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岛区河道岸线利用管理规划中国海洋大学黄岛区农村经济发展局二零一零年三月目录第一章总则目的和意义河道岸线资源是河流两侧水陆边界一定范围内的带状区域,既具有行洪、调节水流和维护河流健康的自然与生态环境功能属性,同时在一定情况下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土地资源属性。
河道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河道行洪能力、维护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以及河流健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黄岛区有南辛安河、辛安前河、辛安后河、岔河、镰湾河等12条河流,总长139km,流域面积113.2km2。
随着黄岛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河流岸线利用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和个人为了取得自身的利益,也对河流岸线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沿河开发活动和临水建筑物日益增多,特别是城区的重要河段,其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土地资源紧缺,河道两侧的岸线利用程度较高。
长期以来,由于河流岸线范围不明,功能界定不清,管理缺乏依据,部分河段岸线开发无序和过渡开发严重,对河道行洪带来不利影响、甚至严重地破坏了河流生态环境。
由于缺乏岸线功能区划和管理规定,在岸线利用与保护方面缺乏技术依据,也给行政许可和审批带来一定的难度。
为保障河道行洪安全和维护河流健康,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岸线资源,总结近年来岸线开发利用现状、管理经验和存在问题,对河流岸线功能进行功能分区,实现岸线资源的科学管理、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防洪安全、保护水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规划任务和水平年1.2.1 规划任务从实际出发,调查分析黄岛区河道岸线资源及岸线开发利用现状;综合协调河道整治规划、城市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沿河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分析岸线利用对河势稳定、防洪安全与建设、生态环境及其他方面的影响;合理划定岸线利用控制界线和管理范围,科学规划岸线利用功能分区;研究拟定岸线开发利用条件和控制要求,提出实施岸线合理开发、有效控制和科学管理的指导意见以及加强岸线管理的保障措施。
1.2.2 规划水平年本规划以2007年为现状规划编制基准年,2020年为近期规划水平年,2030年为远期规划水平年。
规划范围根据《全国河道(湖泊)岸线利用管理规划技术细则》和《青岛市流域规划工作大纲》可知,本次规划范围包括:现状开发利用程度高的河道岸线、重要城市段河道岸线、规划期内预期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河道岸线。
结合黄岛区河道的实际情况,确定本次河道岸线利用管理规划的主要河道岸线为南辛安河、辛安前河、辛安后河、岔河、镰湾河、龙泉河和九曲河,共七条。
重要河道岸线规划范围统计表见表。
表重要河道岸线规划范围统计表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1.4.1 指导思想规划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据建设生态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按照人水和谐的理念,正确处理岸线资源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的关系;统筹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及相关部门和行业间的关系、近远期的要求,通过对岸线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在保障防洪安全、河势稳定、供水安全和满足水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岸线资源的多种功能,实现岸线资源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实现岸线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4.2 规划原则在充分分析和研究《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青岛市黄岛区分区规划》、《小珠山风景区规划》和《水资源保护规划》及其他各专项规划原则的基础上,按照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新编制的《全国河道(湖泊)岸线利用管理规划技术细则》和《山东省流域综合规划修编》的要求,结合黄岛区河流岸线的现实需求,确定规划原则如下:(1)可持续发展与人水和谐原则。
规划应当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确保代际公平的保持,注重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促使河道岸线有度、有序、有节律的可持续发展。
要重视发挥岸线资源的多功能作用,既要发挥岸线在防洪、供水、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保障防洪安全、河势稳定、供水安全、保护水生态环境和维护河流健康,也要发挥岸线的社会服务功能等资源效用,合理开发利用岸线资源,为沿河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原则。
对岸线资源要保护与利用并重、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将岸线资源的保护和控制利用放在突出的位置,既要考虑沿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的需要,提出合理的开发利用方案,也要根据不同河段的河势特点和防洪、供水以及水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提出有效保护和合理控制利用的对策措施,对不适当开发的区域要严格加以控制。
(3)综合协调与统筹兼顾原则。
按照河流流域综合规划的总体要求,综合协调岸线资源利用保护与沿河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国土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不同类型岸线开发利用功能及控制条件;处理好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上下游、左右岸以及行业之间的需求,结合不同的岸线特点和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要求,充分发挥岸线资源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效益,实现岸线资源的合理配置。
(4)完善法制和强化管理原则。
要按照《水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研究制定和完善岸线开发利用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要针对岸线利用与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和完善岸线开发利用管理制度,研究制定强化岸线利用综合管理的措施,切实加强岸线利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5)坚持因地制宜与突出重点原则。
要根据河道岸线的自然条件和特点、沿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岸线开发利用程度,针对岸线开发利用与保护中的主要矛盾,按照轻重缓急,合理确定近远期的规划目标和任务。
以岸线资源保护价值较大、利用程度较高、岸线资源紧缺、防洪影响和河势控制问题突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段等为重点,抓紧制定具有适度弹性的发展规划和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落实管理措施、加强监督检查。
(6)公众开放性原则。
河道岸线是公共资源,应为公众所占有和享用,规划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河道岸线向公众开放的原则,任何企业、个人不得占用公共岸线。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6)《防洪标准》(GB50201-94);(7)《堤防设计规范》(GB50286-98);(8)《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2006);(9)《水利水电工程水利计算规范》(SL-104-95);(10)《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SL278-2002);(11)《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12)《青岛市黄岛区分区规划》;(13)《青岛市海岸带规划》;(14)《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15)《黄岛区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16)《黄岛区岔河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7)《黄岛区南辛安河(科技大学-海尔大道)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8)黄岛区及所属街道办相关规划及研究成果。
第二章规划区基本概况地理概况2.1.1 地理位置黄岛区位于青岛的西部、胶州湾西岸,东与市南区隔海相望,南濒黄海,西北与胶南市接壤,总面积274km2。
黄岛区现辖辛安、薛家岛、柳花泊、长江路、黄岛和红石崖六个街道办事处,共162个农村社区(见图),2007年总人口为万人。
图黄岛区地理位置图2.1.2 气象黄岛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有明显的海洋气候特点。
全年无酷暑严寒,主要风向为东南季风,年平均气温12.5℃,年平均降水量736.2mm,年平均日照数为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5%,年平均蒸发量为1472.6mm。
据水文观测资料,黄岛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740.3mm,属于过渡带;其西南临区胶南市的白马河、吉利河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属湿润带。
黄岛区降水特征是:降雨年内分配平均,年降水量的70%集中在汛期的6~9月份;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年均最大降水量1226.9mm(1964年),是最小降水量383.2mm(1981年)的倍。
2.1.3 水文黄岛区河流属东南沿海水系,均属于季节性河流,主要包括南辛安河、辛安前河、辛安后河、岔河、龙泉河、九曲河、镰湾河等12条河流,形成源短流急、单独入海的特点,全区河流全长139km。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较为明显,雨季水位暴涨、流量激增、枯季流量骤减,甚至干枯断流。
黄岛区水系分布图见。
图黄岛区水系分布图地质与地貌2.2.1 地质黄岛区除大面积的第四系地层以外,中生代之后,随着胶莱断陷盆地的不断沉降,在前震旦系古老的片麻岩基底之上,沉积了一层火山岩系、火山碎屑岩和沉积碎屑岩系。
主要出露有:太古界、远古界、侏罗系、白垩系和第四系5个时代单位的地层。
区境西部的龙雀山、窝洛子、老君塔山一带出露有较纯的大理岩、角闪石片麻岩,系变质岩,属太古界胶东群的地层。
2.2.2 地貌黄岛区属鲁东丘陵区,是由于断裂抬升和岩侵喷发形成的穹状低山丘陵。
境内山岭起伏,沟壑纵横。
西部是小珠山山脉,陡峻挺拔,绵延数十里,向东、向北延伸,与西侧胶南县形成了自然分界线。
其主峰海拔724.9m,北部有老君山、龙雀山、抓马山。
东面濒海,海岸线蜿蜒曲折,长达102.6km,岛屿众多,港汊遍布。
东南面薛家岛为一半岛,与青岛市太平角相对,把胶州湾与黄海分开。
中部为一海积平原,整个地形呈西高东低之势。
社会与经济概况黄岛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区位条件,随着青岛市重大发展战略的调整,前湾港和其他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了青岛市经济重心跨越胶州湾发展战略的实施。
黄岛区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增长,经济总量也达到了相当的规模,据统计数据显示黄岛区经济总量由2002年的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亿元,2007年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为万元,在青岛市属于综合实力最强的市区,并发展势头良好。
在全国54个国家级开发区中保持第六位,已形成了以轻工、化纤、纺织、机械、石油、储存加工、电子、房地产和其他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工业。
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第三章河道岸线利用现状与治理对策分析南辛安河3.1.1 概况南辛安河位于辛安街道办事处,发源于小珠山北侧大箍顶山区。
自西向东经上庄、北下庄、南下庄、下庄、科技大学、澳柯玛工业园、蜊汊泊、台头、港头臧,最后入镰湾河,全长12km,流域面积20.2km2,干流坡降为%,其特点是上游源短流急,侧向切割严重,系季节性主要防洪河道。
保护村庄12个、人口万人、耕地万亩、主要公路5条。
在60年代,曾对河道进行过疏挖治理;1979年在上游建上庄水库(小㈡型),属半拉子工程;1991年在河道下游港头陈河段修建了黄岛区第一处截流坝(橡胶坝),现由于年久失修已不能使用;1997年在台头又建一处小型截流坝;1999年在西南辛安河段建一处小型截流坝;2006年黄岛区政府组织完成了《黄岛区南辛安河综合治理工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