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郭怡孮绘画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郭怡孮作为中国花鸟画方面的领军人物,为中国画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围绕他的花鸟画艺术形成的原因,分两部分进行论述。
文章介绍了郭怡孮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郭怡孮艺术创作风格形成的个人因素。
对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看清当今花鸟画艺术的发展趋势。
标签:郭怡孮;花鸟画;时代背景
郭怡孮的花鸟画艺术能获得今天的突出成果,这与他的艺术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
李可染先生说过:“画画也像树一样,根要埋得深,树冠就大,根埋浅了,树长不大,花叶很快就没了。
”[1]
一、外界因素
人总是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所以郭怡孮受社会环境影响很大,他所处的文化条件和教育条件促使了他身心的发展,他的生活环境给了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对郭怡孮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促进作用。
(一)时代要求
改革开放以后的近三十多年来,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接轨的大背景下,中国画传统慢性的审美步伐已经不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
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基因不能丢。
郭怡孮在充分肯定古代大师艺术成就的基础上,正确指出“由于时代的局限,无论是在纵向的研究和横向的对比方面,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不如当代。
古代的文明造就了古代的大师,当代人类文明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从民族与世界文化的高度,造就具有现代意识的花鸟画家是时代的要求”[2]郭怡孮说:“特别是西画传入中国以后,从生活里直接抓取素材,直接表现现实。
这是这个时代美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
”[3]在这样的时代感召下,郭怡孮的艺术思路不断开阔,并运用手中画笔不断改进绘画技术,经常走入山野进行艺术的深入探索与生活体验。
同时,他还在思考当代绘画现状和发展规律,寻求花鸟画良性发展。
(二)早期艺术家及学院教学的影响
郭怡孮的受教育经历和早期艺术家的影响,促使了他艺术观的形成,这些都成为郭怡孮艺术特点的深厚基础。
1、早期艺术家的影响
郭怡孮出生在山东潍坊,那里有着灿烂的传统文化,书画艺术源远流长,被誉为书画之乡,明清时期出现了几位书画家,如郑板桥、赵之谦等。
这种翰墨氛围使郭怡孮先生从小就受到传统艺术的哺育和滋养而刻苦钻研艺术。
母亲陈君绮是清代金石家的后人,金石学家的治学思想也教育着郭怡孮,他还从其父亲郭味蕖那里学习小写意。
以上这些都是郭怡孮早期艺术滋养的源泉。
2、学院教学影响
郭怡孮1959年考入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在学校里先是学习西画,后来分科后进花鸟画科,受教于俞致贞、高冠华等几位先生。
在学院教授西方绘画时,他学习到了比例、透视、比较等一系列科学的观察方法,,并且特别喜欢印象派的色彩研究。
他也在工艺美术课方面下了很多功夫。
这些课程对他日后的写意花鸟创作方面发挥了作用。
郭怡孮受到学院多方面艺术形式修养,他在《怡园艺话》的文章中写道:“北京艺术学院是所综合性艺术大学,有美术、音乐、戏剧等系。
我喜欢这样的环境,有许多著名艺术家在这里任教。
”而且“每到周末我们都可以在演奏厅里看演出,这里有很好的艺术氛围,选择综合性艺术大学使我可以获得多方面的艺术滋养。
”[1]
(三)家传熏陶(思想史、艺术史)
1、思想熏陶
郭怡孮的家乡是山东潍坊,那里历来是交通要道,经济、文化都很发达的地区。
由于儒家学说深入人心,郭家所为名门大户,他们世代以儒家入世的思想教育后代,以理学思想持家做人,郭怡孮受到严格的家学教育,他的母亲是大金石家陈介祺的后人,给予郭怡孮治学思想影响。
所以,家学的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儒家入世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郭怡孮,他积极入世。
郭怡孮在这样的家庭环境
中成长,逐渐养成了平和、乐观、积极上进的性格,并且郭怡孮的父、母亲给了他很好的启蒙教育,也铸就了他一生处事的品格。
2、艺术上的熏陶
郭怡孮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郭怡孮除受家藏名画的滋养外,他的艺术上最主要受其父亲和母亲影响。
郭怡孮说:“我的父亲郭味蕖是位画家,美术史论家和美术教育家。
母亲陈君绮是清末大金石学家陈介祺的后人,父亲在文章中说,‘每于春晨秋夕督余学书学画,课读诗古文词,并导余研搜金石拓本及书画鉴考之学’,母亲也是位学养深厚的人,这样的父母对子女的成长也一定细心设计”[1]郭怡孮在这样的家传熏陶下,奠定了扎实的基本功,这些都是他日后创作的基础,也是他优于同龄画家的得天独厚之处。
二、个人因素
在郭怡孮的艺术道路上,他思考过如何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面貌,他在探索中不断学习,研究和比较中西艺术差异,最后选定了适合他自己艺术个性的中西融合的路。
(一)民间年画色彩及永乐宫壁画研究
郭怡孮出生在山东潍坊,这个城市充满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氛和翰墨氛围,使郭怡孮先生从小就受到传统民间艺术的哺育和滋养。
他在文章中说:“生长在故乡潍坊这杨家埠年画的发祥地,民间年画色彩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1]
郭怡孮考察过敦煌、麦积山等很多石窟、壁画,但他尤其喜欢永乐宫壁画。
郭怡孮对永乐宫壁画做过深入研究,他说:“上大学时我又迷恋过永乐宫壁画,这使我对色彩,特别对艳丽庄重的重彩特别钟情。
”[1]郭怡孮把壁画中浓丽绚烂的色彩吸收过来,并把所吸收的营养与花鸟画创作相结合,构出属于自己花鸟画的华美乐章。
(二)西画研究
郭怡孮对西画的学习,开始是其父亲郭味蕖先生的熏陶,1959年,他考入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起初是学习西画,可以说受到了学院式正规的西画教育,
他在学院学习期间,首先通过学习比例、透视、比较等一系列科学的西方绘画观察方法,使他的写实造型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另外,他对西画的色彩也很感兴趣,尤其是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绘画,郭怡孮感到莫奈的绘画理念与自己的绘画思想有相同的因素,所以他选择莫奈绘画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并从中大胆借鉴了莫奈那种明亮丰富的色彩。
郭怡孮在进行花鸟画创作实践中,也不时研究西画。
他说:“我于1991年曾去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家城研修半年,游历欧、美、非三大洲,参观了欧洲的各大博物馆,其间对西方静物画与中国花鸟画做了比较研究,对现代派绘画做了一些了解,这些对我后来的创作都有影响。
”[1]郭怡孮在西画与中国画的比较研究中找到了异同点,从中找到了中国花鸟画的本质精神,并从自己的理论与艺术实践出发进行探索。
这些无疑对形成郭怡孮花鸟画艺术特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岳增光总编.走进画家郭怡孮[C].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邵大箴.表现大美—读郭怡孮的花鸟画[J].统一论坛杂志,1999,2:60—62
[3]李人毅、毕建勋录音整理.当代中国花鸟画的诗性升华—王仲、郭怡孮艺术访谈录[J].美术,2003,4:16—23
[4]唐辉.关于中国画发展的对话[J].荣宝斋,2003,5:208—213
[5]毕建勋.从郭怡孮的近期创作看中国画的色彩问题[J].美术,1997,3:25—27
[6]郭怡孮.花鸟画创作教学[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
[7]郭怡孮.我的花鸟画创作观[J].美术观察,2002,8:20—24
[8]贾德江主编.郭怡孮·丹青典藏(第②辑)[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9
(注:本文为佳木斯大学2013-2014年度教研项目《当代语境下高校中国花鸟画教学理念创新与教学实践的拓展研究》,项目代码:JYWB2012-009;黑龙江
省教育厅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指导《材料色彩在当代中国画创作中的应用与拓展研究》,项目编号:1252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