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文气象

水文气象

--水文气象
林甸县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内蒙古和西伯利亚气候的影响,四季冷暖分明,春秋两季多风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漫长,其特点是气温变化大,日照时间长,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风多风大、频率高,土壤蒸发量大,春夏之交干旱频发。

易形成“春旱、夏涝、秋早霜”的灾害,严重的威胁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该地多年平均气温 2.3℃,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18.4℃;极端最低气温-39.2℃,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2.6℃,极端最高气温39.8℃。

多年平均降雨量420mm,降雨年内分配不均,时空、地域分配不均,差异较大,一般多集中在汛期6~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70﹪;春季风大雨少,雨量仅占全年的15%,年蒸发量为1440mm,年日照2822h,有效积温2700℃。

初霜在九月下旬,终霜在五月中旬,无霜期为125d左右,最大冻土层深度2.3m,风向多为西北和西南风,历年平均风速为4.0m/s,最大风力九级。

多年平均各气象因子表
--地形地貌
林甸县地势低平,东北略高,地形缓缓向西南倾斜,自然坡降
1/3000左右,海拔高程在175~154m之间,呈缓状大平原,小地形较为复杂,平原分布有碟形洼地、闭塞的锅底坑,境内无丘陵,南部草原受风沙影响形成起伏的条状沙丘。

--农业种植结构
林甸县提出了发展“五花经济”(米花、稻花、豆花、菜花、乳花)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构想,确定了“以扩大玉米、水稻种植面积为重点,继续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高产粮食作物面积”的粮食产业发展思路。

--土壤
林甸县土壤主要有黑钙土、草甸土、碱土、盐土、沼泽土和风沙土等六个土壤类型,七个亚类,十七个土种。

成土母质为黄土状亚粘土,土质多属重壤和轻壤之间。

土壤肥力中等,有机质含量在2.47~4.77%之间。

全县从东到西基本呈南北带状分布四种主要土壤,即薄层碳酸盐草甸黑钙土、中薄层碳酸盐黑钙土、薄层风沙和泥碳腐殖质沼泽土。

腐殖质土层厚度一般在12~30cm,由西向东逐渐加重,PH值为2.5~9.5,腐殖质含量为2~5%。

--河流水系
林甸县内有天然和人工河流两种。

天然河流有乌裕尔河、双阳河、九道沟子。

人工河流有西北引嫩干渠和北部引嫩干渠。

乌裕尔河发源于小兴安岭西麓,从本县西北边界流过,县境内12.5km。

双阳河属季节性河流,起于拜泉县新生乡,在本县李大犁地以上集水面2300km2。

一股从东向西经东兴、四合、三合乡流入
九道沟子,流程65km,一股向南经东兴、隆山乡流入黑鱼泡,流程62.5km。

西部引嫩干渠挖掘于1968年,系林甸、杜蒙自治县、富裕三县联合施工,当年完成。

引水口于富裕县塔哈乡处。

由本县西北入境,经东升水库流至杜蒙自治县境内。

每年调节水量为5400万m³左右。

北部引嫩干渠引水口设在讷河县境内,经我县东部流至大庆水库(黑鱼泡)。

经县境内37.5km,每年引水量为8000万m³左右。

九道沟子系乌裕尔河的散流,位于本县三合乡西部。

上起东升水库大坝,下至“八大泡子”。

河流漫散。

沟渠纵横,水源充足。

林甸县较四邻地势低洼,易于积水,特别是西部地区泡沼棋布。

主要泡沼有黄家泡子、白土泡子、干泡子、南小泡子、西泡子、育苇场碱泡子、穆桂英泡子、东牙泊海泡子、黑鱼泡子等。

--水文地质
a)地下水贮存条件及分布规律
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及分布规律主要受地貌、地层岩性及水文气象等因素控制和影响。

林甸县位于松辽沉积盆地的北部,自白垩系以来,区内沉积了巨厚的碎屑岩和第四系松散物质,且地势低平,有利于地下水的聚集和储存,形成了本区丰富的含水岩组。

白垩系上统时期以来,松嫩盆地沉积了一套以湖相及湖沼相细碎屑物沉积建造的明水组和第三系依安组(E2-3y)。

明水组岩性为灰白色、灰绿色粉砂岩、泥岩、砂砾岩;依安组岩性主要为粉砂岩、粉细砂岩及泥岩。

下更新世以来,本区处于河湖相沉积环境,沉积
了大厚度的松散堆积物,为第四系孔隙水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白垩系明水组裂隙孔隙承压水广泛分布于区域内,含水层主要由粉砂岩、砂砾岩构成,累计厚度20m~50m,顶板深度60m~120m,局部达190m,单井涌水量大于1000m3/d。

第三系依安组裂隙孔隙承压水含水层,除区域东南角缺失外,广泛均分布全区,含水层较薄,水量小。

含水层颗粒细,岩性为深灰色、灰黑色粉砂岩为主,泥质粉砂岩,局部为含砾砂岩。

顶板埋深一般80~120m。

第四系孔隙承压水分布于全区,含水层由中更新统林甸组和下更新统泰康组砂、中粗砂、砂砾石构成。

含水层厚度大,分布稳定,单井涌水量1000 m3/d~3000m3/d;是良好的供水层。

b)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特征
(1)第四系孔隙承压水
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及水力特征,论证区地下水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承压水。

含水层由中更新统林甸组和下更新统泰康组砂性土构成;林甸组含水层为河流沉积相细砂、砂砾石,单井涌水量1000 m3/d~3000m3/d;泰康组含水层主要为含砾细砂及含砾中粗砂,上细下粗,分选性好;透水性强、富水性好,单井涌水量3000 m3/d~5000m3/d。

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Ca〃Na和HCO3~Ca型水,矿化度<1g/L,局部矿化度>1g/l。

(2)第三系依安组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承压水
该含水层由砂岩、砂砾岩构成,由于砂岩、砂砾岩胶结较好,含
水层较薄,所以含水层富水性弱,单井涌水量小于100 m3/d。

(3)白垩系明水组砂岩裂隙孔隙承压水
明水组含水层分二段,明水组二段含水层沉积时受构造运动影响,分布不稳定,多以透镜体分布含水层单层较多,一般2~10层,累积厚度10.0m~25.0m,明水组一段含水层分布连续,含水层厚度稳定,累计厚度5.0m~30.0m;单井涌水量>1000m3/d。

地下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钠型水。

c)地下水的补给、迳流与排泄条件
第四系松散层含水层,主要接受经过上覆黄土状粉质粘土(或粉质粘土)的降水入渗和侧向径流补给,并向河谷漫滩区地下水渗透径流。

天然条件下以侧向径流排泄,人工开采为主要排泄通道。

第三系依安组裂隙孔隙承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邻区含水层的侧向径流补给;侧向径流是其主要排泄方式。

白垩系明水组含水层以以迳流方式补、排。

d)地下水水质分析
(1)地下水化学特征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主要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以及水文气象因素的影响。

林甸县地下水除水温偏低,含铁量稍高以外,符合农田灌溉水质要求。

化学类型单一,天然状态下的地下水均为重碳酸钙型水,个别地区为重碳酸钙、钙镁型水,矿化度小于0.5g/l。

PH值在6.77~
7.3之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