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与自然要素的关系专题复习【考纲要求】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学习目标】以区域图表为载体,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探究地理环境差异性,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体系构建】1.影响植被的最重要因素——气候(1)热量:决定了植物的种类、生长速度、生长量,热量条件的不同使得自然植被呈现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光照:影响着喜光、喜阴植物的生长,喜光植物向阳一侧生长好。
(3)降水。
①同一纬度,从沿海到内陆降水减少,植被呈现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②同一地点,降水多的年份树木生长好,年轮宽。
2.地形对植被的影响(1)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随着海拔升高而发生变化,植被出现了垂直地域分异,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2)水分条件相近情况下,纬度越低、山体越高、坡度越缓、相对高度越大,植被种类越多,垂直分异越明显。
(3)受坡向的影响,同一植被在阳坡分布的海拔要高于阴坡,但由于阳坡气温较高,蒸发较强,土壤水分条件较差,植被的生长状况有可能不如阴坡。
(4)受地形的阻挡,山脉两侧植被截然不同,这体现非地带性分布,如南美洲南端大陆东西岸,天山南北坡。
3.水文(1)水文对植被的影响:根据植被状况分析水源条件:植被生长好的地区,水源条件好。
水文特征直接影响水生生物。
洋流影响气候,进而影响植被特征(2)植被对水文的影响:判定河流含沙量: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河流含沙量小。
判断河流径流量变化: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河流径流量相对稳定,季节变化小4.土壤根据植被生长状况可判断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土壤性质等。
如茶树生长地区的土壤为酸性植被生长可改变土壤性质,如水稻土的形。
考点一植被的形成与分布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结合创新思维P34落实水平分异规律、垂直带谱、雪线高度的判读方法)对点训练:瓦罕走廊(图)曾是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位于阿富汗东北部、阿姆河上游,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质时期,冰川广布,谷地宽度可达数公里,谷底平坦,河流蜿蜒。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当地牧民每年到瓦罕走廊放牧的最佳时段是A. 1-2月B. 3-5C. 6-8月D. 9-10月2.瓦罕河谷地区A. 盛行下沉气流导致气候干热B. 冷湿气候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多C. 河谷为流水侵蚀的V型谷地D. 清晨的细流下午可能变得汹涌3.图中M地的自然带可能是A. 高寒荒漠带B. 高山针叶林带C. 温带草原带D. 落叶阔叶林带由于自身或外界环境的变化,使原始植被被另一种植被所替代的现象叫作演替。
长白山的火山灰易受流水侵蚀,植被生长环境很不稳定,植被发育较差。
由于流水侵蚀作用的不同,各坡火山灰厚度不同,火山灰最少的北坡已经处于演替的后期阶段,植被带的垂直变化最为完整。
下图示意长白山火山灰分布,读图完成4~5题。
4.北坡植被带自下而上垂直分布为A.红松阔叶混交林-暗针叶林-亚高山岳桦林-高山苔原B.山地常绿阔叶林-红松阔叶混交林-高山草甸-高山苔原C.暗针叶林-亚高山岳桦林-红松阔叶混交林-高山冰雪D.红松阔叶混交林-高山草甸-暗针叶林-高山冰雪5.东坡只有地势较平坦处形成了小面积森林,其主导因素是A.气温B、降水量C、光照D、土壤6.某山海拔2140-2220米原以耐寒矮小灌木和苔藓地衣为主,草本植被难以生长,仅零星分布于“特殊区域”。
近几十年来,随着气候变暖,该地区草本植物不断入侵,使原有的灌木萎缩退化。
某地理科考队调查该区域时发现,不同海拔高度和坡度的草本入侵程度有显著差异(图12);随着草本植物入侵的加剧,被侵入地区的土壤水分增加,有机质含量减少。
(1)判定草本入侵前“特殊区域”所在的部位,并说明判断依据。
(4分)(2)与坡度角小20°的部位相比,说明坡度角大30°的部位易被草本入侵的原因。
(2分)(3)分析草本入侵后土壤水分增加的原因。
(4分)(4)分析随着气候变暖,该区域土壤有机质减少的原因。
(4分)考点二.非地带性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图8示意纳马夸兰位于非洲南部,是地球上唯一的生物多样化干旱地区,是世界25个最具生态价值的地方之一。
这块干旱的土地上生长有近3000种植物,绝大多数从未在其他地方发现。
其中有1000多种多肉植物,这种植物的根、茎、叶三种营养器官中至少有一种肥厚多汁,储存着大量水分,旱季依靠体内贮藏的水分维持生命。
近年,多肉植物作为观赏植物被我国大量引进。
图9示意多肉植物景观。
(1)分析纳马夸兰地区多肉植物丰富的自然原因。
(10分)(2)说明我国从外国大量进口多肉植物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6分)读我国30°N附近甲山坡聚落数量和植被随海拔分布示意图。
回答问题。
8.甲山坡在海拔约2200—2800米地段聚落数量多的原因是A.气温高B.坡度较小C.气温低D.靠近河流9.甲山坡出现地方性分异(非地带性)规律的植被是A.常绿林B.高山草甸C.针叶林D.干旱灌木考点二、植被的影响.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雪岭云杉为多年生常绿乔木,喜欢温暖湿润气候,我国新疆天山北坡、昆仑山西部、准噶尔西部山地均有分布,主要在海拔1400 米到 3800 米的山区与河谷。
材料二为研究气候变化对云杉生产力的影响,需要对不同环境中的云杉生长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采样分析。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联合新疆生态地理研究所对云杉林进行持续长达20 年跟踪研究发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云杉的生产能力有所提高,年轮在变宽,生长速度在加快。
材料三下图中天山北坡的甲乙丙三地是某科研人员选取的部分采样点,其中甲地雪岭云杉成活率高,分布面积最大,很多树木在 500 年以上,当地人把云杉林奉为“神圣树林”。
(1)从生态功能和当地生产活动的角度分析当地人把云杉林奉为“神圣树林”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球气候变暖使云杉的生产力提高的原因。
(3)野外调查时,为能反映云杉生产力与自然环境要素关系的真实性,需要对采样地点进行挑选。
请你设计一个比较恰当的采样点挑选标准。
11.(2017新课标Ⅱ卷)4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色荒漠”(图8)。
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当地采用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
图8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
跟踪训练:下图为塞罕坝不同植被丰富度随海拔变化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可知( )A. 海拔越低草本植物丰富度越高B. 灌木丰富度随海拔先升高后降低C. 灌木丰富度均大于森林D. 植被丰富度最低值均出现在山顶反变化趋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 光照B. 热量C. 降水D. 土壤3.1700至1800米三种植被丰富度均减少的原因是()A. 降水不足B. 湿度不足C. 光照不足D. 热量不足植物净初级生产力(简称NPP)是指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数量。
左图示意研究范围,右图为研究区 2001~ 2010 年间 NPP 的变化。
观察结果显示,研究地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年 NPP 大小顺序为:常绿阔叶林>混交林>草地>农田植被>落叶阔叶林>湿地。
4.研究区年 NPP 最大的为()A. 洞庭湖平原B. 东南丘陵C. 山东丘陵D. 华北平原5.2001~2010 年间,研究地区年NPP 呈显著波动的主要原因为()A. 植被类型的变化B. 土壤肥力的变化C. 雾霾天数的变化D. 水热状况的变化6.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 年间洞庭湖平原年NPP 呈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为()A. 种植结构和技术变化 B. 城市化进程加快C. 退耕还湖D. 围湖造田土壤中排放的CO2主要来自生物残体分解和根系呼吸。
受人类干扰,我国东北某山植被群落发生了逆行演替:红松阔叶林→阔叶杂木林→白桦林→灌木林→草本。
图2示意该山不同演替阶段植被群落8月份土壤CO2排放通量时间变化。
据此完成7-9题。
7. 该山植被群落从红松阔叶林向草本逆行演替过程中A. 草本物种数逐渐增加植被覆盖率逐渐下降C. 地上生物量逐渐减少D.群落内光照逐渐减弱8. 该时段土壤CO2排放通量受土壤温度影响最小的森林群落是A. 红松阔叶林B. 阔叶杂木林C. 白桦林D. 灌木林9. 下列因素中,与图2中土壤CO2排放通量的时空变化相关性最小的是A. 土壤微生物B. 地下生物量C. 表层凋落物D. 土壤含水量1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顶苔藓矮曲林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等在山顶或山脊,受山地特殊环境影响(山顶效应)演化形成的植被类型,也被称为“雾林”。
其树木弯曲变形、低矮且粗壮(图b);枝干或叶片上密被有附生的苔藓植物。
鉴于其生境的独特性和分布的特殊性,近年来备受关注,有关专家呼吁应加强保护。
图a示意中国南方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
(1)山顶苔藓矮曲林又被称为“雾林”,试对此作m合理解释。
(2)分析山顶苔藓矮曲林生长缓慢、“矮曲”的原因。
(3)推测我国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高度的东西向变化及原因。
(4)说明加强山顶苔藓矮曲林保护的原因。
针对性训练:1.C2.D3.A【解析】考查河流补给类型,山地垂直自然带。
1.该地位于内陆高原,气温低,降水少,植被少以荒漠为主;夏季( 6~8 月)气温较高,冰雪融水多,草类茂盛,适合放牧。
故选C。
2.河水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流量随气温而变化,清晨温度低,形成细流,下午温度高,流量增大,河水可能变得汹涌,D正确。
故选D。
3.图中M周围的等高线是4500m,海拔高,37°N高山上4500m的自然带可能是高寒荒漠带。
故选A。
4.A由題意可知,北坡植被趋于稳定,植被带自下而上主要受热量条件的影响,故A对,C、D项错;长白山位于温带,基带不会出现常绿阔叶林,故B错。
5D,由題意可知,长白山北坡的火山灰最少,地理环境趋于稳定,所以会被垂直分布较为稳定,东坡火山灰最多,随着流水对火山灰的侵蚀,土壤条件不断变化,只有在地势平坦处,受流水侵蚀作用小,土壤条件稳定,才发育小面积森林,故D对。
6.(1)较低海拔处陡坡。
依据:草本易入侵的部位是低海拔和高坡度,说明在该自然环境下草本较灌木具有竞争优势(2)土壤较薄,灌木不易着生和定植(3)与灌木相比,草本涵养水源能力较强;草本入侵导致灌木减少,生物量减少,生长耗水量减少(4)草本入侵程度提高,灌木减少,枯枝落叶量减少,有机质来源量减少【来源】福建省厦门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1)根据图示曲线,草本易入侵的部位是低海拔处和高坡度处,说明在该自然环境下草本比灌木具有竞争优势,更适宜该生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