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德修养与法律之人我关系

道德修养与法律之人我关系

11、达尔文: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也 要怎样待人,这是道德的奠基石。
(这些观点表述自不同地区、民族和时期, 但却极为相似,说明了什么?)
人我关系的各种情形及规范(续)
5、在实际的人际关系情景中,即使双方 地位、人格平等,也存在处境、条件、 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如性别差异、年龄 壮少、信息多少(所谓信息不对称)、 健康状况、在水中会否游泳,甚至能不 能吃辣椒……,这些差异使人和人之间 事实上并不对等,这时的规则?
6、佛教《相应部》:在我为不喜不悦者,在人 亦如是,我何能以己之不喜不悦加诸他人?
7、印度教《摩诃婆罗多》:人不应该以己所不 悦的方式去对待别人,这乃是道德的核心。
8、德国哲学家康德:按照你希望它成为普遍准 则的准则去行事。
(续)
9、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使自己为人并尊 重他人为人。
10、德国诗人席勒:表现自己的自由并保 障他人的自由。
1、个人与集体(个体与整体)。往往强调集体 主义,整体利益高于个别利益。
2、在等级制、特权制社会,个人之间是不平等 的,处理人我关系的规则是与身份等级相联系 的名分、纲常。
3、“爱有差等”的亲缘-陌生关系,所谓如一石 投水,波纹由中心向外淡弱……
4、在政治、法律地位平等的个人之间,逻辑上 唯一可行的规范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孔子 称之为“忠恕之道”。
1)美德自动受其结果报偿,如子女健康成长 对父母之爱的报偿。——是否感悟到? 2)受惠者的报答。——能否预期? 3)社会的报(奖惩)。——如何落实?
社会的报偿
政府:制度性赏罚。 社会机构(非政府组织):慈善事业? 社会风气与公德:某种“保险”? ——思考: 1、飞机乘客购买20元保险,平安抵达后,保险
忠恕之道
1、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犹太教,希勒尔拉比(BC60—AD10):你
不要别人对你做的事,就不要对别人做。 3、基督教《圣经》: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们,
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4、伊斯兰教《纳瓦维四十圣训》:你们当中,
谁若不想要兄弟得到他想要的东西,谁就不是 信徒。
(续)
5、耆那教《克里檀戛经》:对待此世的一切生 灵,应该象自己想要得到的对待那样。
一个好汉三个帮?
刘邦论用人:“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 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 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 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 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 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 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吾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人我关系的各种情形及规范
(续)
一轮明月照九州 西瓜葫芦绣球 不用梳和篦 虮虱难留 光不溜 净肉 球
第六讲 人我关系
人际互动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朝它笑,才能看到 笑脸;你冷漠地看着它,将看到一个冷 漠的面孔;你对它怒目而视、挥舞拳头, 将看到一个对你怒目而视、挥舞拳头的 形象。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交朋友的首要方法是要够朋友。 德不孤,必有邻。(孔子)
例:两人分大小苹果
张三李四分一大一小两个苹果,张三先 取大的,李四不平:“这么自私?!” 张三反问:“要是你先,取哪个?”李 四说:我当然先拿——
可能的分配策略?
技术的:如切开。 协商的:如商定先到先得。 特权、身份的:如按地位、年龄等。 商业的:如标价竟投。 暴力的:如决斗。 道德的:礼让?
(续)
脸 牌 糯米筛
(古代一种牌九游戏,点数最多 的那副牌叫“天牌”)
雨洒尘埃
新鞋印泥印
石榴皮翻过来
豌豆堆里坐起来
(续)
秃子把麻子取笑一通,洋洋得意地问: “怎么样?我的诗。”
麻子只好说:“好诗!好诗!” 秃子说:“你也能从一个字吟到七个字 吗?” 麻子说:“你都说过了,我再仿效没啥意 思。这样吧,我能从七个字吟到一个字。” 秃子只好说:“请。” 麻子于是吟诗如下:
秃子与麻子
古时有个人,头上一根头发都没有。都长哪 去了?长腿上去了。
某年中秋节,秃子出差到了外地,住在一家 小旅馆。房间很小,只有两张床,除了秃子, 另有一位旅客,他脸上有很多点子——是个麻 子。
皓月当空,月光从窗户照进来,正好照在 麻子的脸上。秃子越看越觉得好笑,就禁不住 笑了起来。
(续)
麻子问:“喂,笑啥呢?” 秃子说:“不笑啥,就是觉得好笑。” 麻子只好说:“你看,今夜月光真好。” 秃子说:“是呀。我们都是出门在外之人,何不来 个对月吟诗?” 麻子说:“愿和。” 秃子想了想说:“我能从一个字吟到七个字。” 麻子说:“先请!” 秃子于是吟诗一首如下:
对己与对人
在实际的人我关系中,对每一个“我” 而言,把握自我总比强求别人如何如何 要容易,因此,从我做起,主动体谅别 人是在操作上较为可行的。近代学者李 叔同说:“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 养心第一法”。清代学者金缨说:“己 性不可任,当用逆法制之,其道在一忍 字;人性不可拂,当用顺法调之,其道 在一恕字。”
美德的报偿?
1、“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教) “那有德的人有福了。”(基督教)
2、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末世审判? 3、“假如美德在现世得不到报偿,道德
的说教就是徒劳的。”(弗洛伊德) 4、向美德索报偿?
美德报偿的思辨
受惠者:知恩图报?忘恩负义? 施惠者: 1、作为动机:向美德索取报偿:行善还是投资? 2、作为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源泉:
代价与报偿的计算
总和为零游戏。 总和非零游戏。 精明、聪明、智慧的差别?王熙凤“机
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聪明反被聪明误”? 美德:1、行为代价与道德评价的相关性;
是否白买了?那20元价值何在? 2、假如有乘客遇难获得赔偿,谁支付的?它为
什么能够支付?反之,该乘客为何能得到帮助?
个人爱心与社会秩序
(英国)培根:“有些人所以宁愿孤独,是因 为在没有友谊和仁爱的人群中生活,那种苦闷 正如一句古代拉丁谚语所说:‘一座城市如同 一片旷野。”
(美国)尼布尔:“对个人来讲,具有济人的 爱心就是崇高的;但对于社会来讲,比个人无 私更紧迫的是,人与人之间如何进行有效的合 理的合作,使得以‘群’为本质特点的人类具 有凝合各个分子的力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