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提高幼儿园文化建设浅谈

关于提高幼儿园文化建设浅谈

关于提高幼儿园文化建设浅谈
幼儿园文化是指幼儿园主体在整个幼儿园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专门凝聚力的园风园貌、制度规范和精神气氛等,它决定着幼儿园的精神面貌,是凝聚和鼓舞保教人员进行教育改革的精神力量,是幼儿园得以可连续性进展的庞大内驱力。

近年来,我园在对园本资源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从制度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幼儿文化四个方面,高品位、高标准地构建幼儿园文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要紧重视下面四方面的建设。

一、坚持人本与科学的相融,建设人本民主、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

(一)努力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引导教师用“爱心、细心、慧心、耐心、真心”制造一个“关爱、信任、平等、欢乐”的学习型集体,以此形成教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自我治理行为。

(二)将传统的“以事为核心”变为“以人为核心”的治理制度,注重激发教师的主体意识,增强教师自我治理能力。

例如,通过教代会向宽敞会员征集幼儿园现行规章制度的修改提案,使规章制度得以完善,表达人本与科学相融的治理思想,让规章制度成为大伙儿认可、自觉遵守的制度。

(三)实施互动治理。

我们加大教学调研力度,制定相应的互动听课治理制度。

园领导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实施互动式的情境治理。

活动中注重捕捉教师的教学行为,认真倾听她们的方法,然后用教育理论引导教师,从而促使教师学会观看、学会分析、学会反思,以此达到领导与教师互相取长补短和共同进步的成效。

二、坚持人文与生活的整合,建设体系开放、体制创新的课程文化。

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进展的需要,使他们在欢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进展的体会。

”“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

”因此我们树立全新的课程观,本着挖掘、拓展、整合的原则,积极利用各种资源,让幼儿与大自然、大社会亲热接触,从周边的生活中汲取营养,综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效应。

(一)靠近大自然,查找生活教育的源泉。

乍浦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有着丰富的本土文化,蕴涵着无穷的教育资源。

我园注意依照季节特点,让幼儿感受乍浦的名胜古迹,感知家乡的四季风采。

如,春天带小孩去汤山公园观赏桃花柳树,感受春的气息;夏天带小孩去九龙山海边浴场戏水玩沙,感受夏的乐趣;秋天带小孩去农田果园参观,感受秋的收成;冬天带小孩去社区广场溜冰玩雪,感受冬的诗意。

小孩们在认识和适应自然的同时,更萌生出对大自然、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贴近周围生活,捕捉生活教育素材。

传统教育的弊端之一,确实是把幼儿定格在完全由成人预设的“书本世界”、“模拟世界”中,远离幼儿的真实生活。

而新课程强调,要直面幼儿的成长需要,努力实现“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有机融合。

比如我们就巧妙地利用盥洗、午睡、用餐等生活环节,教幼儿认识时钟的结构、了解时针与分针的关系,学会看整点、半点,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到数学与人类社会的紧密联系。

三、坚持师德与师风的并行,建设严谨高雅、务实进取的教师文化。

几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研训理念,依照教师的不同进展需求,采纳多元化的研训方式,立足于“园本研训”,致力于“行动研究”,落实于“岗位成才”,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优势,为其专业化成长搭建平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加快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历程,为幼儿园的可连续性进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一)以理论学习为先导,促专业知识素养的提高。

我们积极倡导建立学习型的组织,进展学习型的群体,鼓舞青年教师争做“善于学习、勤于反思、乐于合作、敢于创新”的的老师。

通过园领导引领、骨干教师带头、全员参与的方式使大伙儿充分认识到:参加连续教育、倡导终身学习是每个教师应尽的权益和义务,全体保教人员主动参加各种学历和非学历进修。

在鼓舞教职工积极进行学历进修的同时,我们还结合专业特点,强化新《纲要》精神、幼教理论、现代化教学技能等方面的学习、培训,引领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坚持先进的教育理念,把握科学的教育行为,提升综合的教育素养。

(二)以科学观看为前提,促专业实践聪慧的增长。

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从关注文本到关注幼儿,加强教育活动组织能力、监控能力、指导能力等教育实践聪慧差不多功的训练。

为此,我们结合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的需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积极倡导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科学的观看为手段,以课例分析为载体,以行动研究为要紧方法的差不多功的训练,要求教师努力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小孩,时时有教育,”在小孩的活动中运用“看、听、交流、摸索”等技巧,把握幼儿的情绪表现、心理需要、能力水平,真正做到让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同行。

(三)以合作研究为载体,促专业“研究共同体”的建构。

瑞吉欧教学的代表人物马拉古齐认为“教学必须舍弃孤立、沉默的工作模式,”提倡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

那儿的老师专门注重同事之间的交流,每周平均有6个小时用于教师之间的交流、讨论、协商解决教学实际中显现的问题,了解幼儿的爱好表现,观看个人文档记录,争辩各种教育问题。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瑞吉欧的成功能够归结为教师的高水准的专业水平,其专业化水平又能够归结为团队学习、交流的结果。

因此在“研究共同体”的建构中,我们专门注重年级组的建设,让骨干教师担任年级组长,定期组织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有理论学习、专题讨论、课例解析、一课三多等形式,比如在教龄五年内青年教师的教学比武中,我们要紧采纳“一课多教”的方式,让参赛教师围绕“服装”那个主题,依据班级情形和自身教学特点设计和实施风格迥异的教育活动。

正是在这种以小见大、互动式的教研活动中,促使教师以纲要精神为指导,以幼儿的进展为核心,采纳“实践——问题——研讨——共识——新问题——再研讨——再实践”的教研模式,促使每位参与者充分发挥主体意识,合作研究、共同建构“研究共同体”,引领着教师从与教材对话到与幼儿对话,最后提高反思性的研讨与自己对话,从而保证了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加快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历程。

四、坚持自主与个性的统一,建设个性完善、人格健全的幼儿文化。

“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进展。

”是新纲要的核心理念,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和评判观,充分尊重幼儿的个性特点,在认真做好集体教育的同时,我们积极创设区角,提供数量充足、富有层次的区角活动材料,鼓舞幼儿依照自己的水平、爱好和需要来选择材料进行个别性或小组性的操作活动。

同时教师重视对区角活动的观看、指导和评判,让区角真正成为实施因材施教,张扬幼儿个性的理想场所,给每个幼儿最需要和最合适的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