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复习填空12345工业化进程经济组织规模同心圆模式城市发展的规律微观经济学选择12345678910C C BD B C A D C D填空题12345用地规模经济效益城市经济结构城市经济增长城市空间结构选择题12345678910C C AD B1)D I)简答题1.经济区指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由于地理环境,口然资源,产业结构,经济布局等诸方面的内在联系,(5分)自然形成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5分)2.房价收入比某个住宅市场上某个指定时期内销售的住宅的自由市场价格中位数(或平均数)(5分)和该市场上家庭年收入中位数(或平均数)的比值。
(5分)3.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某一生产内部随着生产规模的上升,(5分)生产成木逐渐下降或效率得以提高的经济现象。
(5分)4.具体谈谈中国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现实意义规范城市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政府对城市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2 分)增加城市政府收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2分)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城市经济发展,(2分)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实施,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2分)落实土地基本国策,有效保护城市郊区农地。
(2分)5.中国城市化滞后工业化进程吗?说出理由。
是(3分)。
建国五十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仍然有将近七成的人口生活在广大农村地区,屮国的城市化水平不仅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比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滞后二-|•个百分点。
(1分)H前在此间举行的促进小城镇建设研讨会上一些专家指出,城市化滞后己成制约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应该抓住中国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力争每年把城市化的水平一个百分点以上。
(2分)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副会长浦善新指出,中国城市化在国际上还仍然停留在低收入国家的水平。
据统计,截止到一九九八年,按菲农业人口计算,屮国城市化水平约百分Z三V,按国际可比口径计算也仅百分Z三丁五左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水平,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平均水平。
(2分)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化的速度都达到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速度,而在中国,建国五十年來城市人口年均增长为百分Z三, 仅比总人口增长率高一点二个百分点,也远远低于屮国工业年均百分之八的增长率。
(2分)简答1.超前城市化超前城市化亦称“过度城市化”,(3分)是指城市化水平远远超过了本国的工业化水平和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3分)表现为没有工业化和没有经济发展的城市化。
(4分)6.住宅服务流量在单位吋间内住宅向居住者提供的服务的数量,(3分)其由住宅存量、人员劳动(物业服务等)(3分)以及其他使住宅得以正常运行的必备条件(电力、电信、采暖、给排水、绿化等)组成。
(4分)7.城市的本质和产生的根源及现代城市的特征是什么?1)所谓城市的本质,是指城市本身具冇的最基本的屈性,这一屈性决定着城市其他的特性,也决定着城市的基木面貌和发展规律。
(3分)2)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从生产力角度分析(3分)1、比较利益2、比较利益是城市形成的第一原动力,是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3、“如果齐国(人)专门生产和出口其生产成本相对低的产品,就会从贸易中获利。
’‘3)规模经济(3分)1、规模经济是指当技术和要素价格不变时,等比例投入的增加带来更大产出的经济现象。
2、聚集经济3、聚集经济是指因企业或活动选址接近另一个企业或活动而产生的经济活动111的成木节约。
4)城市形成的社会基础一从主产关系角度分析8.什么是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它们产生的原因及其区别?地方化经济是指某行业的企业生产成本随着行业总产量的提高而降低,就会出现地方化经济。
行业内的金业形成金业群就可以降低它们的生产成木。
(2分)城市化经济是指当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地区总产量的上升而下降时,就出现城市化经济,是聚集经济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2分)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都属于聚集经济,它产生的原因有:(1)厂商集屮可以促进专业化的供应商队伍的形成;(2)厂商的地理集中分布有利于劳动力市场共享;(3)厂商的地理集屮冇助于知识外溢和创新。
(2分)城市化与地方化经济的区别:(1)城市化经济源于整个城市经济的规模,而不是单单一个行业的规模; (2分)(2)城市化经济位城市所有企业带来利益而非为某一行业。
(2分)9.简述城市经济增长机制1)资金和投资:城市经济起飞和增长的启动与持续机制(2分)2)科学技术:城市经济増长的动力机制(2分)3)企业素质:城市经济增长的基础性机制(2分)4)经济体制:城市经济增长的保障机制(2分)5)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增长的催化机制(2分)论述题什么是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城市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城市,主要研究城市发展的规律、城市经济活动的特征及发展、演变规律。
•研究城市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城市内部经济社会活动合理组织的科学。
前者是宏观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后者是微观城市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城市经济学的实践意义•(一)、加速城市化进程,发挥中心城市的“发展极''作用•(二)、促进区威经济共同发展•(三)、从实际出发,发展城市基础产业,避免城市产业结构趋同*(四)、合理控制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创造城市最佳效益♦(五)、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城市经济学在经济学领域的贡献•1、揭示了经济增长过程屮城市化和大城市化的规律•2、揭示了城市区域茅异先扩大后缩小的客观必然性*3、揭示了城市发展的生长机制(主导产业)•4、揭示了城市合理规模与城市经济效益Z间的内在联系•5、揭示了城市空间结构与经济运行的关系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1、宏观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宏观城市经济学将城市经济看成一个整体,研究它的产生和发展,及其它同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其它部分Z间的关系。
•包括研究城市化现象的实质和基木规律,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及其预测,城市化的机制、道路和进程等方面。
♦2、微观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微观城市经济学侧重于研究城市内所特有的各种经济现彖和经济问题。
包括研究城市经济的发展、结构、规模,建设与规划,人口与就业,环境与生态, 土地开发利用,基础设施与市政公用设施等方面。
论述题房地产业能否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主导产业?理论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城市主导产业的特征■产业关联强,带动作用大。
具备极强的市场渗透和辐射能力,收入需求弹性大。
■具冇较高的集屮系数和区位爛。
科技进步潜力大,冇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较强的创新能力鉴于房地产业具冇产业关联性强,需求收入弹性大的特点,以及在现实条件下,市场需求大的状况,西部大开发为促进西部经济腾飞,实现与全国的协调发展,有必要把房地产业作为主导性产业,通过其诱发作用,带动西部经济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西部大开发是政治取向,也是经济取向,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全局。
西部大开发这一重大决策的提岀,给西部的各行各业,包括房地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而房地产业作为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集开发、经营、装修、服务,维修、物管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由于其特有的产业特征,以及市场潜在需求大的现状,具备成为主导产业的条件,对西部经济的发展也将产生重大的拉动作用。
一、房地产业成为西部主导产业的三大理曲德国著名经济学赫尔希曼(Albert. Otto. Hirschman)从牛产要素的稀缺性出发,主张发展中国家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采取“不平衡增长二即有重点地扶持某些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点。
把赫尔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放到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之下,也具有指导意义,这是因为西部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要索的“瓶颈",其屮最难以突破的就是资金,要有效地利用牛产要素,就要有选择地重点发展某些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也即战略产业,再通过其聚集作用和乘数效应,由“点"及“而”地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应该说,这与我国几年来一直倡导的培育经济增长点的政策内涵是一致的。
一般來说,主导产业的确立,耍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为依据,尽可能地选择那些需求收入弹性较大,产业关联性强,对国民经济贡献大的产业作为重点来培育。
笔者认为,房地产业具备以上条件,有理由也应该能成为西部大开发中的主导产业。
(一)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二)较强的产业关联性赫尔希曼认为,考察一个产业能否成为地区经济中的主导产业,要看该产业“联系效应”的大小。
其基本观点是:发展中国家要突破稀缺性生产要素的“瓶颈”, 就要冇选择地重点发展某些“联系效应”大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再通过其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赫尔希曼提出的“联系效应”包括“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两个方面。
前者是指主导产业对吸收其产出的下游产业的波及和影响,常用影响力系数来表示,而后者则是指主导产业对向其投入的上游产业的连带作用,常用感应度系数来表示。
这两个系数是通过区域的投入——产出分析来量化的,在此基础上,把二者相加除以2,就得到某项产业的波及效果系数,也即带动系数。
通常,带动系数大于1的为关联度较高的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力较大,反Z, 则较小。
由相关人士计算得出的国际上通用的住宅业的带动系数为1・34,大于1,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显然不容忽视。
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发展也都进一步证明,房地产业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屮缺的重要部门。
(三)曲部地区房地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1・住宅类西部地区的人均居住面积相对落后于全国水平,以1999年的数据为参考,全国水平为人均9・78平方米,而西部为9・43,即使不考虑人口的增2,按目前西部2・9亿人计算,并月•每平方米居住而积折合2平方米建筑而积,耍达到国家建设主管部门制定的“城镇住宅建设十年规划"中提出的2010年人均13平方米的目标,需建筑住宅约21亿平方米,平均每年建2・1亿平方米,住宅增长的空间不小。
另外,发达国家的家庭住宅支出一般为总消费支出的15—20%,又以1999年为例,全国的家庭住宅消费支出为9・8%,西部地区的住宅消费支出比重还要低,仅为8%,要按建设部预测的到2005年个人住房消费占总消费的15% 的比重,也即一般情况卜•住宅发展的成熟水平,即使房地产业按年均8%的速度壇长,也要经过8年多的时间,因此,房地产业至少可以在今后8年的时间内保持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巨大带动性作用。
可见,无论是从绝对量上看,还是从相对值上看,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住宅消费的捉升空间都是相当大的,西部地区为数不少的个人存款,只要政策引导得当, 完全有可能把住宅需求由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购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