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养猪的行业背景及市场前景介绍一、养猪行业背景我国是世界第四大猪肉生产国,据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目前生猪存栏头数1.39亿头,猪肉产量达675.8万吨。
但猪肉人均产量只有4.3千克,低于世界平均9.8千克的水平。
在国际贸易中,我国鲜冻猪肉出口比重小,仅占世界贸易量的1%左右,猪肉出口被发达国家所垄断,我国在出口方面一直处于弱势。
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猪肉业还处于初级阶段水平,特别是在生产水平、疾病控制、肉产品安全方面以及高效牧场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成为猪肉业发展以及打入国际市场的瓶颈因素。
根据农业《中长期农业发展纲要》和中国农科院畜牧研究所的相关分析预测结果,我国2010年猪肉消费为5040万吨,2015为5434万吨,2020年预计为5580万吨,猪肉消费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同时,针对国外市场我国是世界上几个生猪肉出口最多国家之一,而且在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如:俄罗斯、东南亚国家、日本、韩国以及香港、澳门均为进口猪肉的主要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一些国家和地区随着低效益的转移和中国加入世界WTO,越来越倾向于从国外进口猪肉及其他猪肉制品,仅香港市场活中猪、活大猪供应年需求总量在300万头以上,新加坡1 / 3的进口猪来自中国。
特别是九十年代中后期“疯牛病”、“禽流感”、“瘦肉精”等事件相继发生后,畜禽产品的安全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消费者对猪肉及肉制品的安全性、优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满足市场的需求变化,消费者对肉食品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在我们这个肉食品结构中,传统上以猪肉为主的国度,猪肉消费总量日益增加,消费结构不断改善,安全、生态、绿色优质廋肉型猪肉的销售是将愈益呈现更大的市场空间,我国优质猪肉生产和整个养猪业将迎来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
养猪业已到了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关键时期,大力开发和推广真正意义上的优质良种猪,提高生猪品种质量,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市场竞争力,将是我国商品猪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由于受饲料成本、疫病等影响和农副产品价格的理性回归,国内市场猪肉价格自2006年下半年来持续上涨,并且一涨再涨,长期困扰我国广大农民养猪低效益,猪肉市场长期低迷的不利态势已经过去,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资金和人力资源不断投入其中,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的养猪场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建立生态养猪场,将强调生物链建立,废弃资源循环利用,以环境、产品安全为目标,采取统一规划、统一防疫、统一标准、统一治污、统一管理,全面实现标准化管理、生态化养殖、产业化经营、企业化运作、市场化发展模式,向社会提供安全、优质、绿色畜禽产品,保障人民群众肉食安全。
生态养猪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国内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生态养猪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因此,生态养猪项目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市场前景1.国内养猪业特点分析1.1国内猪肉消费市场呈刚性增长。
虽然肉类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但猪肉仍将是我国肉类消费中的第一大品牌。
从我国肉类消费现状看,猪肉消费比重虽然下降,但绝对消费量持续增长。
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市场,将拉动猪肉国内消费刚性增长。
随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贯彻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农民收入将有较快增长,制约农村肉类消费因素削弱,农村猪肉消费市场将被激活,其人均猪肉消费将达到城市城镇消费水平,全国农村猪肉消费量每年将增加1500-2000万吨。
1.2城乡市场猪肉消费量不断增长,流通领域畅通,也将带动生猪生产的发展,尤其是每年春节前后是猪肉消费旺季,猪肉消费量明显上升。
1.3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每年将有6.5亿人口在城市生活和工作、猪肉消费量将逐年快速增长,猪肉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1.4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善,猪肉深加工行业的振兴与发展,极大地增加了猪肉的消费量。
瘦肉型猪符合现代人们的营养需求,并销量逐年上升。
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已经富裕起来的中上阶层在“吃”的方面,由过去的“吃饱”变为显著的“吃好”,由营养不足改变为营养过剩。
高蛋白、低脂肪的瘦肉日益受到富裕阶层的重视,因此生态饲养的瘦肉型商品猪的市场需求量将会逐年增加。
1.5猪肉产、销区对接明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江三角洲和京津沪地区区域经济圈的形成,每年生猪调入量将增加1500-1700万头,以满足沿海发达地区对猪肉的需求。
1.6目前,国内市场以品质较差的猪肉为主,甚至有部分使用了过量激素催肥、催大的猪肉。
猪肉品质低劣已成为猪肉市场急需解决的问题。
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市场对优质、生态、安全猪肉的需求出现了较大的供求缺口,发展优质、生态、安全猪肉产业,可以提高养猪经济效益,满足人们生活质量改善对优质、生态、安全猪肉的需求。
2.云南省养猪产业现状近年来,云南省生猪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化程度显著提高,猪产品加工业快速增长,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生猪产业已成为全省畜牧业的主导产业、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1 生猪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产值持续增长2010年云南省猪肉产量达到395万吨,比1980年增加365万吨,年均递增9.07%;2010年全省人均猪肉占有量达到85.85千克,比1980年增长了76.64千克,年均递增7.72%。
按现价计算,2010年生猪产值达到699亿元,比1980年增加635亿元,年均递增8.35%,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均递增7.55%,位于农业单项产值之首。
2010年,云南省生猪存栏量居全国第4位,猪肉产量居全国第8位。
1.2 生猪良种繁育体系不断完善,生产水平逐渐提高自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已建立起以猪场为核心,以县猪统一供精站为网络,以母猪饲养户为基础的良种猪繁育及推广体系。
先后育成了大河乌猪、滇陆猪、滇撒猪配套系等新品种。
目前,云南省共建成217个种猪场、548个种公猪站、3394个猪人工授精站(点),年提供良种猪23.5万头,精液200万剂。
1.3 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区域化布局日趋形成据统计,2010年全省5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达到9.4万个,生猪出栏1166万头,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25.06%。
优势区域逐步形成,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曲靖、昆明、红河、文山、楚雄、大理等6州(市)生猪出栏数大3215.5万头,占全省的69.12%。
1.4 猪产品加工能力不断增强,生猪产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优势产区畜产品产量占全省的比重逐年提高。
以曲靖、昆明、玉溪、大理、红河、昭通等地的部分县(市)为代表的现代加工型、鲜肉型生猪产区逐步形成。
2010年底,全省猪产品加工企业已达到709家,加工能力达到39.88万吨,占全省肉类产量的10.1%。
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也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在基地建设、品牌培育、机制创新、市场开发、带动农户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云南省养猪产业优势2.1 良好的政策环境针对近年来生猪价格出现大幅度波动,为稳定市场供应,满足消费需求、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生猪生产、流通、消费和调控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生猪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国发【2007】22号,提出了加大对生猪生产的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生猪的公共防疫体系、加强市场调节和监管等工作措施。
随即连续出台了能繁母猪补贴、能繁母猪保险、生猪良种补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补贴、生猪扩繁育建设、生猪调出大县奖励一系列政策。
云南省委省政府也相应制定了《云南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稳定市场供应文件的通知》(云政发【2007】128号)、《云南省能繁母猪补贴资金管理实施细则》、《云南省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补贴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等配套文件,并率先在全国实行了能繁母猪全省统保。
2009年1月,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商务部等六部委又联合下发了《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为生猪生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正常环境。
2.2 居民消费以猪肉为主近来里,云南省经济稳步发展,呈现出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猪肉消费需求量也不断增长,2010年云南省猪肉产量395万吨,占全省肉类总产量的84%,猪肉消费仍处于绝对主导地位。
2.3 市场需求旺盛云南省人均肉类占有量稳步上升,无论城市、农村居民肉食品的消费量除个别年份外都呈逐年上升趋势。
目前,省内消费的猪肉总量基本稳定,云南省人均占有量已高于人均消费量,生猪产业外向型经济特点日益突出。
2.4 生猪业发展趋势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云南省畜牧产业已从单纯追求数量向质、量并重转变,对肉食品品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一是优质猪肉市场主导地位日益突出,二是冷却分割市场需求量增大,三是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发展迅速,四是生猪产业化发展趋势加快。
3、养猪业行情分析及预测3.1 我国养猪业近几年经历了几个大的波动,可以说是有喜有忧。
2000-2002年期间,生猪价格徘徊在较低的价位,到2003年“非典”过后的下半年才开始回升,同年8月份进入盈利区,2004年生猪价格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盈利状态一直持续到2005年9月,此后开始由南向北迅速下跌,2006年5月跌至“低谷”后开始有所回升,同年9月生猪价格一直上升,直到现在仍保持在历史最高价位。
养猪行业还将趋于规模化、大型化。
我国的养猪结构目前主要以农户和小户型为主,占生猪出栏总量的70%,由于小养殖户饲养的品种落后、技术落后、饲养条件差,抵抗市场风险和疫情风险的能力非常差,所以很多小养殖户对于现在的行情只能是望洋兴叹。
以后中国的养猪业必将走向规模化、大型化、标准话、朝着优质、高效安全的目标发展。
2008年随着养猪业利润的稳定,生猪价格将有回落,利润趋于合理化阶段,所以肥猪出栏体重会下降,在100-125千克为适宜,这也符合正常的料肉比。
我国生猪市场存在较大的潜力。
目前,我国高收入人群中每天人均猪肉消费水平已经分别达到100-150克。
而农民年人均猪肉消费20千克。
虽然短时间内我国大部分居民很难达到高收入人群的消费水平,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猪肉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我国肉类消费还存在着成倍增长的空间。
总之,规模养猪业经过近三十年的风雨历程,尤其是各种疫病影响给人们带来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养猪业品种落后、以小养殖户和散养户为主、消费人群农村人口多的国情,分析得出:我国养猪业必将走向养殖规模化、品种优良化,利润稳定化、饲料绿色化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实现我国养猪业的优质、高效、安全。
综上所述,发展生态猪养殖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