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

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

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黄海海底地形黄海,是太平洋西部的一个边缘海,位于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

黄海平均水深44米,海底平缓,为东亚大陆架的一部分。

注入黄海的主要河流有鸭绿江、大同江、汉江、淮河等。

黄海的海底地形黄海为一近似南北向的半封闭浅海。

海底地势由北、东、西三面向黄海中央及东南方向倾斜,但坡度不大,平均坡度为1′21″,地势比较平坦。

深度由东南向北逐渐变浅,如同一个口朝南的簸箕。

它有一个明显的由东南向北的低槽——黄海槽,海槽水深60~80米,自济州岛以南开始沿黄海中部向西北伸延,分别进入北黄海、青岛外海和海州湾。

黄海近岸水深多在60米以内,唯南黄海中央及东南水深在80米以上,最深处在济州岛北侧,水深103米。

黄海平均水深44米,其中北黄海平均水深38米,南黄海平均水深46米。

黄海西岸的苏北海岸是一片广阔的滩涂、浅水地带,水深不足20米,并有一些水下三角洲,如古黄河水下三角洲及长江水下三角洲等,因此浅滩、沙洲很多,如大沙、北沙、金家沙、郎家沙、勿南沙等。

黄海东侧朝鲜半岛沿岸的水深大于西侧沿岸,北部有许多与海岸近于垂直的水下沙脊,南部岛屿林立,水下地地形复杂。

黄海南部地势向东南倾斜,但存在几个水下小岩礁,如苏岩礁、虎皮礁等,它们与济州岛联成一条东北向的岛礁线,构成黄海与东海的天然分界线。

总结:在黄海南部,东起韩国济州岛,西至中国长江口一线是黄海和东海的分界线。

在黄海北部,中国威海与大连连线为黄海与中国渤海的分界线。

黄海渔场名闻遐迩。

中国、朝鲜、韩国及日本的拖网渔船均来此开发丰富的水底鱼类资源。

渤海海底地形渤海海底平坦,多为泥沙和软泥质,地势呈由三湾向渤海海峡倾斜态势。

海岸分为粉沙淤泥质岸、沙质岸和基岩岸三种类型。

渤海的海底地形渤海为一东北—西南向的浅海。

海底地势从3个海湾向渤海中央及渤海海峡倾斜,坡度平缓,平均坡度只有0′28″。

沿岸区水深都在10米以内,辽河口,海河口附近水深约5米,黄河口最浅处水深不过半米。

渤海平均水深18米,最大深度在渤海海峡老铁山水道附近,约80米。

辽东湾的地势是从湾顶及两岸向中央倾斜,且东侧较西侧深,最深处30余米。

渤海湾地势也从湾顶向渤海中央倾斜,湾内水深很浅,一般均小于20米。

莱州湾以黄河三角洲向海凸出而与渤海湾分隔开,湾内地势平坦,略向渤海中央倾斜,水深一般为10~15米,最深约18米。

渤海中央盆地是一个北窄南宽近于三角形的浅水洼地,地势较平坦,中部低下,东北部稍高,水深20~25米。

总结:渤海是位于中国的内海。

在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之间,基本上为陆地所环抱,仅东部以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

主要岛屿有庙岛群岛,长兴岛、西中岛,菊花岛等。

东海海底地形东海,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是中国岛屿最多的海域。

亦称东中国海,是指中国东部长江的长江口外的大片海域,南接台湾海峡,北临黄海(以长江口北侧与韩国济州岛的连线为界),东临太平洋。

东海的海底地形总的说是西北高、东南低。

海区平均水深349米,最大深度2717米。

依海底地形趋势,可分为两个区域:西部大陆架浅水区和东部冲绳海槽深水区。

东海大陆架特别发育,最大宽度达640公里,是世界上最宽阔的陆架之一。

大陆架面积约占整个海区的66%,北宽南窄。

海底地势向东南缓倾,平均坡度1′17″。

平均水深72米,大部分海域水深60~140米。

陆架外缘在水深120~140米处。

东海大陆架又可以50~60米水深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岛屿众多,水下地形复杂,坡度稍陡;东部开阔平缓,只在其东南边缘处有些水下高地,中国钓鱼岛等岛屿便位于其上。

东海大陆架上延展着长江的沉溺河谷,它从长江口向东南方向延伸,穿过大陆坡,进入冲绳海槽。

沿东海大陆架外缘分布的大陆坡呈东北—西南向延伸,向东南方向成弧带状,约占东海总面积的33%。

地形陡峻,坡度3~10°。

陆坡主体为冲绳海槽,是一个深水槽,形似新月,向东南方向凸出。

海槽南深北浅:北部水深600~800米,坡度较小;南部水深2000~2500米,坡度也大,最大深度2717米。

海槽在剖面上呈“U”字形,谷底平缓,两侧斜坡陡峭,西坡约3°,东坡可达10°。

冲绳海槽以东,为露出海面的琉球群岛、九州及各岛屿在水下的岛架。

岛架宽度狭窄,九州处为30~50海里,琉球群岛附近为2~20海里。

岛架地形复杂,沙滩、岩滩众多。

琉球群岛是西太平洋边缘岛孤的一部分,为东海与太平洋的天然界线。

总结:东海的优良港湾很多,如上海港位于长江下游黄浦江口,航道深阔,水量充沛,江内风平浪静,宜于巨轮停泊。

广东南澳岛与台湾岛南端的鹅銮鼻连线是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

南海海底地形南海是位于中国南部的陆缘海,被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及中南半岛所环绕,为西太平洋的一部分。

中国汉代、南北朝时称为涨海、沸海。

清代以后逐渐改称南海。

南海的海底地形南海的深度比渤、黄、东海要大。

除北、西、南三面靠大陆附近深度较浅外,中部和东部水深大都在2000米以上。

南海平均水深1100米,最大深度5567米。

南海的海底地貌类型齐全,既有宽广的大陆架,又有较陡的大陆坡和辽阔的深海盆地。

海底地势西北高,东部和中部低。

海盆四周边缘分布着大陆架;大陆架以外为阶梯状下降的大陆坡,中国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等即为分布在大陆坡山脊上的礁岛;在大陆坡的终止处进入南海深海盆地。

在南海东部,从我国台湾岛至吕宋、巴拉皇岛等地,出现一系列岛弧和海槽(沟)相伴分布的格局。

南海大陆架非常宽广,主要分布在北、西、南三面。

其中,南部大陆架宽度最宽,北部次之,西部和东部狭窄。

北部和西北部大陆架,大致为中国台湾南端至海南岛以南的华南沿岸及越南北部沿岸的浅水区,海底坡度平均为3′40″。

陆架宽190~280公里,一般超过250公里。

北部湾为水深小于100米的浅海,平均水深40米左右,全属大陆架。

该湾地形与渤海颇为相似,北部和西部较浅(20~40米),中部和东南部较深(50~60米)。

该湾海底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深处在海南岛西南近海,达90多米。

南海西部越南沿海大陆架较窄,南北两端宽约50公里,中间仅20公里;坡度较大。

南海东部均为岛架,台湾岛至吕宋岛一带岛架很窄,仅5~10公里,坡度达50′~1°40′。

巴拉望附近岛架宽30~60公里,坡度一般为17′。

南海南部和西南部大陆架为巽他陆架的一部分,是世界上最宽的陆架之一,宽度超过300公里。

南海西部和东部陆架是以侵蚀为主的侵蚀—堆积型陆架,而南部和北部的大陆架则为堆积型陆架。

南海的大陆坡分布在水深150~3600米之间,呈阶梯状下降,大致从150米开始,海底坡度明显地逐渐变陡,由平坦的大陆架变为陡坡,并隔以深沟。

约在1000~1800米深处,地形转缓,成为断续相连的平坦面,宽达数百公里。

在平坦面的外侧,又是个急陡坡,至3600米附近大陆坡终止,到达南海深海平原。

南海大陆坡围绕着海盆四周可分为4个区:北陆坡、西坡阶地、南陆坡和东陆坡。

北陆坡约位于中国台湾以南至珠江口大陆架的外缘。

陆坡上为波状起伏的平原,并有隆起的暗礁。

在东沙群岛附近水深增至1000~2000米,地势向南凸出。

西坡阶地又叫海南岛南部大陆坡,宽达300海里,位于珠江口外的深海洼地和越南南部陆坡之间,水深1000~1500米处。

它具有显著的阶梯状,坡度较大(5~10°),等深线密集,呈南北向分布。

西沙和中沙群岛就分布在西坡阶地上。

西坡阶地上有许多水下峡谷,把阶梯状的陆坡分割为许多地块。

西坡阶地的坡麓有一狭长拗陷,深5567米,为目前已知南海的最深处。

四大因素影响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经过长期治理虽在局部有所改善,但总体仍呈恶化趋势。

有关研究人员认为,土地沙漠化、水资源紧缺、植被覆盖度不高和人地矛盾是影响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好转的四大主要因素。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马松尧介绍,影响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好转的第一个因素是土地沙漠化严重、土地退化加剧。

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2万平方公里,且每年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

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就达到14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56%。

西北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有174.0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7.41%,占西北地区总面积的57.04%。

影响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好转的第二个因素是水资源短缺、水生态平衡失调、江河断流、湖泊萎缩和地下水位下降。

西北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水资源总量贫乏,干旱频发。

西北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3,但水资源总量仅为全国的1/10,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许多湖泊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面积缩小,有的甚至已经干涸。

西北最大的淡水湖泊新疆艾比湖,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的1200平方公里缩小到现在的500平方公里,青藏高原上的湖泊30%以上干化成盐湖或干盐湖,黄河源区有不少的湖泊已经干涸。

缺水和干旱成为影响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突出问题。

第三个因素是西北地区林草植被覆盖度总体不高,质量和功能下降。

西北地区现有森林面积约为225.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只有4.87%,远低于全国12.98%的平均水平。

江河源头森林植被不断萎缩,涵养水源,稳定江河径流的能力明显减弱。

西北地区草场广阔,但主要是干旱半干旱的稀疏草场;退化草场的面积已经达到草原总面积的75%。

第四是人地关系矛盾十分突出。

西北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土地承载能力十分有限。

人口的过快增长造成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及全方位开发,造成了植被的破坏和土壤肥力下降,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导致潜在的自然环境脆弱性转化成为现实的破坏。

马松尧介绍,目前,针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其中,已经提出了针对西北地区荒漠绿洲区、黄土高原区、草原生态区、陇南山地和黄河沿线灌区等不同地理环境下生态农业建设的途径。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主要山脉(1)东西走向:天山—阴山—燕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2)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3)南北走向:贺兰山,横断山。

(4)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

(5)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

中国的天气和气候中国的天气和气候90、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冬季风。

温度带(自南向北):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91、降水(空间上)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东多西少)(时间上)降水集中在夏秋两季,年际变化大(南多北少)(2)干湿地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9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大饮喝八缸)93、我国气候特征: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气候类型: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夏季风盛行来自太平洋的东南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冬季盛行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的西北风夏季风的进退:推进迟缓,徘徊在南方——“南涝北旱”;推进迅速,在北方滞留时间长——“北涝南旱”94、我国的气候灾害:寒潮,梅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时间为6月初)沙尘暴,台风,洪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