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式语法视角下的英语使役结构句法解析
[摘要]构式语法是对语言本质的一种崭新认识,对先前未能解释的语言结构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本文在构式语法框架下对英语使役结构句法进行了解析。
英语使役结构的习得不仅涉及动词语法形式,还应加强构式意义的理解与习得。
[关键词]使役结构构式语法构式意义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067-01
一、构式语法理论概要
构式语法理论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
作为一种新兴起的语言学理论,构式语法是基于认知语法理论体系之上,在批判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
构式语法具有很深的理论渊源。
构式语法是从格语法(fillmore 1988)演化而来的,沿承了格式塔语(lakoff 1987)的观点,将句子结构视为统一整体而不是单个部分的理论。
在语义解释上,构式语法继承了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理论。
构式语法是在语法结构与动词的配价成分发生矛盾时提出来的(刘晓林,王文斌 2008),如:he sneezed the napkin off the table.(他通过打喷嚏使桌布飞离了桌子。
)sneeze本是不及物动词,在这里却接上了宾语,是因为构式义使sneeze 具有了使役义,因而使其带上了宾语。
国外构式语法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kay、fillmore、kay、goldberg、croft等。
近几年国内也有许多学者就
构式语法方面的论题进行了探讨,如张伯江、沈家煊、徐盛桓、石毓智、王寅、熊学亮等。
构式语法明确地提出把语义、语法、词汇及语用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分析,既有形式描述系统,又有对各种语言现象语义基础的解释,把描写与解释、形式与意义结合起来,突破了单纯的结构分析,从而使构式语法对语言结构有很强的解释力,在近几年的研究中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
二、英语使役结构的句法意义解析
goldberg(1995)提出了构式语法观点,即动词与构式的融合。
构式语法反对句子的句法和语义完全由主要动词的特征投射出来。
从表层句法语义关系来看,某些动词的句法表现违背了常规。
但从构式的高度上看,动词非常规地与构式的结合是可以得到构式解释的。
某些动词非规则性的构式用法说明了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静态的语义角色进入动态的构式会发生语义及使用变化。
构式这一概念有力的解释了句子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规律,表1用“构式”的概念解释了英语简单句的结构(goldberg 1995)。
三、结语
传统语法将使役结构归结在svoc结构中,在svoc句型中,谓语动词后接宾语时不能完整表达句子意思,需要在宾语之后添加宾语补足语。
构式语法对传统的动词中心说提出了挑战。
goldberg认为动词不能完整地对句意做出预测,在不同的句子中显示出不同的配价特征和语义特征。
这个表中的五种构式对应于英语中几种简单句
的句型,对应于svoc句型结构的是第三种,即表示结果的构式,其意义在于x使得y变成z。
典型致使动词如make,render,cause,let等的论元结构与svoc构式相一致。
例如:we had tom mow the lawn./she got fred go join in the talk.作为一个新兴的语言学理论,构式语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对于英语使役结构的习得,不仅涉及构式的形式,而且涉及构式的语义。
构式语法与语言的习得和使用有密切关系,对使役结构的研究会帮助英语学习者对使役结构形成系统、正确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fillmore,c,p.kay & m.o’connor.regularity and idiomaticity in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the case of let alone. language[j].1988(64):501-538.vol.i.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lakoff,george.woma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ii.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a.
[3]程琪龙.致使对象角色的选择和操作[j].外国语,2007 (1).
[4]刘晓林,王文斌.构式语言学评述[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5(1):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