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机肥料三要素肥料之施肥技术

有机肥料三要素肥料之施肥技术

有机肥料三要素肥料之施用原则一、施用适量之推荐:影响作物需肥量之因素如下:A. 品种之特性:生长潜力较大品种需肥量(尤其氮肥需要量)多于生产潜力较低者。

例如矮性多蘗,叶片直立不易倒伏之品种产量高,其氮肥施用适量亦较高,反之,则较低。

晚熟品种需肥量大于早熟品种。

B. 气候因素:a. 日照:阳光充足时光合成产物之生产潜力增加,如供给多量氮肥予以配合,可使此潜力充分发挥,获得高产。

相反的,如阴天多,光线不足,氮肥需要量减少,多施氮肥易导致减产。

光线不足时,作物需求较高之钾素营养;需要供给较多钾素,始能维持正常之光合成速率。

b. 水分:水分成为限制因子时作物之干物生产量减少。

肥料之需要量亦当减少。

c. 温度:高温季节土壤有机质之氮素释放较速,根之吸收率亦高,因而作物需氮量降低。

例如春夏植甘藷、大豆等之氮肥用量均较秋作减少,否则易引起徒长,产量降低。

温度低时,吸收受阻最严重之要素为磷;同一块田在高温期种植玉米或高粱,无磷区之缺磷病征不甚明显,然在低温期种植者,则颇严重。

C. 土壤:a. 土壤肥力:土壤中某种要素之供给量低,则供给该种要素之肥料需要量高,施用效果亦大。

反之则小。

由多处肥料试验之结果可以求得肥料效果指数(或肥料经济用量)与土壤养分测定值(要素供应能力)间之相关。

有了此种资料后,不必每处举办肥料试验,只要测定个别地点土壤之养份含量(或供应能力),即可求得个别地点土壤之需肥量。

推荐磷、钾肥需要量之最科学方法即应用此原则。

氮肥需要量由于田间土壤之理化性、气候及耕作方式之变化对有机质分解之影响极大,颇难凭化学分析推测不同地点土壤之氮肥需要量,故在氮肥方面需依赖过去由田间试验所得结果与生长期间作物之反应,以调节其施用量。

b. 其他理化性质:土壤排水不良时钾之吸收最易受抑制,故钾肥效果特别明显,用量亦要多,水田及旱田均是如此。

D. 栽培管理:a. 植物保护:病虫害之发生及杂草之滋生使氮肥用量之经济限度降低,故植物保护措施之彻底执行为获得施氮最高效应之要诀。

b. 密植度:一般密植度提高时肥料需要量亦随之提高,但密植度高到某一程度以上时,肥料需要量不再增加,甚至减少。

c. 覆盖:以稻草等材料覆盖,对保持水分及改善土壤物理性等有很大效果,并在其分解中释放各种要素,其中以钾素最多。

因此有稻草覆盖处理之作物对钾肥之需要量可减少,但因生育旺盛,其氮肥需要量反而可以增加。

d. 耕耘:在旱田过度或水分过多时之耕耘,破坏土壤构造,使变为紧密而通气不良。

在此种情况下钾之吸收受阻,钾肥需要量提高。

无论水田或旱田,其整地操作会促进土壤有机质之分解,增加氮素之供给。

与此对照,以不整地方式栽培作物时,因土壤有机质分解较少,而且所施氮肥之损失较多,氮肥之需要量会增加。

e. 水分管理:直播水稻因初期没有保持浸水状态,硝化作用旺盛,氮肥损失较移植栽培为大,因此水稻之氮肥需要量增加。

行轮流灌溉及渗透快之水田亦因同样理由应增加氮肥需要量。

由于以上各种因子均会影响作物之产量及肥料需要量,施肥适量系在标准栽培管理下依品种、栽培季节、地区(生产潜力)及土壤肥力分别推荐,而在栽培管理改变时,则另注明施肥适量如何增减。

二、施肥方法之推荐:施肥的效应亦因施肥位置及时期而有很大的差异。

因各种要素养分在土壤中之行动及作物营养之功能有所不同,故各种作物所需不同要素之施肥方法(施肥位置、时期)亦有所不同。

A. 施肥位置:要素在土壤中之流动及扩散,以氮素最速,磷不易移动,钾在其间。

土壤质地黏重时因孔隙小及吸附力强,所施肥料之移动较在砂质土壤为慢,故肥料在黏质土壤之肥效较缓,流失较少,肥害亦少。

反之肥料在砂质土壤之效果较速,流失较多,肥害亦多,故氮、钾肥应分施,其基肥用量在砂质土壤应小于黏质土壤,施肥位置应较后者远离种子,同时追肥次数亦应增加。

磷肥应以全量或多量为基肥施用,因磷肥在旱田中被土壤固定而不易移动,故施在土壤表面之磷肥不易被根部吸收;如撒施,亦难在早期利用,故磷肥应以条施方式施入适当位置。

在水田中磷亦不易移动,故当追肥施用而未混入土中之磷肥效果不佳,但在砂质水田为还原性强之排水不良田,磷肥仍可溶解而向下移入;在此情形下,磷肥之分施有时优于全量作基肥施用者。

铵态氮肥如施于土壤表面甚易挥散损失(在硷性土壤尤其严重),故亦以条施后充分覆盖土壤为宜(旱田),或以深施为宜(水田)。

在水田中之深施或全层施用尚有防止铵态氮转变硝酸态气后脱氮损失之功效。

B. 施肥时期:施肥时期的要点在于施用肥料时,适为作物需肥时期,如是一方面可减少损失,另一方面可供作物适时利用。

故追肥时期的适当与否,对于用肥的经济与肥效,均有极大影响。

在积极的意义,施肥时期的运用尚有调节作物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达提高收获指数或收获物品质之功效;例如果园施肥时期之控制可以适当调节花芽和枝条之分化和成长,在水稻方面可以提高谷稿比,防止倒伏。

三、肥料种类之选择:肥料种类不同所含肥料要素之形态不同,在土壤中之行动及对作物营养生理之功能亦有所不同。

化学肥料选择上之若干要点如下:A. 同为氮素肥料,尿素较硫酸铵经济。

就单位要素之肥效而言,许多试验(包括水稻、甘藷、玉米、凤梨等作物)显示尿素之肥效与硫酸铵相当;在水田一公斤尿素(氮46%)之效果大约与二公斤硫酸铵(氮21%)相同,但一公斤尿素的价格低于二公斤之硫酸铵许多,故尿素显然较硫酸铵经济。

但施用尿素时应注意施用方法;避免表面施肥,以防氮的挥发损失。

B. 硝酸铵钙宜用于旱作而不适用于浸水土壤,以免脱氮损失。

许多试验已经证实硝酸铵钙对甘藷、玉米、凤梨等作物之肥效与尿素、硫酸铵相同,但水田则其肥效约低20~30%。

C. 对于菸草、凤梨、西瓜、洋香瓜等作物施用硫酸钾时,其产量及品质均优于施用氯化钾。

对于其他一般作物则二者肥效之差异不显着,故当以施用氯化钾较为经济。

石灰质肥料、镁质肥料和硅质肥料之施用原则土壤反应有酸性、中性、硷性等区别,通常以pH值表示,即pH值七以下者为酸性,而pH值七以上者为硷性。

植物的耐酸性或耐硷性有大差异。

水稻、茶及凤梨耐酸性,但差不多所有的蔬菜作物(特别是甘蓝、白菜、菠菜、芹菜等)和一般豆科作物(大豆、花生等)均不耐酸,而玉米及果树(柑桔、梨等)则居中;不耐酸的作物在酸性下生长受抑制,需以石灰质材料调整土壤pH值达6 或6.5 以上才能正常生长。

土壤反应不仅为作物生长环境的主要因素,且对土壤中的植物营养要素和肥料的有效性有极大的影响;肥料施于土壤后,因土壤反应的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变化,致产生不同的肥效。

氮肥的硝化作用,磷、钾及微量元素的溶解及固定作用均与土壤反应有密切关系。

硝化作用的进行,以中性反应最为适宜,过酸与过硷的土壤反应均能阻碍硝化作用的进行,因而妨碍氮肥的肥效。

酸性土壤中,铁、铝之活性强,磷素易被固定,因此其有效较低。

酸性土壤中,钼之溶解度亦是较低,因而影响其有效性。

施用石灰粉、苦土石灰、炼铁炉渣等石灰资材均可调高土壤pH值,纠正土壤酸性,因而提高以上要素之有效度。

又酸性土壤本身,钙、镁、硅等要素之供应亦是较低,作物栽培上易缺此等要素,是故上述石灰资材既为改善土壤性之改良剂,亦为植物营养上之钙、镁、硅质肥料。

惟石灰资材如施用过量,将导致铁、锰、铜、锌及硼等要素之溶解度减低,易导致其缺乏,故其施用亦应注意适量。

石灰材中和力石灰石粉100消石灰135炼炉渣70生石灰179为要调整土壤反应所需石灰材料当依土壤之质地或阳离子交换能量而异;黏质土壤或阳离子交换能量大的土壤较砂质土壤或阳离子交换能量小的土壤为多。

石灰质材料之需要量亦依其中和力之大小而异;石灰石粉之中和力如为100 ,则消石灰和炼炉渣(包括硅酸炉渣)之中和力各为120-135 及50-70 ,可依中和力之大小增减用量。

土壤有缺镁之虞时可以用白云石灰粉代替石灰石粉,二者之中和当量相同。

炉渣也可供应镁素,因而可代替白云石粉。

硅酸炉渣之功用在稻田及蔗田主要依赖其有效性硅酸之供给,在果园及蔬菜园则系依赖其土壤酸性调整之效果,因石灰炉渣之石灰含量较硅酸炉渣高,故果园及蔬菜园如用石灰炉渣,其效果更佳。

微量要素之施用原则缺乏微量要素的诊断,应依下列方式:A. 先从土壤酸硷度之测定着手;如果作物生长不良的土壤属中性或硷性,在旱田可能是缺铁或锌,在水田则可能是缺锌。

如果属强酸性,则以缺钼可能性较大。

缺硼在酸性及硷性土壤均可发生故其供应力之大小受土壤母质影响较大。

B. 根据作物缺乏微量要素的征状。

C. 根据叶片或土壤分析。

微量要素的补给方法,可以分别以含有微量要素之化学物料(如硫酸铁、硼砂、硼酸、硫酸锌、氧化锌、硫酸铜、钼酸铵等)施用于土壤或以水溶液喷施于叶面。

为防土壤固定或流失,以熔制微量元素肥料施用亦是一策。

作物缺乏微量要素时,一般要有征状,并由植物体和土壤分析确认后方可施肥;不要盲目以预防的方式施用,以免发生毒害或污染土壤。

有机质肥料之施用原则有机质肥料之功能虽然很多,惟从许多试验结果可了解,其肥效之表现系与其有机质在土壤中分解、矿化释出之养分要素,关系最为密切。

是故,施用有机质肥料时,其在一作中可矿化释出之养分要素量评估最为重要。

有机肥料碳氮比矿化率肥效率稻槁25-6010-30%10-30%猪粪、牛粪、稻草等堆肥10-1580-50%80-50%绿肥、豆粕、鸡粪8-10100%100%因有机质肥料之养分释出需经土壤微生物分解故就养分要素之同一投入量而言,有机质肥料在施肥当作表现之肥效常较化学肥料为低,最高亦不过与化学肥料相同而已。

如稻槁、木屑堆肥或树皮堆肥、碳氮比高25-60,在土壤中之分解慢,其在一作(稻槁为准)期间之矿化率,据测定,约为10-30%,其与标准之化学肥料硫酸铵以同一氮素用量(或与过磷酸钙以同一磷酐用量)比较所表现之肥效(俗称肥效率)亦是10-30%而已。

猪粪堆肥、牛粪堆肥和稻草堆肥等碳氮比属中低者10-15,其在一作期间之矿化率,据测定,则属中高80-50%,其肥效率亦属中高80-50%。

至于绿肥、豆粕、鸡粪等碳比低者8-10在土壤中之矿化则甚迅速;其在一作期间之矿化率,据测定,几近100%,肥效率亦可高达100%左右。

可见有机质肥料在施用当作可表现之肥效系与所含要素在该作期间之矿化率相当,故施用有机肥料时,应注意肥料之种类,由其碳氮比预估矿化率,再由施用量及要素含量预估可矿化、释出之养分要素量。

这里所称之碳氮比,其氮当属有机态,故有机质肥料中掺有化学肥料者,应另测可溶性氮含量;以全氮含量减去可溶性氮含量为有机态含量,而依以上原则评估有机质肥料之可矿化氮量时前项可溶性氮量当然亦应加算。

以碳氮比较高、分解率较低之有机质肥料连续施用时,其在各作所施一时尚未分解之机质当会聚积,但此部分之有机质亦会陆续分解,释出部分养分,致使所表现之矿化率(累积矿化率)增加,肥效率亦因此增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