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中国法的起源的基本途径与主要特点
途径:就中国古代法律起源的具体途径而言,有两种观点最具有代表性,即“礼源于祭祀”和“刑始于兵”之说。
因此,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就其基本途径而言,也是在这两项重要的活动中产生的。
其结果是形成了“礼”与“刑”两种社会规范,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法制文明的基石。
前者属于指导性、强制性规范,以道德教化、伦理感化为基本取向;后者属于禁止性、惩罚性规范,以刑罚制裁、强制镇压为主要手段;二者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对象,调整不同的社会关系与法律关系。
它们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共同奠定和完成了中国古代的法律规范体系。
特点:(一)中国法律的起源,主要通过“刑始于兵”和“礼源于祭祀”两条基本途径完成。
1、在中国古代,战争与刑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2、在中国古代,原始习惯直接转化为具有约束力的“礼法”。
(二)氏族血缘纽带强韧,法律表现出家族主义特色。
1、中国国家的产生经历了氏族部落之间的长期战争。
2、中国文明起源于较为封闭的黄河、长江流域。
(三)中国法律的起源,表现出民族大融合的特征。
中国古代不同氏族部落联盟之间的相互征战,促成了不同部落之间的相互交往。
在相互交往中不同部落的不同生活习俗和管理方法不断地得到交流和融合。
(四)民事法律相对滞后,刑事法律相对发达。
由于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古代的中国人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实行“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政策,从而促使以农业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稳步发展,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却相对落后。
2、简述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
(一)“以德配天”、“敬天保民”,说明了深谙统治之术的西周统治者,不仅在治国理论上较夏、商统治者有了较大发展,而且在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方面也有了重大的突破。
(二)“明德慎罚”,要求统治者对民众以教化为先,不以刑杀为要,先教化后用刑。
这种注重教化和德行并用的思想,动摇了夏商的神权法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重民”、“重德”、“仁政”的传统,标志着西周奴隶制国家和法日趋成熟,是我国古代政治法律思想史上的重大进步。
(三)礼治思想,最主要的有以下三个原则:①“出礼入刑”原则②“亲亲”、“尊尊”原则③“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原则
3、简述西周礼与刑的关系
礼与刑是西周法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礼的作用是“禁于将然之前”,而刑则是惩治“已然”犯罪的必要手段。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
4、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的法律思想
儒家代表了贵族的利益,因而其法律思想的基本点是为统治者建立统一的贵族政体出谋划策,维护宗法等级秩序,教育百姓要安分守己。
在继承和发展西周“礼治”和“明德慎罚”思想
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的法律观点。
①以国为礼②以政为德③为政在人
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
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①道法自然②无为而治
法家是战国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以法治国”的一个学派。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文法运动是法家产生的社会基础,也是法家思想的实践来源。
①“事断于法”“刑无等级”②“重刑轻罪”“以刑去刑”③“法”“术”“势”
5、简述《法经》的内容、特征与地位
《法经》以《盗法》、《贼法》列于首,他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
”“盗”是指窃取财货,“贼”是指对人身的侵犯,也包括犯上作乱。
“盗贼需劾捕,故著《网》、《捕》二篇。
”《网法》即囚法,是为了囚捕盗贼而设的,即《囚法》。
其中亦有“断狱”即关于审断罪案的法律;《捕法》是有关“捕亡”,即追捕逃亡的法律。
《杂法》是惩罚各种其它犯罪的法律,包括对“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
等五种违法行为的惩罚。
《具法》是“以其律具为加减”,即是根据犯罪情节和年龄情况,实行加重或减轻刑罚的有关规定。
特点及历史地位:①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典的体例和基本原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
②有利于司法统一,便于司法官准确适用法律定罪量刑。
③有利于立法系统化,使立法活动在兼顾历史沿革和横向联系的科学环境中进行。
④将实体法和程序法大致区分开来,有利于按客观规律指导法律实践活动。
⑤有利于法律文献的整理、修订、解释和研究。
6、简述秦朝的立法指导思想
①缘法而治②法令由一统③轻罪重刑
7、秦朝的法律形式主要有哪些?
(一)律:律是经过正式立法程序制定并颁布实施的综合刑事法典性质的法律形式,是秦朝主要的、较为稳定的法律形式。
商鞅改“法”为“律”,确立了这一法律形式的专有名称。
(二)令:令是君主针对某一特定事项而发布的法律文件。
与律一样,是秦时一种主要法律形式。
由于专制皇权的确立,皇帝针对一时之事所发布的令甚至具有比律更高的法律效力。
(三)式:式是有关国家机构办事程序、公文程式的法律文件。
式作为封建社会常用的一种法律形式最早见于秦时。
(四)程、课:程与课是秦朝法律中确定劳动者生产额度以及如何加以考核、督责的法律文件。
(五)法律答问:《云梦秦简》中的《法律答问》是秦朝官方针对律令在适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所作的权威性解释,这些解释进一步阐明了法律条文的具体含义,使之更易于操作。
它们是对律令条文的重要补充,与条文本身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六)廷行事:即断案成例。
秦朝司法官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除了直接援用律、令等成文法律形式之外,也常常参照此前已决判例,以之作为判案依据。
8、简述汉朝法制指导思想经历的发展阶段及其变化原因
(一)西汉初期的法制指导思想
建国之初,天下破败,民不堪命。
在这样的背景下,统治者不能不采取“清静无为”的治国指导思想,这就是所谓“黄老思想”。
“黄老思想”,是战国中期,兴起了一个以黄帝为祖、以老子为宗的学派。
(二)汉武帝时期法制指导思想的转变,采取“有为”的方式巩固政权。
当此之时,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学思想受到了重视。
新儒学的政治法律主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王权天授,王权至尊。
②“天人感应”,“王者法天”。
③大德小刑、德主刑辅、先教后刑。
④“三纲五常”为国本。
【其宣扬的大一统理论及宗法等级制理论对加强中央集权、抑制统治集团内部的离心倾向、巩固社会秩序等非常有利。
】
9、简述汉朝录囚制度及其意义
录囚:上级司法机关对在押囚犯的复核审录,以检查下级司法机关对案件的审判是否有失公正,并纠正冤假错案。
汉武帝设刺史“省察治状”,皇帝录囚始于东汉明帝。
意义:其本意在于检查下级有无枉法裁判行为,但客观上也起到发现冤假错案予以平反的积极作用。
对于一些久拖不决的案件,也可起到催促尽早结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