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巴黎导游词

巴黎导游词

巴黎市(法语:Paris)是法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也是法国的政治与文化中心。

巴黎市内人口超过223万,巴黎都会区的人口逾1,200万,是欧洲最大的都会区之一。

巴黎在将近1,000年的时间中是西方世界最大的城市,也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16世纪至19世纪之间)巴黎也是欧洲绿化最深与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也是世界上生活费用最高的城市之一。

目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与文化中心之一,对于教育、娱乐、时尚、科学、媒体、艺术与政治等方面皆有重大影响力,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全球城市之一。

总共有33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的总部设立在巴黎都会区,是欧洲最集中的地区。

巴黎的高等教育机构是欧盟最集中的地区,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支出也是欧洲最高的地区,巴黎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适合研发创新的城市之一。

每年有4,200万人造访巴黎与邻近都会区,也让巴黎成为世界上最多观光客造访的城市。

巴黎与与邻近都会区总共有3,800个法国国家遗产与4个世界遗产,分别是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凯旋门,巴黎圣母院。

公元前52年,罗马帝国征服了巴黎地区。

在此之前,巴黎地区只是一个名为巴黎西(Parisii)的凯尔特高卢人部落的聚居地。

公元358年,罗马人在这里建造了宫殿,这一年被视为巴黎建城的开始。

但是罗马帝国时期高卢行省的中心是在巴黎南方的里昂,巴黎当时只是一个小规模的人类居住地。

巴黎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持续扩张,成为一个拥有宫殿、竞技场、浴场与花园的繁华城市。

但当时的巴黎并不是法国的政治权力中心,而是一座典型的中世纪城市,拥有近50万人口和25,000间房屋,环境肮脏,街道曲折狭窄,房屋稠密,且多为木结构。

在中世纪封建时期,欧洲的所有城市都面临着火灾和鼠疫的威胁,巴黎也无法幸免,多次被侵袭,夺走许多人的生命。

一直到了16世纪初(1528年),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在巴黎周边建造了众多的城堡,法国的权力中心才回到巴黎。

到了18世纪,1789年7月14日,法国爆发了大革命,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革命的其中一项措施是,更改了不少巴黎原有的地名:路易十五广场被更名为协和广场,巴黎圣母院被更名为“理性堂”,杰出的哥特式建筑圣雅克教堂被夷平,旺多姆广场的路易十四铜像、新桥的亨利四世铜像和巴黎其他各处的国王铜像被推翻。

法国大革命结束后,拿破仑对巴黎进行了新的扩建工作,兴建了巴黎凯旋门和卢浮宫的南北两翼,整修了塞纳河两岸,疏浚河道,并修建了大批古典主义的宫殿、大厦、公寓。

到了19世纪,1870年普法战争和1871年巴黎公社期间,巴黎再一次遭到战争的破坏。

巴黎公社在面临失败时,于1871年5月24日放火烧毁了巴黎的众多主要建筑。

此后巴黎经历了第二次大规模发展时期。

作为法国大革命一百周年纪念,同时为了迎接1889年世界博览会,巴黎政府于1889年修建了埃菲尔铁塔,这次世界博览会也让巴黎成为世界上重要的观光与贸易中心。

埃菲尔铁塔直到1930年帝国大厦落成之前都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

巴黎政府为迎接1900年世界博览会修建了巴黎地铁,同时建造了大皇宫和小皇宫。

人类进入20世纪之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巴黎都没有遭到严重破坏。

1940年6月14日,巴黎在法国战役开始5个礼拜后遭到德军占领。

当时德军从凯旋门通过,纪念拿破仑于1800年马伦哥战役胜利140周年。

1944年巴黎解放前夕,希特勒曾经下令彻底摧毁这座城市,但是指挥官冯·肖尔蒂茨(Dietrich von Choltitz)最后并没有执行这个命令。

德军最后在1944年8月25日撤出巴黎,巴黎终于获得解放。

从70年代开始,巴黎内部许多地区已经进行限制工业化程序,在此同时,巴黎与西方及南方的郊区已经从传统制造业成功转型为服务业与高科技制造业,居民的所得也晋升欧洲的顶尖行列。

而许多外来移民也持续移入巴黎地区,失业者与穷困外来移民造成许多社会问题。

小皇宫(现为小皇宫美术馆)由建筑师查理吉罗(Charles Girault)建造,为1900年世界博览会展览场,内部展览浪漫主义的杰利柯及德拉克洛瓦,新古典主义的安格尔,写实主义库尔培,巴比松画派及印象派画作,新艺术及象征主义画家鲁东或雕塑家卡波(Carpeaux)及达鲁(Dalou)等等作品都有。

还有中世纪文物、文艺复兴的绘画、素描、彩陶及18世纪的家宏文物。

大皇宫(现为巴黎大皇宫美术馆)位于香榭丽舍大道,是为了举办1900年世界博览会所兴建的,由建筑师德格拉那及卢伟两人共同建造,正面长240米、高43米。

波旁宫(Palais Bourbon)是法国巴黎的一座宫殿建筑,位于塞纳河左岸,对岸为协和广场,是法国国民议会(下议院)所在地。

这座宫殿最初是为路易十四的女儿波旁公爵夫人而建,由意大利建筑师Lorenzo Giardini设计(1724年去世),1728年完成。

夏乐宫(Palais de Chaillot)位于法国巴黎十六区,隔塞纳河与艾菲尔铁塔相对。

夏乐宫地区又称为特罗卡德罗(Trocadéro)。

夏乐原是当地村庄的名称。

为了1937年世界博览会,老特罗卡德罗宫被拆除,代之以位于山顶的夏乐宫。

它是流线型摩登风格,建筑师路易-伊波利特·布瓦洛、雅克·卡鲁和利昂·阿泽马。

与旧宫一样,夏乐宫也设计成两翼的形状,形成一个宽阔的弧形:的确,两翼是建造在旧建筑的基础之上。

然而,与旧宫不同,两翼是独立的建筑物,没有核心元素将其连接: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宽阔的空地,使得从特罗卡德罗广场观看艾菲尔铁塔时保持广阔的视野。

夏乐宫现在设有许多博物馆:国家海军博物馆(Musée national de la Marine)和人类学博物馆(Musée de l'Homme)在南翼(帕西翼),建筑与遗产城(Citéde l'Architecture et du Patrimoine),包括法国古迹博物馆(Musée national des Monuments Français),在东翼(巴黎翼),从此可进入位于地下的夏乐国家剧院(Théâtre national de Chaillot)。

1940年,希特勒在访问被征服的巴黎时,在夏乐宫留影,背景是艾菲尔铁塔。

这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标志性形象。

1948年12月10日,在夏乐宫展开的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

现在用一块石头纪念这一事件,广场也被称为esplanade des droits de l'homme(“人权广场”)。

夏乐宫亦是北约最初的总部“北约宫”(现巴黎第九大学所在地)。

埃菲尔铁塔(法语:La Tour Eiffel;英语:Eiffel Tower,又称为巴黎铁塔)是一座于1889年4月25日建成位于法国巴黎战神广场上的镂空结构铁塔,高300米,天线高24米,总高324米,为巴黎最高的建筑物[10]。

埃菲尔铁塔得名于设计它的桥梁工程师居斯塔夫·埃菲尔。

铁塔设计新颖独特,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技术杰作,因而成为法国和巴黎的一个重要景点和突出标志。

埃菲尔铁塔从1887年1月26日起建,分为三楼,分别在离地面57.6米、115.7米和276.1米处,其中一、二楼设有餐厅,第三楼建有观景台,从塔座到塔顶共有1711级阶梯,共用去钢铁7000吨,12000个金属部件,250万只铆钉,模仿人体的骨头为建,极为壮观。

1889年5月15日,为给世界博览会开幕式剪彩,铁塔的设计师居斯塔夫·埃菲尔亲手将法国国旗升上铁塔的300米高空,由此,人们为了纪念他对法国和巴黎的这一贡献,特别还在塔下为他塑造了一座半身铜像。

直到2004年1月16日,为申办2012年夏季奥运会,法国巴黎市政府特意在埃菲尔铁塔上介绍了其为申奥所做出的准备情况,而埃菲尔铁塔更成为了该国申奥的“天然广告”。

这个为了世界博览会而落成的金属建筑,曾经保持世界最高建筑45年,直到纽约克莱斯勒大楼的出现。

埃菲尔铁塔由250万个铆钉连接固定,而且据说它对地面的压强只有一个人坐在椅子上那么大。

于塔的四个面上,总共铭刻了72个科学家的名字,都是为了保护铁塔不被摧毁而从事研究的人们。

战神广场的另一端有和平门和和平碑,上面用不同的文字写着“和平”,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巴黎最著名的自杀地点,平均每年有4人从塔上跳下自杀。

巴黎凯旋门,即雄狮凯旋门(法语:Arc de triomphe de l'Étoile),位于法国巴黎的戴高乐广场中央,香榭丽舍大街的西端[3]。

是拿破仑为纪念1805年打败俄奥联军的胜利,于1806年下令修建而成的。

拿破仑被推翻后,凯旋门工程中途辍止。

波旁王朝被推翻后又重新复工,到1836年终于全部竣工。

1805年12月2日,拿破仑率领的法国军队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击败了俄奥联军,法国的国威达到史无前例的顶峰。

为了炫耀国力,并庆祝战争的胜利,在1806年2月12日拿破仑宣布在星形广场(今戴高乐广场)兴建“一道伟大的雕塑”,迎接日后凯旋的法军将士。

同年8月15日,按照著名建筑师夏尔格兰的设计开始破土动工。

但后来拿破仑被推翻后,凯旋门工程中途辍止。

1830年波旁王朝被推翻后,工程才得以继续。

断断续续经过了30年,凯旋门终于在1836年7月29日举行了落成典礼。

巴黎12条大街都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四周放射,气势磅礴,为欧洲大城市的设计典范。

凯旋门高49.54米,宽44.82米,厚22.21米,中心拱门高36.6米,宽14.6米。

在凯旋门两面门墩的墙面上,有4组以战争为题材的大型浮雕:"出征"、"胜利"、"和平"和"抵抗";其中有些人物雕塑还高达五六米。

凯旋门的四周都有门,门内刻有跟随拿破仑远征的386名将军和96场胜战的名字,门上刻有1792年至1815年间的法国战事史。

凯旋门的正下方,是1920年11月11日建造的无名烈士墓,墓是平的,地上嵌著红色的墓志“这里安息的是为国牺牲的法国军人。

”据说,墓中长眠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一位无名战士,他代表着在大战中死难的150万法国官兵。

墓前有一长明灯,每天晚上,这里都会点起不灭的火焰。

每逢节日,就有一面10多米长的法国国旗从拱门顶端直垂下来,在无名烈士墓上空招展飘扬。

到今天,巴黎人民始终保留着这样的传统:每逢重大节日盛典,一个身穿拿破仑时代盔甲的战士,手持劈刀,守卫在《出征》雕像前,鼓舞法国人民为自由、平等、博爱而战斗。

每年的7月14日,法国举国欢庆国庆节时,法国总统都要从凯旋门下通过;而每当法国总统卸职的最后一天也要来此,向无名烈士墓献上一束鲜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