总会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去担负仪表灿烂而厚重的历史,不知道如何再续仪表传奇辉煌。
面对这些困惑,我想告诉青年朋友们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仪表精神的传承。
那么什么是仪表精神那,上那去传承那,我想到一位老仪表人,他就是我们的原仪表院弹性元件基地副主任,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杨彬如同志,他用51年的汗水诠释了仪表精神。
杨彬如同志早已年过七旬,同事们都尊敬地称他为杨主任。
他于1964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并在同年来到了仪表院参加工作,从此一干就是51个寒暑。
在这51个年头里,杨主任为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为仪表院的辉煌做出的贡献可谓是居功至伟,他的工作履历就是一部国内波纹膨胀节的发展历史。
1965年研制成功0.3mm管坯氩弧焊机,突破了弹性元件行业的一大难关,为国内首创。
1966年研制成功国内一只焊接波纹管,同年参加北京“仪新展”,它的出现引起了仪表行业的广泛关注,为国内焊接波纹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同年,设计制造了国内第一台波纹管管坯纵缝氩弧焊接专用焊机,研制成功壁厚0.3mm,直径100mm,长800mm的不锈钢管
坯,为国内制造大直径波纹管开辟了道路。
1973年成功研制LH-6型微束等离子焊机,使焊接波纹管生产实现了半自动化,推广该技术后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是沈阳变成了国内焊接波纹管生产基地。
1975年成功研制Φ10×Φ5×0.05mm微型焊接波纹管,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于获得1977年获得沈阳市科学大学奖。
1980年研制成功了MLH-1-5型脉冲等离子焊机,该设备基值电流最小可达到0.01A,国内领先,并获得机械部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沈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载录辽宁省焊接学会志。
1981年怀着对知识的渴望,以优异的成绩于考取美国田纳西大学访问学者资格,并在1983年与导师郎丁教授共同完成“铝合金薄板端接头的焊接问题”,该项成果被ALADDIN公司应用于解决铝合金薄壁筒与端盖的焊接问题,为此,田纳西大学授予杨彬如同志为荣誉研究员证书。
1983年到1987年,完成一零九工程用液压波纹管补偿器研制任务,国内率先解决壁厚0.08mm锡青铜波纹管与黄铜法兰的硬钎焊技术难题
1985年成功研制PB-480锯齿波形膨胀器,用于电压互感器上,该项技术获得专利ZL85203074。
1988年先后完成八三二一二工程正负电子对撞机用大位移,高真空焊接波纹管研制任务和仿制罗马尼亚的SHJ-1型水焊机,在国内首次实现水电解氢氧火焰用于焊接也钎接。
1988年研发成功金属波纹管制造机械胀型技术。
此项技术比传统液压制造高八倍的生产效率、无污染、制造成本低等优势引领整个弹性元件行业掀起一次颠覆性技术革新浪潮。
凭此技术我院形成Φ150~Φ900mm,12种规格波纹膨胀节的系列产品,并于1990年获得国家级新产品证书,拉开了仪表辉煌的序幕。
到目前为止,累计产值高达15个亿。
在行业工作方面,合译《波纹管的计算与设计》一书,与1982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1992~1993编写了《机械工程手册》仪器仪表卷中波纹管、膜片膜盒两章,总篇幅1万余字,1998年编写《波纹管类组件制造及其应用》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此外陆续发布译文四篇,论文十篇,为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进入21世纪,杨主任早已到了退休年纪,本该安享晚年,却仍然依然战斗在产品研发的第一线,一干又是15个寒暑,一如既往的创造出许多个国内第一,为仪表的辉煌续写苍劲有力的一笔。
2000年,开发了三峡工程中为瑞士ABB公司配套的“翻边免焊式膨胀节”填补了我院在此类产品中的空白。
2002年研制成功国内首台500KV高压组合电器用温度补偿器,使我院成为国内唯一为三峡工程提供温度补偿器的厂家,他本人并被评选为我院劳动模范。
2007年成功研制国内第一台1000KV高压输变电系统中应用的翻边式补偿器,央视新闻对此做过专题报道,他本人被评为院特殊贡献专家。
在今年我院也成为国内首家1000KV翻边式补偿器累计销量破
千台制造厂家,西电公司特此颁发荣誉证书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2008年他设计专用设备2台,开发新产品5项,全年创造产值达上千万元,同年获得院科技创新标兵称号。
2010年以后,杨主任共计获得4项专利授权,先后开发出各种专用设备20余台,工装不计其数,产品创新上成功研制单焊缝矩形波纹管、椭圆形波纹管,直径4.5米波纹管等创新型产品。
杨主任的多年付出为仪表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之无愧为仪表辉煌的创造者。
毫不夸张地说杨主任是仪表院技术人员的开山鼻祖,我国的“波纹管之父”。
每当我们与杨主任谈起他辉煌的过往,他只是淡淡的一笑,总和我们年轻人说这些都是过去,以后的任务更艰巨。
在日常工作中杨主任总是有着一种以璀璨功绩相不符的默默无闻,巨大的人格魅力,时刻感召着我们年轻人为仪表院奋斗。
这份对事业的执着,对仪表的热爱,淡薄名利,这份51年的坚持,试问有几人能做到。
杨主任的这些精神是我们年轻一代必须要传承下来的,也是我们最缺少的一种精神。
我是一个年轻人,与杨主任接触的机会不多,了解他的也不多,就由我从这些不多的亲身经历当中,来告诉大家,我发现的很多值得我们传承的精神。
杨主任每天都来上班,风雨无阻,及时生病,仍然坚持在岗位上,记得有一次杨主任的肩膀受风,疼痛不已,自己在办公室的暖气管道上吊了跟绳子,把胳膊绑在绳子上来缓解疼痛,继续工作,我问杨主
任为什么不去医院,杨主任看看我,没有说话,瞬间感觉自己是那么的渺小,试问我们年轻一代有谁能做到这一点,面对这种老一辈仪表人的敬业奉献精神,我无以言表,我默默的告诉自己,把它传承下去。
杨主任的工作风格,只要有自己的设计,必须亲临一线指导加工生产,他常常告诉我们,在一线才能最早发现制造过程中异常因素,才及时解决问题,才能不断优化自己的设计,经得起推敲。
记得2014年,杨主任为西安动力航空实验所的产品设计一台立式整形专用设备,但是在试车的过程中出了异常因素,杨主任紧急现场分析故障原因,重新优化设计,为保证工期,74岁高龄的杨主任,双休来加班工作,最终试车成功,该产品按期交付,获得用户方好评。
杨主任身体力行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一切以事实为根据,产品是检验设计的唯一标准。
我想这种脚踏实地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精神,成就杨主任有如此辉煌的功绩,正是我们年轻人必须要传承的东西。
在平时杨主任总是对人谦逊温和,但对技术问题却严肃严谨。
记得有一次有幸跟杨主任一起研发一套工装,杨主任把草图交给我,让我绘制成正式图纸和编制说明文件。
跟总工合作的机会不多,为了尽快完工,加班加点,很快绘制出自己得意之作。
第二天我把图纸和说明文件交到杨主任手中,本以为能得到杨主任的认可,没想到,杨主任只是看了一眼,然后跟我说“都重做吧!”。
令我十分困惑与不解,我询问那些地方不妥,杨主任以很严谨的口吻,很有耐性给我讲了很多,图纸在杨主任的评判下,问题层出不穷,说明书杨主任也逐字逐句的帮我纠正。
研发工装的过程中杨主任从最基本如何画直线开始教
我,到设计思路,工艺流程,历时6个月,24次大小修改,终于完成这套工装设计制造和专利申报。
我认为这已经不是一套工装,而是一件艺术品。
这不是跟这杨主任一起研发,而是杨主任对我悉心培养。
经过这半年,我觉得自己真是三生有幸,得到杨主任耳提面授。
这就是老一代仪表人的诲人不倦,对年轻一代的期许,我无以为报,我能做的就是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在这些工作上的点滴中,深深体会到什么叫做“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杨主任对事业的执着和半个世纪的坚持,严谨的工作态度,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大公无私的奉献和对晚辈们精心呵护,完美滴诠释了什么是仪表精神。
他也在告诉我们,仪表院的不仅仅是一栋钢筋水泥的建筑,更是仪表精神的载体。
半个世纪前杨主任他们老一代仪表人也很年轻,他们也曾彷徨,但是他们创造了仪表精神,也是靠仪表精神,把仪表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推向辉煌。
知识可以学习,经验可以积累,仪表精神是仪表的魂,仪表人必须要代代传承。
这是杨主任和老一代仪表人留给我们宝贵的财富。
这是我们年轻人工作道路的指路明灯,指引我们大步向前,指引我们为仪表的辉煌再续篇章。
杨主任作为最后一位仍在工作的第一代仪表人,在今年即将离开工作岗位,谨以此文,向他老人家致敬,向所有仪表先驱们致敬!
冯峰
2015-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