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人以鸦片、廉价的商品和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沦为帝国主义的原料市场与商品倾销地。
中国人民要求禁烟的强烈呼声在统治阵营中引起了反响。
其中,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者的坚强决心。
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寻求强国御侮之道,从而拉开了近代民主思想产生的序幕。
甲午战争前后,是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酝酿阶段。
魏源、洪仁玕等人纷纷向中国介绍英美的民主制度,开始考虑如何以民主制度代替专制制度的问题。
当西方人逐步走向民主、自由时,中国却一步一步沦为高度集权的专制制度,致使明末清初的知识分子们猛烈地抨击清朝的制度。
但他们并没有明确提出民主这一概念,并且部分知识分子是从总结明朝失败的原因、“反清复明”这一立场出发,抨击清代君主专制的。
应该说,他们的思想中包含了一些民主因素,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起了铺垫作用。
直到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民主思想才正式传入中国。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戊戌变法时期,是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阶段。
这一时期,中西政制的优劣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戊戌以前出现的种种学习西方民主制度的议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西方近代民主,民主理论的核心“主权在民”、“以法律限制权力”等等,对于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早期中国知识分子介绍的西方近代新思想,同当时西方传教士偶尔传译的民主理念也相去甚远。
要从强大的专制主义传统中走出来,中国人还需要经过进一步的学习和启蒙,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展民主、教育民众,推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走向成熟。
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了救亡图存的维新运动。
这一时期民主实践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理论的发展与成熟。
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将先前开设议院的议论作为政治口号正式提了出来,同时传播了天赋人权论、自由、平等、博爱等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维新派开设议院的要求,推动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戊戌变法是一场面对整个传统体制所提出的全面改革要求,是民主思潮高涨的产物。
其有关召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已突破了专制主义的传统,虽然流产,但是,它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第一次尝试。
历史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重,清政府在人们心中的价值全失,革命思潮随之高涨,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获得了较大发展,其主要标志就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提出。
最早提出这个方案的是孙中山,最早系统宣传这一方案的是邹容。
这个方案根本上否定了封建专制,明确规定革命胜利后国家的民主性质,确立了人民的主权地位以及各种具体的民主权利,还提出了通过国民革命来完成这一任务的具体方法。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启蒙运动,也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发展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以《新青年》为阵地,明确提出“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把斗争的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
新文化运动向前迈了一大步,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
礼,推动了中国的自然科学的发展。
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于是,在思想领域,社会主义民主开始取代资本主义民主成为人们的追求目标。
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曙光,他们逐步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广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了一个新时期,这一时期民主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