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讲公益诉讼
二、“干预说”认为经济法律关系主体指参加经济法律关系, 拥有经济职权或经济权利、承担经济职责或经济义务的当 事人。享受经济职权或者经济权利的一方分别称为职权主 体或者权利主体;承担经济职责或经济义务的一方分别称 为职责主体或义务主体。经济法主体具有复杂性、形式的 广泛性,隶属性等特征。
三、“调节说” 认为国家调节法律关系主体,简称经济法主 体。它是受经济法调整的调节关系的参加者即当事人,是 国家经济调节管理活动权利义务的承受者。并认为经济法 主体可分为经济调节主体与被调节主体或分为最高经济管 理主体、中层管理主体、基本被管理主体。根据组织形态 可分为自然人、法人、法人内部单位、其他社会组织。经 济法主体具有种类的广泛性与多样性,地位的不平等性和 相对固定性,资格的对应性和双重性。王全兴教授认为经 济法主体应由“政府——社会中间层——市场”的三层主 体框架构成,其中市场主体又包括投资者、经营者、消费 者、劳动者四种。单飞跃教授认为探寻经济法主体真正渊 源,应以利益关系作为切入点,将国家、社会、个人三位
1. 经济法调整人们在社会化生产增量利益关系 2. 传统的私法与公法涉及调整经济关系或财产关
系的内容是人与人的存量利益关系。 3. 经济法调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增量利益关系。
“增量利益关系说”其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陈老师的《经济法 是增量利益生产和分配法》与《剩余权论》两篇论文中, 其系统理论则体现在其专著《经济法理性论纲——以剩余 价值法权化为中心》一书中。该学说主要回答了经济法理 论的四个重要问题。
增量利益说
权利是界定法主体的标准。 “权利人”是法主体的内涵。 人及其组织是法主体的外延。
内涵将经济法主体分为简单劳动力权人和复杂劳 动力权人,复杂劳动权人可以进一步分为管理劳动力 权人、决策劳动力权人、监督劳动力权人。
外延可将经济法主体分为个体劳动力权人和组织 劳动力权人。
权利、权利人
劳动力权、劳动力权人
第二讲 经济法理论研究的反思
——增量利益关系说
主讲人:张遂
中外的经济法理论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如果追逐到摩莱 米与德萨米的经济法思想,则有百余年的历史,至今形成了 国内的”干预说”、“协调说”、“调节说”、“社会公共 性说”、“经济行政法说”,国外的“企业法说”、“社会 调节性说”、“纵横统一说”。经过对经济法理论的反思, 我院陈乃新教授提出了“增量利益关系说”。
本家和土地所有者。西斯蒙第认为资本积累扩大生产,扩 大生产的竞争使生产超过了消费,必然引发经济危机。因 此,他主张政府干预而使工人免遭竞争危害。在西斯蒙第 看来,市场主体与政府处于互补的地位,已初步阐述了 “看得见的手”的原理。马歇尔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 中系统论证了亚当·斯密所阐述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 将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假设为实际条件,并从供给与需求 的角度来分析市场机制,以此解决生产要素在生产领域的 配置与分配领域的报酬问题。马歇尔认为自由放任,国家 不干预经济生活是最好的政策,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是 一个“理想的社会”,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只能使这个 社会变坏,不能使它变得更好。凯恩斯在其著作《就业、 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认为西方世界的经济萧条是因为资本 主义现、分享、消费关系,通过赋予人们的劳动 力权,即坚持谁创造、谁分享的创造与分享相 统一的原则。则可以有效缓和增量利益的生产、 实现、分享消费的冲突(即剩余权冲突),从 而将人们从新有权冲突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并走 向增量利益博弈的理性法制之路。
一、“协调说” 认为经济法主体亦称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是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的过程中,依法享受权利(权 力)和承担义务的社会实体,并认为经济主体必须是国民 经济管理活动或生产经营活动或消费活动的直接参加者, 经济法主体具有外延的宽泛性,行为的特定性,隶属性, 形式的多样性等特征。经济法的主体资格必须依法取得。
三是经济法的定位问题。该学说认为经济法与民法、行政 法的确具有空间上的并存性,但认为经济法产生于现代 社会化大生产方式条件下,具有现代性,并认为经济法 属于现代法,民法和行政法属于传统法。
四是经济法的基石范畴,行政权是行政法的基石范畴,其 中财产权(含人身权)是民法的基石范畴,行政权是行 政法的基石范畴,而劳动力权则是经济法的基石范畴。 这种学说直接针对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下人们之间的剩余 权冲突,主张确认和保护人们的劳动力权,体现了人本 主义的现代法治精神。
一是经济法产生的根源问题。该学说直接针对差距问题、政 府腐败和社会失范问题、经济全球化问题、资源环境问题, 归纳出这些问题的根源即剩余权冲突,即增量利益生产、 实现及分配的冲突。
二是经济法的调整对象问题。该学说认为经济法调整增量利 益的生产、实现及分配关系(著者简称为增量利益关系), 缓和剩余权冲突,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可 持续稳定。
一体纳入经济法的主体范畴,并认为经济法主体具有意志 性和广泛性的特征,其外延应包括国家、社会、市场,并 进而认为市场主体包括企业、消费者,社会主体主要指社 会自治机构(同业公会、同类公会、公会组织),国家指 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张守文教授认为经济法 主体是依据经济法而享有权利或权力,并承担相应义务的 组织体或个体,他认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调制关系,并 把宏观调控行为和市场规制行为合称为调制行为,由此将 经济法主体分为调制主体与调制受体,调制主体又可以进 一步分为调制立法主体和调制执法主体,调制受体包括作 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和居民(含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第三部 门)。
陈老师认为,经济法是社会化生产的法律形式,而传统的私 法与公法是个体生产的法律形式。传统的私法与公法,就它 们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的内容而言,本质上都是调整存量利益 关系,缓和所有权冲突的法;而经济法就它调整社会经济关 系而言,则是调整增量利益关系,缓和剩余权冲突的法。
剩余和剩余权
剩余权冲突的层层凸现
国外关于经济法主体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关于市场与国 家关系的经典论著中。首先是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 中阐述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主张自由放任 (laissez-faire)政府应当尽可能少的干预经济,充当 “守夜人”的角色,这时市场主体处于特别突出地位;斯 密认为在文明社会里,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的源 泉并认为剩余的分配应通过市场在劳动、资本和土地三种 生产要素之间实现。因此,确立了劳动者、资本家和土地 所有者作为市场主体的基本范畴。李嘉图在其著作《政治 经济学与税赋原理》中批判了斯密的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 理论,认为商品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价值的决定与分配是两回事,他认为剩余即利润,是 工人新创造的价值中扣除工资价值后的余额,主要分配给 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