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版高中生物二轮复习练习:专题七变异、育种与进化交汇题型过关练2.7Word版含答案

2019版高中生物二轮复习练习:专题七变异、育种与进化交汇题型过关练2.7Word版含答案

交汇题型过关练
1. 下列关于生物可遗传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病毒、细菌和小鼠均可发生的可遗传变异是基因突变
B.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都可以观察到
C. 染色体变异能发生在减数分裂、有丝分裂和细菌增殖过程中
D. 只有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时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解析】选A。

病毒和细菌不进行减数分裂也无染色体,故通常只发生基因突变,A正确;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B错误;细菌增殖过程中不发生染色体变异,C错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也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

2. 如图表示某二倍体动物精巢内某细胞中染色体及部分基因组成示意图。

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
述错误的是()
A. 该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
B. 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来源:]
C. 该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A突变为a
D. 该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有3种类型
【解析】选G由1号染色体上的基因为aa可知,该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a 突变为A,C错误;由图可知,3、4号为性染色体,1、2号为常染色体。

若3号为X染色体,则该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有
3种类型:aX、aY和AY。

若4号为X染色体,则该细胞经减数分裂产
生的精子有3种类型:aY、AX和aX,D正确。

3. 下列是植物育种的两种方法图解,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过程①②是将2个物种通过杂交将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再筛选和培育获得新品种
B. 过程③④⑤的育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C. 过程④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过程⑤可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
D. 若C的基因型为AaBbddQ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1/4
【解析】选A o过程①②应通过杂交将2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再筛选和培育获得新品种
两个物种之间无法杂交产生可育的后代,A错误;据图可知,过程③④⑤的育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
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B正确;过程④单倍体育种中花药离体培养运用了植物组织培养
的技术,该技术的理论基础为细胞的全能性;过程⑤可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数目
加倍,C正确;若C品种的基因型为AaBbdd,C品种自交获得的D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类型有AABBdd AAbbdd、aaBBdd、aabbdd,其共占总数的1/4,D 正确。

4. 在某基因型为AA的二倍体水稻根尖中,发现一个
如图所示的细胞(图中I、n表示该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其他染色体均正常),以下分析合理的是()
|.1
r]
A. a基因产生的原因可能是该细胞在减数分裂时发生了基因突变
B. 该细胞发生了染色体变异,但没有发生基因的自由组合
C. 该细胞产生的各项变异均可在光学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到
D. 该细胞的变异均为可遗传的变异,都可通过有性生殖传给后代
【解析】选B。

植物的根尖分生区细胞不能进行减数分裂,只能进行有丝分裂,所以a基因的出现
是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A错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
生物是二倍体,而细胞中n号染色体有三条,说明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而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根尖细胞不能发生减数分裂,B正确;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观察
到,C错误;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体细胞发生的突变一般不能通
过有性生殖传给后代,D错误。

5. (新题预测)在一个群体足够大并且相对稳定
的植物种群中,利用基因型为Aa的植株
,根据各代Aa 分别进行连
续自交、随机交配、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基因型频率绘制曲线如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曲线I 表示的类型是连续自交
B. 曲线H 的F l 中Aa 基因型频率是 2/3
C. 曲线川的F 2中Aa 基因型频率是 2/5
D. 曲线"的F 2中Aa 基因型频率是1/4
【解析】选 A 。

曲线I 为随机交配的结果,A 错误;曲线川为“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的 结果,曲线H 为“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的结果。

曲线H 的 F l 中Aa 基因型频率是2/3,B 正确;曲线川的 F 2 中 Aa 基因型频率是 Aa/(1- aa)=(1/2 x 1/2)/[1
-1/2(1- 1/4)]=1/4 x 8/5=2/5,C
正确;曲线"为“连续自交”的结果 ,F 2中Aa 基因型频率是1/2 x 1/2=1/4,D 正确。

【易错提醒】[来源:ZXXK]
在“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
“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两种交配类型中
,计算后代
某一基因型频率时,应根据淘汰隐性个体后 AA 与Aa 个体的比例。

6.
普通小麦为六倍
体,染色体的组成为 AABBDD=42普通小麦的近缘物种有野生一粒小麦 (AA)、提
莫菲维小麦(AAGG 和黑麦(RR)等,其中A B 、D G R 分别表示一个含 7条染色体的染色体组。

黑麦与普通小麦染色体组具有部分同源关系。

研究人员经常采用杂交育种的方法来改善小麦品 质。

(1)野生一粒小麦含抗条锈病基因和抗白粉病基因
,普通小麦无相应的等位基因,改良普通小麦通
常采用如下操作:将纯合野生一粒小麦与普通小麦进行杂交获得
F 1,然后再 __________________ 获得
F 2。

若两个基因独立遗传,则在F 2中同时具有抗条锈病和抗白粉病的个体最可能占
⑵野生提莫菲维小麦(AAGG 含抗叶斑病基因(位于G 组染色体上),可以通过如下方案改良普通小
> __ *
I
£
-.1-
P
曙橐薊図«口
<
野生捉莫菲维小麦(八A(;(;)X普通小麦
(A.ABBDD)
叫3射线」杂种Fi X普通小麦(A/XBBDD)
杂种凡X普通小麦(AABBDD)
J选育
杂种E
[自交多代选育
抗叶斑病普通小麦新品种
(AABBDD)
①杂种F i染色体的组成为__________________ 。

②F i产生的配子中,理论上所有配子都含有________ 组染色体。

[来源:学_科—网][来源:]
③检测发现F2中G组染色体的抗斑病基因转移到了A组染色体上,原因是60Co射线照射F i导致细
胞内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变化,F 2与普通小麦杂交选育F3,F 3
自交多代选育抗叶斑病普通小麦新品种(AABBDD。

【解析】(1)野生一粒小麦含抗条锈病基因和抗白粉病基因,普通小麦无相应的等位基因,假如控
制抗条锈病基因和抗白粉病基因分别为C和E,则野生一粒小麦的基因型为CCEE由于普通小麦无
相应的等位基因,将纯合野生一粒小麦与普通小麦进行杂交获得F i,则F i的基因型为COEO(O弋表
无对应的等位基因),然后再自交获得F2。

若两个基因独立遗传,则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C_E_:
C_OO OOE:OOOO=9 3 : 3 : 1,其中在F2中同时具有抗条锈病和抗白粉病的个体(基因型为C_E_)
最可能占9/16。

(2)①野生提莫菲维小麦(AAGG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染色体组成为AG,普通小麦经过减数分裂
产生的配子染色体组成为ABD二者结合即产生F i,其染色体组成为AABDG且有35条染色体。


由F i的染色体组成AABDG^知,只有两个A组之间具有同源染色体,而B、D、G组都只有一个染色体组,且B、D G组之间的染色体互为非同源染色体。

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由于同源染色体的
分离(即A与A的分离),A组染色体会进入每一个配子中,导致每个配子中都含有A组染色体。


由于F2中G组染色体的抗斑病基因转移到了A组染色体上,说明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即60Co 射线照射F导致细胞内发生G组含抗斑病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
A组染色体上。

答案:(1)自交9/16 (2)①AABDG=35 ② A
③G组含抗斑病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A组染色体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