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PPT课件

李氏在《内外伤辨惑论》里,对内伤发热 与外感发热的鉴别作了详细的论述。
7
编辑版ppt
元代朱丹溪
对阴虚发热的认识更为深入,如《格致余 论·恶寒非寒病恶热非热病论》云:“阴虚则 发热,夫阳在外为阴之卫,阴在内为阳之 守。精神外弛,嗜欲无节,阴液耗散,阳 无所附,遂致浮散于肌表之间而恶热也。
实非有热,当作阴虚治之,而用补养之法 可也”,强调保养阴精的重要性,对阴虚 发热宜养阴降火之法,而不宜过用苦寒。
有人指出此处所谓之“阴虚内热”,实为 气虚发热。
4
编辑版ppt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以小建中汤治疗虚劳手足烦热,可谓是后世甘温除 热治法的先声。
太平圣惠方·第二十九卷》 治疗虚劳烦热的柴胡散、生地黄散、地骨皮散等方
剂,在处方的配伍组成方面,为后世治疗阴虚发热 提供了借鉴。 《小儿药证直诀》 提出了五脏热证的用方,钱氏并将肾气丸化裁为六 味地黄丸,为阴虚内热的治疗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 剂。
2
编辑版ppt
【定义】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 调,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的以发热为 主的病证。
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 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可以是高热。
3
编辑版ppt
【医论】
早在《内经》即有关于内伤发热的记载, 其中对阴虚发热的论述较详。
“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 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 故内热”。
13
编辑版ppt
【范围】
西医学所称的功能性低热。 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
病。 部分慢性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发热。 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 在有内伤发热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
节辨证论治。
14
编辑版ppt
【证候特征】
内伤发热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或有 反复发热的病史。
临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也可以是高热, 亦有少数患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 温并不升高。
张景岳对阳虚发热的论述,足以补前人之 所未及,其以右归饮、理中汤、大补元煎、 六味回阳饮等作为治疗阳虚发热的主要方 剂,值得参考。
10
编辑版ppt
清代李用粹
《证治汇补·外体门·发热》则对发热的类型, 首次进行了全面归纳,认为发热除外感外, 劳倦、劳色、气郁、伤食、伤酒、夹瘀、 夹痰、疮毒等皆可引起发热,将发热分为 郁火、阳郁、阴虚、内伤 (主要指血虚及气 虚)、阳虚、血虚、痰症、伤食、瘀血、疮 毒等11类发热,并分列出临床表现和治疗 方药,丰富了内伤发热的辨证论治。
其发病机理正如《丹溪心法·火》所概括 的:“凡气有余便是火”。因此种发热与情志 密切相关,故亦称“五志之火”。
17
编辑版ppt
瘀血阻滞
情志、劳倦、外伤等原因导致瘀血,瘀血 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壅遏不通,因 而引起发热,此为瘀血发热的主要病机。
此外,瘀血发热也与血虚失养有关,如 《医门法律·虚劳论》说:“血痹则新血不生, 并素有之血,亦瘀积不行,血瘀则荣虚, 荣虚则发热。”
8
编辑版ppt
明代赵献可
《医贯·五行论》治疗阴虚火旺,不同意丹 溪之用知母、黄柏为君,指出“肾水枯而 火偏盛,宜补水以配火,亦不宜苦寒之品 以灭火,壮水之主以镇阳光,证此谓也”, 对于阴虚发热的治疗又有所发挥。
9
编辑版ppt
明代张景岳
《景岳全书·杂证谟·寒热》进行了较为全面 的归纳,“内生之热,则有因饮食而致者, 有因劳倦而致者,有因酒色而致者,有因 七情而致者,有因药饵而致者,有因过暖 而致者,有因阴虚而致者”。
内伤发热
Fever Due To Internal Injury
1
编辑版ppt
【目的要求】
1.熟悉内伤发热的证候特征。 2.理解和熟悉内伤发热的发生与脏腑功能
失调、气血阴阳亏虚的关系。 3.掌握内伤发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4.掌握内伤以热的治疗原则及各主要证候
的辨证论治。 5.了解内伤发热的预后及调护。
发热的同时,分别伴有气郁、血瘀、湿郁 或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症状。
15
编辑版ppt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肝经郁热 2.瘀血阻滞 3.内湿停聚 4.中气不足 5.血虚失养 6.阴精亏耗 7·阳气虚衰
16
编辑版ppt
肝经郁热
情志抑郁,肝气不能条达,气郁化火而发 热;或因恼怒过度,肝火内盛,以致发热。
如《证治汇补·发热》说:“血虚发热,一切 吐衄便血,产后崩漏,血虚不能配阳,阳 亢发热者,治宜养血。"
5
编辑版ppt
隋代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虚劳热候》提出“虚劳而热 者,是阴气不足,阳气有余,故内外生于 热,非邪气从外来乘也”,认为阴虚发热 非外邪引起,其病机为阴气不足,阳气有 余而阴阳失调。
6
编辑版ppt
金元时期
李东垣对气虚发热的辨证及治疗作出了重 要的贡献,以其所拟定的补中益气汤作为 治疗的主要方剂,使甘温除热的治法具体 化。
18
编辑版ppt
内湿停聚
饮食失调、忧思气结等使脾胃受损、运化 失职,以致湿邪内生,郁而化热,进而引 起内伤发热。
19
编辑版ppt
中气不足
劳倦过度,饮食失调,或久病失于调理, 以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而引起发热,亦 即现今通称的气虚发热。
20
编辑版ppt
血虚失养
久病心肝血虚,或脾虚不能生血,或长期 慢性失血,以致血虚失于濡养。血本属阴, 阴血不足,无以敛阳而引起发热。
11
编辑版ppt
对于瘀血发热的辨证论治
清代王清任和唐容川做出了巨大贡献,使瘀血发热 的证治渐趋完善。
如王清任《医林改错·气血合脉说》论述血府血瘀之 证的特点是 “后半日发烧,前半夜更甚。后半夜轻, 前半日不烧”,“血瘀之轻者,不分四段,惟月落 前后烧两小时,再轻者或烧一小时”,并以血府逐 瘀汤作为主要治疗方剂。
唐容川《血证论·发热》也论述了瘀血发热的多种表 现和治疗。
12
编辑版ppt
对于湿郁发热
历代医家多有论及,而以清代薛雪、吴鞠通贡献最 大。
薛雪 《湿热条辨》指出其病位在脾、胃、三焦与肝, 并从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湿热并重诸方面辨证用 药,对后世治湿郁内伤发热颇有启示。
吴鞠通之《温病条辨》虽以冶外感病为中心,然其 所创三仁汤等诸方及藿香正气散加减诸法,对内伤 湿郁发热作出重要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