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氏家传心意六合拳法

水氏家传心意六合拳法

水氏家传心意六合拳法水氏家传心意六合拳法含有李祯的心意六合拳法,又有洛阳刘万仪的心意六合拳法,而且融入了唐大用传唐氏家传枪法。

每一动以六艺(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作身法,以枪法化拳法,以丹田内劲为基础,以内催外,以身法带动肢体,以大关节带动小关节,发出丹田整体内劲。

每一出手必含(鸡、熊、鹰、龙、虎、蛇、马、燕、鹞、猴)十大真形及扎枪的底蕴,螺旋划圆,圆中求直、求灵、求变的三角发力,以变劲为其真谛。

其拳法内容有:六艺、十大真形、单把、三拳、七膀、七炮、八身、十二大势、四把锤、蝴蝶手等盘法,及洛阳刘万仪传百花将、撩杆腿等陈中盘法。

现据恩师水普慈老师传授及本人三十年练功浅见整理出水氏家传心意六合拳的八身、十二大势、十大真形、蝴蝶手、单把、四把锤盘法。

不到之处望心意六合拳前辈及武林同仁指正。

心意六合拳的八样身法必须以六艺: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以作身法,盘出内外六合相合及上下、前后、左右浑身六面整体内劲的基础上,方可盘练变化的八样中节身法的盘练方法。

八样身法不是定形的八样身形,身形是静止的而身法是变化的,如手“形”、步“形”是定型的外形,而手法、步法是变化的方法,千万不可把“形”与“法”混为一谈,如此心意六合拳的丹田中节劲的变化也就全失。

正如《水氏家传武术谱》曰:“八身:束身、长身、定身、拧身、硪身、回身、蹿剪身、跳跃身。

上节不明恐中人之擒拿,中节不明浑身是空,根节不明恐中人之盘跌。

”第一身:束身一、十字手1、盘法:口诵:台斯迷(注:伊斯兰教的阿文,意思是奉普慈太慈安拉之命起,奉真主的命令行使。

)每盘一把艺前必须先口诵台斯迷方可开始盘练,以后不再重复。

双足分开,与肩同宽,双脚尖向前平行站立,身体左右重心应于两脚之间,前后重心则至于脚掌与脚跟之间,双膝微屈,小腹松园,尾闾中正,头顶颈竖(熊有竖顶之能),臀部似夹非夹,背部似靠非靠,面部表情似笑非笑,神态自然,平心静气,胸空腹实,沉肩垂肘,舌顶上腭,下颌内收,唇齿轻合,谷道上提,含胸拔背,塌腰松胯,呼吸顺其自然。

两脚心要悬,双目似闭非闭,如垂帘状,双耳似听非听,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即所谓不动 ,视自身与草木万物齐同,对外界干扰漠然处之,又如古树生根,虽有风吹雨打,我自静默而立,外形虽然不动,内部却生机益然,生生不已,如是则神光内敛,意不外驰。

杂念不生,双目亦可平视,平视前方,但不可执于具体目标,应漠然之,尤不可野视,野视则神疲,且易生杂念,当由杂念不生而心能入静,静到极处,心与虚空大气合为一体,超然物外,物我不分,万物齐同,从而进入天人合一之境,口诵台斯迷,有以一念代万念,认主独主一之意。

承上势,双手从身体两侧向上捧到胸前,掌心向上,十指平心,肘心向上,沉肩,此为伊斯兰教的“接嘟哇”,意为真心诚意接受真主的恩赏之意。

正如《四典要会》曰: “捧手乃祈主之准佑,以示其呈贡礼而接受恩赏之象也。

又以十指对心,以示其用十德,上可以对真主,下可以对我心。

”(图1)每盘一把艺前必须先“接嘟哇”,口诵台斯迷,方可开始盘练,以后不再重复。

承上势,全身放松,侧身而立,心意六合拳盘艺必须侧身而立,受敌面小,左肩领前,左脚在前,前脚虚点地,内扣,前膝裹劲。

右脚在后,两脚间相距一脚,重心在后脚右膝屈裹胯,两臂从容下垂,两肘下坠,有护肋之意,双手小臂十字交叉在胸前,目侧视前方。

掌心内含,一手向内,一手向外,有阴阳合之意,或双手,手心同时向内或向外,皆可随心所欲,两膀扣劲,胸微含,腰下塌,谷道上提,心宁气沉,浑身泰然。

目先从下向上观,为熊从下向上观天之意,头向后领劲,有熊劲起眉心落玉枕之说。

接着以意引气从玉枕起随目从上向下视,有鹰从上向下视地劲意,有鹰劲起玉枕落眉心之说。

随目平视前方,劲出眉心有虎视之妙用。

此为心意六合拳的熊、鹰、虎三视之不传之内劲之秘。

拳经云:“熊观天非观天,鹰视地非视地。

”三尖照,六合合,含胸拔背,势如背锅,身如寒冷,呼吸顺其自然(图2)。

2、呼吸之法呼吸顺其自然。

3、劲意此势为水氏心意六合拳起势又称熊出洞、六合势。

要求六艺与内外三合相合,为心意六合拳之母势。

心意六合拳的千变万化皆从此势开始变化而来,此势有熊的竖颈之本能,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力达于肩、肘、手,有手不离腮,肘不离肋之劲意。

此为防守之劲意,有蓄而后发,在将动未动之际,不露真意。

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若言其静,未露其机,若言其动,未见其迹,动静是将发未发时谓之动静。

”双手在胸有护内外五行之劲意,拳经云:“五行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两手束拳迎面击,五关之门关得严,左腮手过,右腮手去,右腮手过,左腮手来,手从心内发,捶向鼻前落。

”4、功用常盘可盘出灵活多变而不露形之功用。

我不动中视对方的变化,随心所欲的变化,可击敌于防不胜防之中。

敌如在前起前脚击我前膝,我前脚为虚灵上提,随上后脚用卷地风击敌前胫骨。

后手同时从胸向前下方砸击敌胸裆,或向上击下颌,或用肘下斩敌胸。

或用崩拳击敌前胸,此势为我十字手在胸,可上下防的同时击敌。

此为十字手,双手在胸,上下、前后、左右顾击之神用也。

《芪氏武技书》曰:“外门入手相交,多失着者,以其有十失,故不能取胜,未交手不能聚气於未然,空腔无物,气发不疾不猛,其一失也。

不知两手搁胸下,以顾上、下冲击,二失也。

”二、束身1、盘法承上势十字手,侧身而立,重心在右,右膝屈,左膝裹,左脚尖内扣,双手小臂十字交叉在胸,目视前方。

移动重心向前,左脚向前上半步,随上右脚半步成弯套弯步,同时身向下蹲,双手同时翻拧,左手摩右手臂外侧向上到右腮,掌心向内或向外,右手摩左手臂外侧到前膝外侧,掌心向内,三尖照、六合合,目前视(图3)。

承上势,移动重心向前,利于右脚向前上步,以身带步上右脚过左脚向前踩出,随蹬右脚步成弯套弯,右手从下向上到左腮,左手从上向上到左膝,身在一束、一展中以身带步,以身催手的变化,三尖照、六合合,目视前方。

以上盘法可走直角、三角、S形、圆形、四方、八方成不定法的一束一展来回盘练(图4)。

2、呼吸之法恩师水普慈在传艺时讲:“呼吸之法为心意六合拳不传之秘,盘心意六合拳者,必须要明每一把艺的呼吸之法,如不明白,盘一生也不可能盘出心拳内劲来。

”拳经云:“尝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

夫气主于一,何分为二。

所谓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阴阳也。

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

吸则为阴,呼则为阳。

主乎静者为阴,主乎动者为阳。

上升为阳,下降为阴。

阳气上行而为阳,阳气下行即为阴;阴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上行即为阳,此阴阳之分也。

何谓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

清气上升,浊气下降。

清者为阳,浊者为阴。

而要之阳以滋阴。

浑而言之统为气,分而言之为阴阳。

气不能无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口不能无呼吸,鼻不能无出入。

而所谓对待循环,不易之理也。

然则气分为二,而实在于一。

有志于斯途者,慎勿以是为拘拘焉。

”束身时吸气,以意引气,从下丹田,会阴,长强--->命门--->夹脊--->玉枕--->百会,同时百会上提,目视上方,提肛收腹,舌抵上腭,下颔内收。

移动重心向前时呼气,以意引气从百会经印堂--->人中--->承桨--->膻中--->至气沉下丹田,吸为虚,呼为实,盘时动作、呼吸、意念三者合一进行,不可散乱。

拳经云:“抱六合,无散乱,气行全身得自然。

”《水氏家传武术谱》云:“吸在海底呼在天,呼吸二字紧相连,有人解开呼吸理,打遍天下是真拳。

”也即是《赤凤髓》中所说:“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

”医学之气,为任脉升,督脉降,而武术之气,是督脉升,任脉降。

此即《无根树》曰:“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

”《苌氏武技阴阳入扶论》曰:“练形不外阴阳,阴阳不明,从何练起,仙经之督脉,行于背之当中,统领诸阳经,任脉行于腹之当中,统领诸阴经,故背为阳,腹为阴,二经下交会阴,上会龈交,一南一北,如子午相对,又如坎卦居北之正中,离卦居南之正中,一定不易也,俯势为阴势,却是入阳气益督脉,领诸阳经之气,尽归于上之前也,俯势为阴势,却是入阴气,益任脉,领诸阴经之气,尽归于上之后也。

”《苌氏武技聚精会神气力渊源论》曰:“聚之之法,惟将谷道一撮,玉茎一收,使在下之气尽提于上,而不下走,采天地之气,尽力一吸,使在上之气,尽归于下,而不上散,下上凝合,团聚中宫,则气聚而精凝,精凝而神会,自然由内达外,无处不坚硬矣。

即南林处女气谓内实精神之说也。

但须练之于平时,早成根蒂,方能用之当前,无不坚实。

不然,如炮中无硝磺,驽弓无弦箭,满腔空洞,无物可发,欲求勇猛疾快,如海倾山倒,势不可遏,必不能也。

此练形练气之最紧要者。

”《增益易筋洗髓内功图说?通关决》曰:“通关一法,非驾阴阳二跷不行。

阴阳二跷,乃水之河车,火之轮车,一身气道之枢纽。

阴跷起,则后三关可直冲顶;阳跷驾,则前三关可直贯注底。

翻阴跷、翻阳跷时,气又可翻下逆上。

分而言之,阴跷起于根,举于足。

阳跷起于肩,驾于手。

合而言之,阴阳跷皆起于足,应于手。

阴跷起则任督通,阳跷驾则鹊桥、尾闾应。

阴阳跷上下交应,则吸可到底,呼可至巅。

上下顺逆,错综变幻,如意运行,辘轳转而玉环活,气通关窍无阻滞,亦无障蔽。

”以后呼吸运行路线相同不再重复。

3、劲意重在盘练出我浑身的束、蹲、裹劲,只有束的很,蹲的低,裹的紧,方可发出整体内劲。

如射箭只有把弓拉的满,方发出的箭射的远,正如拳经云:“就如旦,去如箭,打倒人还嫌慢,熊出洞,虎离窝,勇似穿山过大江。

”《水氏家传武术谱》曰:“何为束劲,忽大忽小,高低无定形,如前后稍拳,望眉斩,七星拳等,即是用束劲的功夫。

何为裹劲,如包袱裹物,四下密不露出,如反背裹边炮,十字横,左右裹等。

”此势重在全身上、中、下在动中变,浑身裹为一体,敌无外可击之劲之劲意。

此劲重在一束、一展中练出上下、左右、前后六面劲的整体,不发则合,一发不可收势。

正如拳经云:“束展二字一命亡。

”4、功用常盘可盘出六合合,三尖照,浑身六面劲整体劲合二为一,束为一团,在击敌时一发而无不发之妙用。

敌如用拳击我,我移动重心向前,左肩变右肩化敌之击,同时上右脚、右手击敌前胸,在一束、一展中击敌于无还手之力。

三、按把1、盘法承上势鸡腿,重心在右,右膝屈,左脚虚灵,左膝裹劲,左手平胸,五指揸开,掌心内含,除拇指外其余四指端微内扣,虎口撑圆,此掌可使全手贯气,形成气贯四梢。

重心前移,以身带步,利于右脚向前上步。

左脚向前半步,随上右脚向前过左脚,摩胫踩出,内扣,左膝弓,右膝蹬直。

右手从后向前起时钻拧为横起叠到左手上时,双手同时下按、捋、带、拽肘心必须向上,起手半圆,落手半圆,在上右脚时吸气,目从下向上视,双手向下按时目从上向下视,步成前膝弓,脚趾抓地,两腿在一条直线上,左膝内裹,脚内扣,右脚在后为支撑向前蹬,足跟落地,足掌全部来贴地面,从左到右脚跟为一笔挺直的倾斜直线,左脚有脚打踩意不落空,右脚有消息全在后脚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