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孔子的魅力(语文版《论语(选读)》) 课件27张
孔子的魅力(语文版《论语(选读)》) 课件27张
——老子
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 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 是不曾读。
程子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 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 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 之足之蹈之者。
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 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之 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 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 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 者毋以有己。
六、孔子的成就
编纂了《诗》《书》《礼》《易》《乐》 《春秋》使中国文化得以系统地保留下来。
所以有人说,两千年前因孔子传,两千年 后也因传。
张岱年说:孔子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影响表你 现在,积极乐观的有为精神,对于道德价值的 高度重视,开创了重视 历史的优良传统。
《诗》——通达心志 《书》——记明事理 《礼》——节制行为 《易》——研究阴阳 《乐》——调和性情 《春秋》——正定名分
,谓之《论语》。”
《论语》的意义:
(1)“论语”的“论”是“论纂” 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 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 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
(2)“论语”的名字是当时就有 的,不是后来别人给它的。
《论语》的有关内容:
《论语》关于治国与安邦的道理 《论语》关于学习的态度、方法和目的的阐述 《论语》关于如何做人的思想及其价值 《论语》关于君子人格的塑造
一位失败的士人 一位失败的理想主义者 却是千百年来的精神偶像 奉为“万世师表” 朱子如是说: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爱默生则说;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中心 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 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 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 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 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 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 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 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恓惶,也很无奈,唇焦 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董仲舒特别重视教化问题,将教化当成推行仁政的根 本手段。董仲舒提出:“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这段话,可以看成董仲舒教化论的总纲,他一下就把“教” 对于“政”的关系提到了“本”的高度。礼乐教化是执政 的根本,刑狱惩罚则是政治的末节,政治合法性的建设要 高于暴力的镇压。可以说董仲舒的这个观点,是孔子“为 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扬。为了“兴教化”,董仲舒提 出了一项最具根本性的措施,即“教统于一”。要想使儒 家学说在汉代变成国家的教化之道,就必须使其他各家学 说“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儒学是否获得“一统”地位, 是区分儒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还是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 的根本标志。一个社会可能存在着多种社会意识,但是作 为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政治意识形态,只能有一种。在君主 专制社会里,这一特点更是突出。孔子开创的民间学术— —儒学,也逐渐地变成了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儒教。
咏而归
三、思想魅力
中国的魅力, 很大程度上来自孔子思想的魅力
四、有关《论语》
《论语》是这样一部书,它记载着孔子的言
语行事,也记载着孔子的著名学生的言语行事。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 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 之语也。当时弟子各 有所记,夫子既卒,门 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 之《论语》。”《文选• 辨命论注》引《傅子》 也说:“昔仲尼既没, 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
乎”,7天后长逝
人 变 为 神
子贡推崇,由贤人成为超级贤人 孟子发端,荀子定型,成为圣人 董仲舒首倡,三变为“素王” 王莽赞助,光武帝提倡,四变为教主
追谥
唐太宗尊宣父,玄宗追谥文宣王 宋真宗加谥至圣文宣王 明代尊孔为至圣先师 雍正定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二、性格魅力
●好学——我非生而知之者,为求知而求知 ●深思——学而不思则罔 ●爱乐——三月不知肉味 ●执著——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天真——真实、从容、坦白 ●诗意——浴乎沂,风乎舞雩,
五、有关儒教 孔子忽悠我们了吗?
中国儒教诞生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 但是“儒教”这一名词,出现则相对较晚。魏 晋南北朝以后广为流行的“儒教”概念出现在 汉末,是有其内在原因的。因为中国历史上的 “儒教”是相对于“佛教”、“道教”而言, 故有“三教”之称。可见,“儒教”是在与其 他二教的比较中产生的一种称谓,出现在佛教 传入、道教创生的东汉末年,应当是顺理成章 的。
于是, 从今天起, 我们净手焚香读孔子
七、如何阅读《论语》
林语堂先生说:在读《论语》时,必须 把个别的格言警句分开,逐日分别咀嚼,不 要贪多同时思索。
《论语》属于零星断片,而又飞跳飘忽, 阅读时自然需要我们凝神苦思。惟有全神贯 注,文句中包含的真理才能领悟。
宋儒们认为:将发问者的问题当作自己的 发问。不管深奥与否,只管读背。要将阅读与 思索结合起来。
— —李零孔子的魅力一、身世的魅力公元前551年10月27日出生 公元前497年4月11日仙逝 失败于现实,成功于历史
历经人生三大不幸
3岁亡父,15岁始自读 17岁亡母并遭奚落 34岁赴京请教老子周礼 51岁进仕途,做到大司寇 55岁弃官离鲁漫游,历经匡城被拘,陈蔡绝粮 67岁妻子死 68岁鲁国大夫迎聘孔子回国 70岁儿子去世 71岁高徒颜回去世 72岁高徒子路因卫国内乱被杀 73岁孔子感觉“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
从秦至汉,最根本的转折就表现为以法 立国变成了以儒立国。汉初几位著名儒生起 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教化”正是其中讨 论的重点问题。汉初儒生陆贾认为:“秦非 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 极故也。” 贾谊也认为,秦朝的覆亡在于: “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 度。” 秦王朝法网不可谓不严,官吏不可谓 不强,但是短短十几年就亡国了,关键的原 因在于他们不知道“治以道德为上,行以仁 义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