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评述洋务运动

评述洋务运动

一:历史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忧外患,政局动荡不安。

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1860年12月,曾国藩首次提出学习外国技艺。

1862年李鸿章意识到中国对外战争之所以失败在于武器的落后。

随后,奕 意识到武器的重要性,决定派员前往外国学习。

二:兴办
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为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以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首的洋务派主动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首先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同时也有借此加强国防,并趁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

三:内容
1)兴办近代企业
1.军用企业
军用工业都是官办。

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五个:
①1865年,曾国潘支持,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

②1865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的金陵机1器局
③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的福州船政局(附设有船政学堂)。

④1867年,崇厚在天津建立的天津机器局。

⑤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的湖北枪炮厂。

2.民用企业
少数采取官办或官商合办,多数为官督商办。

其中最重要的官督商办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上海织布局。

这些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虽受官僚的控制,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但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2)建立新式海陆军
19世纪60年代,京师和天津、上海、广州、福州等地的军队纷纷改用洋枪、洋炮,聘用外国教练。

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湘军为此中典型。

1874年,日本派兵侵犯中国台湾。

蕞尔小国的入侵警醒了部分清末官员,清政府筹办海防、建设海军之议随之兴起。

从19世纪70到90年代的二十年间,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

其中北洋水师是清政府的海军主力,拥有舰艇20多艘,这支舰队一直归李鸿章管辖。

在当时,北洋舰队在国际上拥有赫赫威名,建立诸多功劳。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当时的洋务派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大力兴办各式学堂。

其中主要分为三种。

一为翻译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主要培养翻译人才;二为公艺学堂,培养电报、铁
路、矿务、西医等专门人才;三为军事学堂,如船政学堂等,培养新式海军人才。

在外敌入侵的历史背景下,清末洋务派已认识到闭关锁国的弊端,积极派遣幼童、留学生赴美及欧,人数达二百多人。

四:改变
洋务运动持续近三十年,其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前期
60年代后洋务派办厂制造洋枪洋炮打出“自强”旗号,但此时只是凭借当时的雄厚财力从外国购买。

代表企业为: 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设内军械所,试制枪弹。

1862年李鸿章率淮军到上海,设三所洋炮局。

1865年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局,生产枪炮弹药并修造轮船,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军工企业 .。

2)后期
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洋务派官员认识到仅仅只是自强是不够的,渐渐明白经济的重要性。

从70年代起洋务官僚提出求富主张.。

口号就是“求富”。

主要采取的方针以及内容是: 兴办近代民用工业。

他们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及官商合办形式建立起一批近代航运、采矿、通讯、纺织、冶炼等企业,实行军用工业、民用工业并举。

五:历史作用
洋务派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也试图“稍分洋商之利”,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但是,洋务派兴办洋务新政、其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而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这是洋务运动根本上的弊端,但其积极作用仍不容否认。

洋务运动时期,为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与此同时,还翻译了一批近代自然科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注入了新的知识,是人们开阔的眼界。

从发展的角度看,正是洋务运动的兴办,直接或间接的促成了之后戊戌变法、五四运动等的发生。

而今众多高校均是当时产物,最著名的就是如今的北京大学前身即为京师大学堂。

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重工抑末”等观念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

对一部分人来说,西方的各种技术和器物不再被当做“奇技淫巧”受到排斥,而是被视为模仿、学习的对象。

这一切,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通过对非洲殖民国家的对比不难发现,当时的中国虽闭关锁国严重落后,被外敌入侵,却并未沦为殖民国家,而是半殖民半封建国家。

或许,这应该归功于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使民众思想解放,使社会经济发展,如此这般,欧美国家便无法像对待非洲殖民国家一般对待清王朝。

六:失败原因、
洋务运动历史30余年,虽然兴办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海军,但却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
来。

甲午战争一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失败。

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封建性
洋务运动兴起于清王朝大厦将倾时期,其根本目的是维持封建王朝的统治,进而维持洋务派官员的地位并发展势力。

其吸收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这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马克思根据生产关系的性质将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所以说,以资本主义产物去维持封建社会的统治在根本上便存在错误,这已经注定了洋务运动必然失败的结局。

2)依赖性
洋务运动进行时,清王朝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正是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当时中国的侵略和控制,他们只想将中国作为聚宝盆,而并不想中国真正的富强起来。

而洋务派的“和戎”政策正中列强下怀。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想借助列强达到“自强”、“求富”目的,便无法摆脱对于列强的依赖,而不摆脱列强的侵略便无法真正的富强。

如此一来,便陷入了恶性循环,洋务运动的目的便无法真正的达成,而随着西方列强的进一步侵略及民众思想的解放,洋务运动必将失败。

3)腐朽性
洋务运动所创立的众多企业虽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仍是封建衙门似的。

任人唯亲,冗职众多。

营私舞弊、贪污受贿、挥霍浪费等官场恶习随着封建衙门似的管理制度延续到了企业管理上。

至于生产经营方面,由于是王朝出资,故此经营者根本不用担心效益问题,这也就造成生产的产品质量低下,无人购买却又一味生产以致资源浪费情况严重。

4)自私性
洋务派兴办洋务运动固然有挽救清王朝危机的动机,却不能掩饰其发展己方势力的私欲。

而保守派为了自己的地位又百般阻挠洋务运动的进行。

两种方式的阻挠使得洋务运动的进行充满坎坷。

而洋务运动后期由于慈禧动用大量国库金钱满足私欲及给予列强的大量赔款,使得依靠于国家资源进行运作的洋务运动中的企业、军事力量得不到资源补充而破产。

落后。

最典型的案例便是慈禧挪用军款修建圆明园使得北洋舰队装备得不到补充而在甲午战争中落败,而这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摘要: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为挽救腐朽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以奕 为首的洋务派官员掀起了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

虽然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但它解放了
民众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其积极意义甚至延续至今。

关键词:洋务运动洋务派自强求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