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术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美术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美术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智力测验,在一张纸上画了一个大圆圈,让被试者都来回答这是什么。

机关干部看了,摇摇头:“让我考虑一下再说。

”问到大学生,他们认为,这个问题应该限制一个范围才好说。

中学生则自信地讲,那不是数字中的零,就是英文字母O。

最后问到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他们异常活跃地争着发言:那是月亮,是乒乓球,是饼子,汤圆,是泡泡,是米老鼠的眼睛……事实证明: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受教育越高反而循规蹈矩和定势思考就越明显。

那么,人们思维的火花究竟到哪里去了呢或许,当前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而深化的小班化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可以更好的诠释这个问题。

的确自小班化教学推行以来,我们教师可以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对话,组织教学活动,控制教学环节。

小班化教学使学生个性生动,发展和谐,师生关系更融洽。

便于带来足够的空间和条件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和密度,提高孩子的交际能力,孩子的思维更趋活跃。

作为笔者一直默耕于教学的一线,在美术教学中,经常通过欣赏启示、游戏激趣、动手脑、操技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的脑筋转起来,使学生的手脑创造力从“潜意识”到“有意识”的发展。

下面就本人美术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和反思与同行商榷,不妥之处,予以斧正。

一、思维的火花在实践中飞扬(一)引发思维引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始端,通过各种形式给学生提供了有关训练项目的丰富信息,诱发了儿童的求知需要,使他们从初时的欣赏、羡慕进而转化为个人的创造欲望。

古代教育家孔夫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足以证明了这一点。

那么如何引起学生的注意,由欣赏进行课堂教学,针对具体内容,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导入课题。

这对实践者来说则是教育的关键。

(二)撞击思维撞击是一种激烈的相碰和摩擦,撞击石块能产生闪亮的火花,撞击思维能产生聪明和智慧。

为了让平静的思维产生动感,为了让被动的学习转为求索的积极性,为了让常见的定势思维转变为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为了让不成熟的意念产生智慧的火花,我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欣赏思考的余地,给他们窃窃私语讨论的机会,在自由、宽松的讨论中相互启迪,集思广益。

有一位伟人说得好,“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后,各自仍只有一个苹果。

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我们都有两种思想。

”是的,在小班化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注重了学生“学”的培养,如果能让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思维的交流碰撞,大胆地地展现出自己,那么他们将获得更多。

(三)创造思维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

”儿童是最富于幻想的,但成人往往对此嗤之以鼻,说他们瞎想,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为了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施展的舞台,我鼓励孩子大胆地想象奇妙的面具,自由地想象夸张的五官,装饰的色彩,装饰的部分,我耐心地倾听,充分地肯定。

我还让学生准备了许多材料(小豆子、树叶、羽毛等等色彩不同的,质感不同的,肌理不同的),让学生讨论、交流、自由触摸,尝试探索用多种方法表现奇妙的面具。

例如:师:“……其实,废旧材料的装饰能带来独特的艺术效果。

同学们也带了很多的废旧材料,请你们小组讨论一下,这些废旧材料可以装饰在面具的哪些地方学生讨论……生:赤豆是红色的,我把它装在眼睛上;羽毛毛茸茸的,做头发或者做胡子;我用叶子装饰头顶;我用叶子做眼睛;我把纽扣当耳环装饰在耳朵边上;我用橡皮泥做头饰,粘上各种各样豆子、纽扣,再插上叶子,嘴巴上也粘两颗黄豆,代表牙齿……在整个过程中,我不断鼓励学生用独特地观察、思维、想象,大胆表达各自的独特感受。

儿童美术作品是儿童独特创造性的发现。

因为儿童具有天真率直的心灵,没有拘束,他们能把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诉诸形象,创造富有特点的美术作品。

接着,我进一步提出问题:“老师也很喜欢制作面具,请你们打开桌上的粉红色盒子,看看老师制作的奇妙的面具。

想看吗”当同学们打开放在桌上的粉色盒子,都不约而同地说出各种各样的材料装饰时,非常兴奋。

这样,以最快的速度让学生进入了创造力的情感点。

同时,我再采用渗透的方式进一步介绍装饰的方法,提出“除了在头顶,耳朵处,还可以在面具的什么地方装饰”的问题,“面具的装饰还运用了很多色彩搭配法:红绿、黄紫、蓝橙……”我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运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作品后,问:“这些画是用什么做成的呢”水到渠成,学生答出“用橡皮泥、废旧材料做成的”。

在师生的亲切交谈之间,良好的气氛悄然形成,这种新鲜、有趣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引入了新知识的殿堂。

我们都不曾忘记这样一些奇怪现象:体育常规训练中,学生总是不太尽力;但是换一种方式——拔河,我们会发现呐喊声震天,学生用足了劲,哪怕汗浃背也依然兴致十足。

这一现象说明,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学生是愿意积极参与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正常人都有具有好胜心理,难度适当,有挑战性的美术教学,既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又能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

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能引导学生在教学中创新。

(四)激励思维俗话说,“劝将不如请将,请将不如激将”战场上拿破仑是个激将的高手。

他的团队战失阵地,拿破仑吩咐士兵在团队军旗上写:“我们不再属于意大利军队”士兵们羞愧请战,立功赎罪,表现出色。

这是种特别的激励方法。

那么,在教学中,学生作品的展示更是必须的,因为这不仅仅是作业的展示,重要的是一种成功的激励,自信的展示,能更调动积极情感,鼓励积极情绪,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更灵活、更清晰、更流畅。

为了达到激励思维的目的,每一次的作业展示我都尽心准备,精心设计,面向全体学生。

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仅激励那些思维敏捷,情绪活跃,聪明伶俐的孩子,更要激励那些思维缓慢或不善表达展示的学生,特别要给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多参与,多表现。

通过作业的展示,给每一个学生以支持和鼓励。

我们应该看到,美术教学不仅仅开发与发展学生的右脑,他对于造就创造型人才具有综合的功能。

他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了对美的追求、美的发现,美的创造。

它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良好的培养与锻炼,它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像力、表现力、协作能力,以及艺术鉴赏能力……最根本的是塑造了学生美好的心灵,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民族文化、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二、成熟的教学在反思中累积杨启亮教授在解读基础教育的问题时指出,“小班化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好比一辆核载20人的饿车子,以前里边坐了50个人,肯定拥挤,大家都不舒服。

而现在只有20人,每个人都有了座位。

但要解决基础教育的问题,也不能仅仅把希望寄托在小班上,如同车祸并非都是超载所致一般。

”尖锐而深刻的报告,让我们每一个实践者不得不静静地反思这几年小班化教育所走过的不平之路。

的确相对于大班教育来说,小班化教育具有许多特点,比如教与学个体可支配的时间与空间大大拓展;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密度、强度和效度得到提高;师生人际接触、互动交往机会增加;学生个体享用教育资源和教学关爱的均值递加等等,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小班化教育也不例外。

更何况我们的小班化教育还刚刚起步,处于实验阶段。

因此我们在实施小班化教育的过程当中,要不断的反思与总结,更密切关注由于小班化教育带来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真正有效的使小班化教育得到可持续发展。

(一)避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削弱在班级人数较少的情况下,使得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实施个别教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学生不需要自我分析判断,不需要取舍,只需要按照老师吩咐的步骤去完成,久而久之,他们养成了老师说什么,自己做什么的习惯,依赖思想越来越严重,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后,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把宝贵的时间用来等待别人。

甚至有些学生利用小组合作机会故意忘带材料工具,尽享渔翁之利。

这种情形下不但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而滋长了他们的惰性。

(二)不要让学生变成品行的“盲人”从实践分析,我们发现在小班中学习的学生与普通班学生较之有一种优越感。

孩子们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看得见这个差距。

无论是教室的条件,还是教学科目的不同,当面对普通班的学生时,他们的趾高气昂是溢于言表的。

而在小班化教育的评价制度还不是很完善的今天,我们的老师、家长也都过分强调了赏识教育,为了培养他们的自信而夸大了优点,忽视了缺点。

很多学生只看见自己的优点,看不见自己的缺点。

因此建立孩子们的自信,这是我们每一个老师应该思考的方向。

而当你在教室中到处可以听见他们称自己是天才,却连作业是什么也记不住的现象时,作为老师,你的感受是不是与笔者一样的着急当自信变成了自傲,自以为是,孩子们就再也不会去反省他们的缺点了,缺点就会越积越多,最终盖过了优点。

【结束语】曾看到一则消息:一位博士生求职,带了很多证书,主考官问了很多实际问题,他什么也答不上来。

主考官最后无可奈何地说了一句了;你可能只学会了怎样考证书。

的确,中国的学生在国际大赛中屡屡获奖,但他们之中,能出几个诺贝尔奖得主呢大树无不发端于幼芽,没有幼芽破土,何来参天大树。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在小班化教学的奔流中,怎样培养儿童的多角度,多思维,多创造能力,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应不断思索的。

激发学生的思维,挖掘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个性化的学生,决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就可以达到的,需要长期的实践与积累。

小班化教育的优势不容质疑,但是笔者认为小班化教育不仅在知识方面要体现它的优质教育,在做人方面更要体现优质。

尤其是我们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让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为树立榜样,让小班化教育真正变为优质教育。

我们坚信在小班化教育研究的路上,我们踏出的是一个个坚实的脚印,尽管迎接大家的可能是荆棘丛生,但我们始终有理由也有信心认定,小班化实验将在改革的进程中作出引领和范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