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心得优秀范文1000字所谓《论语》,即孔子及其弟子编纂的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它是我国一部最早的语录体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判家。
那么论语读书心得怎么去写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论语读书心得1000字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大家进行阅读和参考。
《论语》读书心得范文一作为一名曲阜人,如果不读论语,可以说是极大的资源浪费。
当你忙碌了一整天之后,吃完晚饭,在家里泡上一杯热茶,拿起论语细细品味,真是一种享受啊!上学时,看着人家背《论语》也跟着背了不少,通过资料书浅显的弄懂了意思,但当时只是把它当成一种任务而已,从来没有一种享受的感觉。
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的增加,感觉《论语》越来越难读懂了,有时看上一则,会品味半天,感觉还挺有滋味的呢。
对于城市道德的建设,对于个人修养的提高,《论语》都是一本好的“教材”。
我们青年人可以从中汲取到很多的营养。
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的收获: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参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是一个淡泊为志的人,他不会巧言令色,但是他没有辜负孔子的期望,他的见解也高出同门一筹。
他知道孔子的学问其实就是教人如何做人做事。
所以他说:“我每天多次的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言而有信呢?老师教给我的东西,一些好的传承,我真的去实践、去履行了没有?”现在的青年人究竟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反思呢?“反思能使人进步”,这是谁都知道的道理,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
如果一个人为别人办事能够尽心竭力的话,如果一个人对待朋友能够言而有信的话,那他的本职工作也肯定能够做好,本职工作做好了,他在工作中也会得到更多人的赏识和肯定,这对于他是有利而无害的。
我们的国家需要这样的人,我们的城市需要这样的人,所以我们要努力使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在外要友爱同门,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弟子”有两层意思,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
很多人认为应该解释为前一种,但我觉得也可以是第二种。
中国古代老师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儿子一样。
而学生也把老师当作父亲来尊敬,师生之间有如父子,过去有“一日从师,终身若父”的情形。
这里能体现出一种“尊师重道”的精神。
而现在的我们对于“尊师”还不如古代做得好。
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尊师”的人。
不一定是自己的老师,教给我们东西的人,给我们指导和帮助的人,我们都要尊敬。
孔子还告诉我们,要学会孝敬。
而且把“孝”放在第一位,体现了“百善孝为先”的思想。
其实,孔子说的很对: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会去爱的人还会去爱别人吗?还会“泛众爱”吗?孔子不光告诉我们在家里怎么做,还告诉我们在外怎样做:在外要尊重同门,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
我们又不得不佩服孔子语言的艺术性,从“内”到“外”,由“近”及“远”,语言严谨而又给人一种层次的美感。
我们还可以看出,孔子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孔子是“以德为重”,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我们青年人多读一下《论语》,对于我们自身修养的提高,对于我们曲阜“文明道德城市”的建设都是有很大好处的。
我会继续享受我的《论语》之旅。
《论语》读书心得范文二孔子,名丘,字仲尼。
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历代王朝所推崇尊之为“文圣”其儒家学派中心思想为“仁”,提倡以礼治国,尊崇周王朝的礼乐制度,认为只要人人知礼守礼,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社会就会安定,人民就会幸福,思想中的阶段划分被历代统治者需要并借此来教话人民。
《论语》是我们的经典国学,孔子,相信大家已经妇孺皆知,在学校体育馆对面,屹立一尊孔子石像,来来往往相信大家对孔子已有所了解,《论语》中包罗万象,可以说一个人只要把《论语》读好。
品味其中精华,那么他做人就不会失败,仅接触这本书几天,让我爱不释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说,在温习知识时能有所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且不说能有所发现,就说学过的知识可课下你复习了吗?课下不复习,怎么能有所长进呢?有所进步呢?子曰:“默而知之,学而无厌,何有于我哉!其中学而不厌教导我们努力学习而不厌弃,试问,有谁敢说,我做到了,我们每个人都有厌学的时候,但只要我们坚持,我们会发现书的海洋丰富多彩,便自然而然地做到学而不厌。
子曰: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孔子主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一定要结合起来。
如果只做到其中一个方面,那么就会感到迷惑不解。
孔子主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无论别人贤与不贤,都要从别人身上认识到自己。
不及别人就虚心向他学习。
孔子除了在学习方面使我们受益,在其他方面也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
在孝顺父母方面,孔子主张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五改于父知道,可谓效矣。
意在无论父亲母亲是否健在,都能按照规定的礼节去对待他们。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孔子说假如立定志向仁德总没有坏处,处在知识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青少年甚至不懂“仁”不懂做人,孔子思想主张仁德,安行仁德,便心安,不安行仁德便心不安,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的轻微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恭敬地触犯他们,虽有忧愁但不怨恨,这就是孝顺父母。
《论语》是一本及有益的书。
它能教我们如何更好的做人,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孔子的《论语》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孔子是一位伟人,但却不可以说是完美的人,他的性格中有很多的缺点,比如说他四体不懂,五谷不分。
完全没有劳动经验。
而且他的礼乐制度在很多时候显得迂腐和不公,如他的思想中的“礼不下世人,刑不上大夫”,其彻底否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权,将人划分为阶段,臣侍君乃天经地义,否定了生命的平等权,所以我们在学习孔子思想时一定要注意他思想的局限性,不要全盘接受。
“人不知,而不愠”是一种美德。
通过《论语》的这次解读,我了解了做人的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宽宏大量一点,不应该为一点点小事而斤斤计较。
如果世上每个人都学着做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学会做君子,那么生活就会变得更快乐更幸福了。
《论语》读书心得范文三我捧着这本厚实而蕴含着生命真谛的《论语》,轻轻地翻开,那淡雅而古老的书香,便扑面而来。
掸掸灰尘,感悟一页页间,演奏生命哲理的乐章。
一面面,洗涤着我心中的浮躁与狂妄……有人从《论语》的字里行间,读出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凌云壮志。
有人却读出了“朝闻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
而我读《论语》仿佛看到一位长者语重心长地教育着我,同我畅谈人生,让我懂得如何度过人生中的喜怒哀乐。
孔子曾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在风和日暖的季节,其他树木和松柏没有区别,郁郁葱葱,一身碧绿。
到了大雪飘飞、严寒时节,其他树的叶子纷纷凋零,唯独松柏却经得住风霜雨雪的考验,历劫不凋、一身傲骨!人生不也亦如此?越是艰苦的条件,越能考验一个人的品质。
只有受得起磨练,在任何恶劣环境依然坚持真理,刚正不阿的人,才能拥有这君子的节操。
我一页一页地翻着《论语》,看着这深奥而耐人寻味的字句,细细地品读着这一个一个字间的韵味。
突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我熟记于心中的语句,出现在我眼帘。
不禁让我想起平时里,作为英语课代表的我为了下课能多玩会,而请别的同学送本子。
有时候更甚至编些小理由,偷懒或找人代劳!想着想着……我的脸好烫呀,不知不觉竟红了大半。
自己所不想要的,硬推给他人,不仅破坏了同学间的关系,也伤害了朋友间的友谊。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孔子曾谆谆教导我们:“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于是,方孝孺面对朱棣的威逼利诱面无惧色,慷慨赴死。
赵一曼面对敌军的酷刑逼供宁死不惧,大义凛然;孔子曾循循善诱我们:“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于是,杨震面对十斤令人眼馋的金子毫不动心,坚守道德。
关羽为了盟誓毅然放弃曹操的厚待,执意回蜀;孔子曾指点迷津我们:“见义不为,无用也。
”于是,普通商人弦高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承担责任。
段天强为了救出落水儿童,奋不顾身,跳入冰河……这不正是《论语》带给我们的启迪吗?读着《论语》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浅,在它的陶冶下,人生必将变得更有意义。
那淡雅的书香,耐人寻味的字句,在不经意间,洗涤了我的心灵。
《论语》似一瓶醇厚香甜的白酒,一触即醉,却令人回味无穷!《论语》读书心得范文四闲来无事,掐指一算,自余去年习《论语》,至今已有一载有余。
除过背了“乡党”,“先进”等几篇以外,竟无甚感触。
正暗暗哀叹时,周礼不禁触动了我,遂意欲小议周礼。
在此不敢高谈阔论以充学者,实只乃表我之浅见也。
礼,乃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礼,即周朝时期发展起来的,建立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基础上,并束缚人的思想和社会活动,调整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
周礼,和礼法、祭祀于一体。
所谓礼法者,即法纪与礼仪。
法纪即法律。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
何谓祭祀?即备供品向祖先致祭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于是乎,周礼既为维护统治者利益的道德标准,又是法律规范,形成了礼律相通的礼教。
即礼允许,法律亦允许;礼不允许,法律亦不允许。
所以,周礼巩固了统治者的权威,这大概也是周公制礼的真实目的吧:巩固年幼的成王政权。
为什么说周礼是统治者巩固和加强政权的工具呢?因为它强调阶级性与等级性的差别并且设计了一套繁琐的程序来维持这种差别。
正如荀子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
”周礼要求必须亲爱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使亲者贵,疏者贱。
此谓“亲亲”。
周礼还要求下级必须遵从上级,特别是周王。
严格规定上下级秩序,不得犯上作乱。
又有“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讲的是一个卿大夫冒用皇帝规格的舞蹈,孔子认为不可原谅。
此为“尊尊”。
周礼维护父权中心的社会,特别歧视妇女。
“幼从父兄,嫁而随夫,夫死随子。
”看罢礼法,再来看看祭祀吧!“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就是说一个大夫级的人物,却祭皇帝才能祭的山,所有人反对。
这说明不同等级者的祭祀也不同,绝不允许僭越。
撇开礼的等级性和差别性束缚不谈,其实践过程更是莫名其妙,程序繁琐,如诸侯每月初一杀一头羊举行祭祀,表示‘听政’开始;国君祭祀赐的肉不能过夜……从这些话中,我们不难发现统治者是如何利用礼来压迫人民:周礼强调等级性、差别性和程序繁琐性,并且极其严格地维持这种等级差别,决不允许任何人僭越,如果违反,轻则受众人谴责,重则受刑罚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