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品学课程论文

商品学课程论文

目录一、商品概述二、自然资源与环境(一)自然环境(二)自然环境三、商品生产和消费带来的资源危机(一)水资源危机(二)耕地减少,土地沙漠化(三)森林面积迅速减少(四)矿产资源枯竭(五)生物多样性减少四、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一)环境污染(二)自然环境破坏五、应对资源和环境危机的举措(一)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观2.清洁生产3.走循环经济道路(二)政府管理1.经济手段2.法律手段3.行政手段(三)新的商品生产和回收技术1.增材制造2.废品回收3.可自然降解商品六、总结七、参考文献论商品、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张大成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商品生产和消费规模迅速扩大,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同时也引发了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单位产出,减少并消除商品生产和消费对环境的损害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问题,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考验着当代人的智慧,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商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管理的完善以及新的商品生产回收技术的出现,从思想理念、管理控制、新技术三个层面回答如何应对资源和环境危机,使商品生产和消费走上可持续之路。

关键字:商品资源危机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商品生命周期一、商品概述商品,顾名思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体现。

企业组织只有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才能实现商品的顺利交换,实现商品价值的让渡(1)。

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前者强调商品对人的有用性,由其自然属性决定的,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自然属性,可以满足人的多种需求;后者强调社会属性,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交换的价值基础。

但是,任何商品的生产都离不开客观外在环境的支撑,比如生物圈,各种自然资源。

因此,研究商品必然绕不开自然资源、环境和商品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的话题。

二、自然资源与环境(一)、自然环境通常所说的资源指自然资源,所谓自然资源是一切能以任何方式为人类提供福利的、未经劳动加工而被人类在自然界所能发现的物质和能量。

如动物、植物、水、土壤、空气、能源、自然景观等。

资源是人类赖以存在、社会得以发展进步所必不可少的客观基础,人类所需的生活资料,生产所必需的物质生产资料,都离不开自然资源。

但是,商品和资源有着本质区别,资源只有经过劳动加工才能实现其价值,成为社会财富。

没有开发利用的资源仅仅具有潜在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需要生产活动方能转化为商品(2)。

(二)、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环境是指人类以外的地球上其他生命物体和非生命物体的总体。

三、商品生产和消费带来的资源危机(一)水资源危机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地球水资源总储量丰富大约14亿立方公里,其中97%为海水。

而占地球总水量的3%淡水中70%分布在南北极地极地及高山高原以冰川、冰帽状态存在,30%以地下水或土壤水形式存在,湖泊、沼泽水占0.35%,河水占0.01%,大气水占0.04%,便于人们取用的淡水只有河水、淡水湖水和浅层地下水,其量估计约为300万立方公里,占地球总水量的0.2%左右,因此淡水是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的宝贵有限的资源。

表1.自然环境中水的分布表 2.表3.(3)(二)耕地减少,土地荒漠化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土地的无私馈赠。

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空间的扩展以及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需要占用更多的土地,其中很多来自有限的耕地。

此外,人类不合理生产活动,如滥砍滥伐、毁林开荒等导致土地荒漠化,土壤肥力下降,同时加剧水土流失,使土地生产力迅速下降。

70%30%0.35%0.01%0.04%占淡水总量的比例两极和高山冰川、永久性积雪地下水和土壤水湖泊和沼泽水河水大气水(三)森林面积迅速减少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森林起着供给人类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的作用,还起着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环境的作用。

但是,目前全世界已经有约80%的原始森林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四)矿产资源枯竭矿产资源是现代工业文明深度依赖的自然资源,是由漫长地质运动产物,是人类所必需的而又是有限的资源,人类文明早期就开始开采使用矿产资源。

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机械化大生产对矿产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大,导致矿产储量不断减少,有些矿种趋于枯竭。

(五)生物多样性减少人类对生物物种灭绝的影响可追溯到几千年前,但从上个世纪起,人类的这种影响急剧增长。

据统计,地球上原有的2500万—5000万种野生动物。

目前,已经记录的物种在近两个世纪内就消失了1000种以上,如果人们不深刻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继续对地球上某些重要的生态系统如热带雨林施加影响的话,那么地球上生物的消亡速度就会加快,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灾难性的。

四、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一)环境污染人类在商品生产、消费活动中释放的各种过量的排放物、废弃物已非环境所能吸收和净化,从而毒化和污染了自然环境,引起环境质量的恶化,如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噪音污染等(二)自然环境破坏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所造成的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和盐碱化、资源枯竭、物种濒危和灭绝、地面沉降等现象。

五、应对资源和环境危机的举措(一)可持续发展观1.概念和内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一份深远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这个定义实际上包含了三个重要的概念:其一是“需求”,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口的基本需求,应将这类需求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其二是“限制”,这是指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所施加的限制;其三是“平等”,即各代之间的平等以及当代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平等。

2.发展生态农业和清洁生产2.1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相关理论作为支撑,广泛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和先进的管理方式,借鉴传统农业的积极成分,使农、林、牧、渔业协调发展,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

生态农业主张不使用农药,鼓励使用有机肥和长效肥,控制草场载畜量,因地制宜的发展多种经营。

这可以有效地减少化肥过量使用带来的水体富营养化和农药带来的水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农产品品位。

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可以改变传统毁林开荒等粗放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减少水土流失,并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抑制荒漠化,维持生态平衡。

生态农业既吸收了传统农业的精华要素,又借鉴了现代生态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农村社会效益、自然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促进生态保护和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2清洁生产1996年,联合国环境署将清洁生产定义为:清洁生产是指为提高生态效率和降低人类及环境风险而对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持续实施的一种综合性、预防性的战略措施。

2002年我国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将清洁生产定义为: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少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清洁生产的实现需要从生产源头做起,选择合理的原材料,减少稀缺资源和有毒有害的原料的使用;改革工艺和设备,通过新技术,开发新的工艺和设备,保持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改进运行操作管理,合理安排生产计划,优化物料存储,加强物料管理,保护设备;加强生产系统过程中的废物循环利用。

从表中可以看出,回收废物带来的可观收益表(6)清洁生产是对末端治理的颠覆,追求环境和经济的“双赢”,改善环境质量,降低环境风险,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产生,保障人体健康,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及生态效益。

3.走循环经济道路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循环经济是指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结合到生产、消费和废物管理等过程中所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与前期的“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大规模废弃”的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节约资源,实现废物再循环和再利用,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变。

其中3R行动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循环利用(recycle)为核心,倡导循环社会,减少废弃物,开展资源和产品的再利用和再循环活动。

废旧物品的利用最大化是再利用,因为任何再生利用都要消耗能源、排放废弃物,同时发展再制造产业是资源的再生利用的一种最佳形式,能回收在商品制造阶段添加到产品的中的附加值达到最大化地利用资源(6)。

例如,比利时的尤美科公司利用回收的1万部废手机提炼出20多公斤纯度达到99%的黄金。

(二)政府管理1.经济手段推动商品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大量的财政投入和货币金融的支持。

在商品的生产环节,鼓励企业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升级设备,并予以补贴,可以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和经济效益,间接的减少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与此同时,政府要扶持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等清洁高效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摆脱传统依靠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经济。

具体举措有:污染税或排污费、污染物减排补贴、排污权交易等,激励企业转变发展思维,增加企业破坏和污染自然坏境的成本代价,限制经济当事人的污染行为,使商品生产者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中真正获益。

2.法律手段国家相关立法部门完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法规,使企业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明确,其行为受到约束,为执法提供依据。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经过近些年的制定和修改,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需要在立法上更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以适应新时期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福祉的提升。

我国近年来(8)3.行政手段行政性手段具有强制性,通过行政审批或许可、环境监测和处罚、环境影响评估等方式,对于企业和民众具有较强的约束力,有助于实现国家确定的环境保护要求。

(三)新的商品生产和回收技术1.增材制造传统制造物品往往是用减法(即减材制造),通过截断、裁剪、打磨等手段来获取想要的商品尺寸,生产过程难免会带来原料的浪费和废弃物,造成环境的污染,然而,3D打印物品则是做加法,就是将粉体,液体和片状等细碎材料逐层堆积成物品,像是一层层打印上去的,因此,3D打印又叫做増材制造(7)2.废品回收发展废品资源再利用技术,建立完善的废品回收体系,鼓励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并予以物质激励,形成全民废品资源化再利用的环境意识,例如欧美等国大量回收电器类商品,将其肢解,提取各种金属和塑料资源,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产品含有稀土资源,这成为西方打破中国稀土出口配额的重要资源获取途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