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郑伯克段于鄢(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4分)A.寤.生(wù) 亟.请(qì) 虢.叔(ɡuó) 不义不昵.(nì)B.遗.之(wèi) 祭.仲(zhài) 泄.泄(xiè) 具卒乘.(chénɡ)C.恶.之(wù) 百雉.(zhì) 繄.(yī) 共.叔段(ɡōnɡ)D.施.及(yì) 城颍.(yǐnɡ) 荥.阳(xínɡ) 克段于鄢.(yān)解析B项“泄”应读“yì”,“乘”应读“shènɡ”。
答案B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A.颍考叔为.颍谷封人为:给,替。
B.请以遗.之遗:赠送。
C.姜氏何厌.之有厌:满足。
D.故名曰寤生,遂恶.之恶:讨厌。
解析A项,“为”是动词,解释为“是”。
答案A3.下列句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4分)A.请以.遗之B.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C.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D.天子以.生人付公理解析B项连词,表目的,“来”。
其余三项均为介词,“用”、“把”。
答案B4.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4分)解析C项“异”意动用法,以……为异;“启”为动用法,为……开门,“度”名词作动词,符合法度。
A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B项名词作动词,D项动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C5.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4分)例句:姜氏何厌之有解析B项与例句同为宾语前置句。
A项①宾语前置句,②定语后置句;C项①②均为状语后置句;D项①被动句,②判断句。
答案B阅读与鉴赏一、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
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遂为母子如初。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5分)A.遂寘.姜氏于城颍寘:通“置”,安置。
B.公赐之食,食.舍肉食:粮食,这里指代“食物”。
C.尔有母遗,繄.我独无繄:语气助词,可译为“偏偏”。
D.若阙.地及泉阙:通“掘”,“挖”的意思。
解析B项“食”应解释为“吃”。
答案B7.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5分)A.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B.既而.悔之C.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D.公入而.赋解析B项跟“既”连用,解释为“不久”;其余三项均为表承接关系的连词,可不译。
答案B8.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5分)(1)尔有母遗,繄我独无!(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你有母亲可以送食物给她,唯独我没有!(2)武姜走出隧道,赋诗说:“在隧道之外相见,心中是多么舒畅。
”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
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
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
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①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
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
”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
”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
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人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
’鲁君必诺。
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
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
”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
夷吾事君无二心。
”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
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
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
”鲁人为杀公子纠。
又曰:“管仲,雠②也,请受而甘心焉。
”鲁君许诺。
施伯谓鲁侯曰:“勿予。
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
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
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
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
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
”将杀管仲。
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
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
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
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
”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③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注】①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
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
②雠:通“仇”。
③柙:木笼。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君有加.惠于其臣加:增加。
B.治国不失秉.秉:通“柄”,权柄。
C.君若宥.而反之宥: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比:并列。
解析A项,加:施加。
答案A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4分)“褒禅”))解析A项表转折,却/副词,才;B项代词,代指管仲/代词,那;C项介词,到/介词,跟;D项都是承接连词,连接两种行为。
答案D11.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 )(4分)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④夷吾事君无二心。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②④⑤解析②是谈齐桓公治国;④表现管仲的忠诚;⑥写其才能之高,影响之大。
答案A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侯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解析从文中看不出鲁国要任用管仲,施伯只是劝说鲁侯杀死管仲,以免管仲为齐所用,于鲁不利。
鲍叔牙要迎回管仲是为了齐国的强盛,同时担心管仲在鲁国最终因不接受任用而被杀掉。
答案C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臣,自指,我;其……乎,表揣测语气。
(2)彼,他;不吾予,宾语前置句式。
(3)“不杀”的宾语是管仲;柙,用木笼装着。
答案(1)如果一定要把国家治理好,那不是我能做到的,那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2)他知道我将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
(3)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而是把他活着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参考译文】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宰。
鲍叔牙谢绝说:“我是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
您又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国君对臣子的恩赐。
如果一定要把国家治理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那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点:宽厚仁慈,爱护百姓,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不失权柄,我不如他;用忠诚信义结交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法道德规范成为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我不如他;(两军交战)在营门前披甲击鼓,使人民勇气倍增,我不如他。
管仲,就是人民的衣食父母。
治理天下,怎么能抛弃不用人民的衣食父母呢?”齐桓公说:“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带钩,(我)因此差点丧命,现在却重用他,可能吗?”鲍叔牙解释说:“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的罪过让他回到齐国,他对您也会像这样的。
”齐桓公问:“那怎么办?”鲍叔牙回答说:“您派人到鲁国去邀请他。
”齐桓公说:“施伯是鲁国有智谋的大臣。
他知道我将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
”鲍叔牙说:“派人向鲁国请求,就说‘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贵国,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贵国’,鲁国国君一定会答应给我们了。
况且施伯了解管仲的才能,一定会把鲁国的执政大权交给管仲。
管仲如果接受,那么鲁国就能削弱齐国。
管仲不接受,他就知道管仲要返回齐国,一定会杀了管仲。
”齐桓公说:“那么管仲接受鲁国的执政权吗?”鲍叔牙说:“管仲一定不接受。
管仲侍奉国君没有二心。
”桓公说:“他对我也这样吗?”鲍叔牙回答说:“他不是为了您,他是为了先君和国家的缘故。
您如果想使国家安定,就赶快请他回国。
不然,就来不及了。
”齐桓公就派鲍叔牙到鲁国议和。
鲍叔牙说:“公予纠,是桓公亲兄弟,请您杀了他。
”鲁侯杀了公子纠。
鲍叔牙又说:“管仲,是我们国君的仇人,一定要得到他才满足。
”鲁侯答应了鲍叔牙的请求。
施伯对国君说:“不要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