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关系辨析

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关系辨析

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关系辨析罗彩娟/李红武2012-10-15 14:04:21 来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沪) 2009年2期【英文标题】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vil Work and Social Work【作者简介】罗彩娟,人类学博士,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教师;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广西南宁5300001;李红武,人类学博士,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教师。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北京100102【内容提要】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在工作理念和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等方面联系密切,但在服务方式上又有区别。

本文基于两者的区别和联系,探讨了两者在三个方面的互动关系,即社会工作为民政工作实现专业化提供理论借鉴和支持;民政工作是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有力保障;民政工作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途径。

这三方面的互动关系对于努力推进民政工作专业化与社会工作本土化、职业化,促使民政工作和社会工作这两门学科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共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Civil work is closely related to social work in their working ideas, the objects they serve, and the service they offer. However, they differ from each other in the ways they serve people. Based on thos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ly, social work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ideas and support for the specialization of civil work. Secondly, civil work can ensure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Thirdly, civil work serves as a vital way for social work to be localized. Theirinteraction in those three aspect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promoting the specialization of civil work and the localization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and also is important in helping the two subjects develop together both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关键词】民政工作/社会工作/关系civil work/socialwork/interaction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是关系密切的两种服务工作和学科,二者之间既有区别,更有联系。

首先,二者都坚持“以民(人)为本,为民(人)解困、为民(人)服务”的工作理念,都能发挥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重要作用。

其次,从服务对象和内容上看,两者都是为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特殊群体等有服务需要的群体提供福利服务。

第三,就工作方法来看,两者都以服务为手段开展助人活动。

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服务方式不同,民政工作的服务方式是救济型救助和服务型救助,体现其行政管理的性质,代表党和政府履行其职能;社会工作主要采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专业方法来进行服务型助人活动,遵从“助人自助”和“平等”的专业伦理,强调和服务对象的平等关系。

两者存在区别的原因在于它们的来源不一。

社会工作来源于西方,与西方的工业化和社会重组有关。

西方的工业革命导致经济发展增速,而社会发展滞后,社会问题丛生,社会工作是应解决西方社会问题的需求而产生的。

民政工作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是我国独有的一种行政工作,长期服务于政权目标和社会稳定。

虽然两者来源不同,但两者是一体两面的互补关系,这就使得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可以从彼此身上获得启发,相互取长补短。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社会工作为民政工作实现专业化提供理论支持;民政工作是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有力保障;民政工作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途径。

一、社会工作为民政工作的专业化提供理论支持民政的历史源远流长,关于“民政”的涵义和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变化。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民政工作的本质涵义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促进社会的稳定、协调和健康发展,也就是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困难,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已有的民政工作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民政工作的历史和发展研究。

主要是追溯民政工作的历史脉络,为民政工作的有效运行提供历史借鉴。

如《中国民政史稿》对民政工作的起源和历史发展脉络进行详细的研究。

[1]二是关于民政工作的学科属性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的研究。

学界对民政工作的学科属性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民政工作归属于行政管理学范畴,民政工作是一种行政管理工作。

①其次,认为民政工作归属社会工作的学科范畴。

如著名的社会学家雷洁琼说过:“民政工作是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

基于对民政工作和社会工作的共同点,即民政工作和社会工作在服务对象和工作内容上都是为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特殊群体等有服务需要的群体提供福利服务,都以服务为手段开展助人活动的一致看法,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来探讨民政工作和社会工作的关系。

②三是民政工作的实务研究。

具体包括对民政工作的工作范畴如民间组织管理工作、优抚与双拥工作、救灾救济工作、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工作、行政区划与地名管理工作、社会福利工作、社会事务管理工作(包括婚姻登记、殡葬管理、收容救助工作)、民政财务与统计工作等各项工作实务的内容和工作程序进行研究。

③另外还有其他学者从民政工作的特点、服务性质以及民政工作的历史和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相关探讨。

从这些研究成果来看,民政工作的研究还停留在实务研究和历史研究及其与其他学科关系的研究阶段,很少有关于民政工作的理论研究成果。

这与它是否成为一个专业至关重要。

怎样才算是一个专业呢?是否有“一个理论体系”是衡量一个专业能否成立且获得社会承认的重要标志?格林伍德(E.Greenwood)在1957年提出,作为一门专业,其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有五个:(1)一个理论体系(a body of theory),即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或专业知识、技术;(2)专业的权威(professional authority);(3)共同信守的伦理守则(code of ethics);(4)社会或社区的认可(sanction of the community);(5)专业的文化(professional culture)。

在他提出的五个衡量标准中,其中第一个条件即是是否有“一个理论体系”,可见,理论对于一门专业的重要意义所在。

事实上,也正是因为有了一套系统化的理论体系,进而对社会现象做出有说服力且符合逻辑的解释,一门专业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

[2]而民政工作最大的一个缺陷正是它没有一个理论体系。

综观已有的民政工作研究成果,可见实务研究多于理论研究,导致人们关于“民政工作没有理论”的一致看法。

可以说,当前学者对民政工作开展研究大多是借鉴其他临近学科的理论,至今没有自成一体的民政工作理论。

所以要使民政工作实现专业化,使其成为一门专业,首先就是要构建它的相关理论体系。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构建民政工作的理论体系?社会工作为民政工作实现专业化提供理论借鉴和支持,即在民政工作领域引入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专业理念,使民政工作少一些政治行政色彩,多一些服务特征,促使民政工作朝专业化发展。

笔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目前很难找到一本有关民政工作的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教材,翻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大多是对民政工作实务的具体介绍以及对民政工作的历史发展脉络的回顾。

其他就是对民政工作的性质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进行研究的一些论文,所以实现民政工作的专业化,编写出既不脱离实际又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的民政工作教材已经势在必行。

民政工作要实现专业化,也无法凭空构建自己的理论;我们知道,任何学科和专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对相邻学科的借鉴和吸收。

所以民政工作同样要从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吸收理论精华。

而社会工作目前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与民政工作是最为接近的学科关系,所以民政工作的专业化最为便捷的途径便是借助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和方法论。

如吸收和借鉴社会工作在开展助人工作过程中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工作模式的长处,把它们运用到民政工作的具体工作事项中。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工作为民政工作的专业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民政工作是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有力保障我国社会工作发展二十多年来,其职业化问题目前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和支持,实现社会工作职业化,对于扩大社会工作专业的影响力,增强其应用性有重要意义。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里程碑。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下,中央已把发展社会工作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王思斌教授认为,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对社会工作的重视和强有力地推动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第一,赋予社会工作重要地位。

《决定》对发展社会工作的意义给予了高度认识,指出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从而把发展社会工作与现阶段党和政府及社会的最高追求联系起来,这样,发展社会工作就具有了政治合法性和社会合法性。

第二,对社会工作的发展进行了制度设计。

《决定》指出,要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对社会工作人员的从业给予保障、激励,并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其行为。

第三,确定要强化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决定》要求高等院校要加快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抓紧培养大批社会工作急需的专门人才,这实际上指出了通过高等院校培养专业人才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展的重要途径,从而也把专业教育和培训视为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和社会工作发展的基本生长点。

第四,对社会工作人员的工作领域做了制度化安排。

《决定》指出要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配备社会工作专门人员,这就对社会工作者的重要就业领域和工作职能提出了制度上的安排,当然也指出了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新方向。

[3]同时,在《决议》精神的推动下,国务院及其有关部委(比如人事部民政部等)都已积极行动起来,共同进行着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