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客家文化的迁徙溯源
历史时期客家文化的迁徙溯源
11级历史4班 张越
110710106
目录
客家文化简介 客家历史 客家人形成的四个发展阶段 1、起源阶段 2、异变阶段 3、形成阶段 4、外迁阶段 客家人的包含系统及其人口分布 中外客家人的相互比较 客家文化主要体现(精神、围屋、民俗等)
一、客家文化简介
客家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 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 历史悠久,人数众多。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在长 期的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文 化,是中国南方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
二、客家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 ,辗转南迁,先后扩展到江西 、福建、广东、广西、四川、 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 个国家和地区。
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客家人的一部分,又 由闽赣分迁至粤东、粤北。这是第三次大迁徙。 在此期间,中原氏族流亡入汀者日众。汀州宁化石壁寨是 当时江西入闽和闽北南来的重要通道,成为中原人入闽的中 转站和客家许多姓氏先祖的居留地。就在此时,“散居于 汀州、邵武各属的客家人,再迁梅州”。 客家人从中原迁徙到中国南方,以及出海至南洋群岛乃至 世界各地,有一大部分都经过了汀州宁化石壁。
明末政治腐败,又值连年灾荒,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加 之文官贪敛,武官诛戳无辜,致使官逼民反,农民起义各 地蜂起。清军入关,进逼京师,旋又南下,史可法殉难, 南都失守,福王出降,腥风血雨,遍于国中。清兵入闽, 汀州、赣州大批民众仓皇逃难,分迁至粤中及滨海地区, 乃至川、桂、湘及台湾,且有一小部分迁至贵州南边及西 康之会理。此为客家人的第四次大迁徙。明末清初张献忠 农民起义失败后,四川一带遭兵火之灾,田园荒废,地广 人稀。康熙年间诏命农民迁往开辟垦殖,这是清代有名的 一次大迁移,所谓:“移湖广,填四川。”
唐朝二年,闽粤之间有少数 民族不满政府的压迫,聚众 反抗。朝廷命左郎将陈政为 岭南行政总管,统率大军入 闽镇守。唐咸通年间,驻军 因故反叛,以庞勋为首,率 军进攻中原,后黄巢起义, 十几年动乱,使得中国各地 人民分头迁徙。其后,黄巢 部下朱温弑唐昭宗,改国号 梁,开始了五代纷争的割据 局面。从东晋至五代,汉人 又由长江流域南迁,这是第 二次大迁徙。当时中原氏族 入汀者数以千计。
三、客家人形成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源阶段
岭南地区是客家人起源和形成的地 方,现在国内和国外各地的客家人 ,其祖辈都与岭南地区有着渊源关 系。
上古时代,岭 南地区就有人 类居住,但在 秦朝之前,与 黄河、长江流 域相比,岭南 地区的文明程 度属于相当落 后的蛮夷之地 ,秦始皇派兵 平定岭南之后 ,中原地区的 文化进入了岭 南地区,岭南 地区的文明才 得到了开发。
由此可见,秦朝之前不存在中原人向岭南移居的问题,只 有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融为一体,南 北交往大门正式打开,才使北方人有条件迁入岭南。“赵 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秦始皇平定、治理岭南时的将士 戌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是北方人向岭南移居的第一批 移民。这批人来到岭南之后不久,中原地区即发生了陈胜 、吴广的起义,当时的南海尉赵佗为防岭南地区出现动乱 ,拥兵关隘,封闭南北通道,建立南越国,自封南越王。 南越国存在近百年,来自中原地区的秦朝将士戌卒及官吏 和他们的家属只能滞留在岭南地区安居生息。到汉武帝时 ,南越国归并汉朝,这些人留下的子孙也不可能再回到北 方,名符其实地成为做客他乡之人。所以,秦朝是客家文 化和客家民系的起源时期,当时所留下的将士戌卒及官吏 和他们的家属,是岭南地区最早的客家人。
第二阶段————异变阶段
秦朝的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留居岭南,当时虽然客居他乡,但 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客家人。作为一个有一定人口规模,有独特文化特 征的独立民系的产生和形成,其必须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异化演变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既把一个地区的土著人同化过来,又不具移民的全部特 征。
秦、汉、唐三个朝代,是住在岭南地区的北方人向客家人异化演变的重 要阶段。 这种演变是以秦朝留在岭南的将士戌卒和他们的家属为主体的 ,他们以军营为生活圈,有继续保持北方人的语音和生活习俗的群体条 件,但他们因长期生活在岭南,不可能不受当地土著人的语音和生活习 俗影响,尤其是以后随着一些土著人被充实到军队,军队已不再是由纯 粹的北方人所组成,当地土著人的语音和生活习俗也就更多地渗透到军 营中,久而久之,这种以北方人为主体的军营生活群体,语音和生活习 惯也就有所变化,成为一支既有北方人语音和生活特征,又有所退化异 变,不完全与北方人语音和生活习俗相同的独特群体。这种群体的形成 ,为今后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清同治年间,受广东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部 分客家人分迁于广东南路、与海南岛、台湾、香港、澳门 、南洋群岛,甚而远至欧、美各洲。这是第五次大迁徙, 是太平军失败以后的属于世界范围的迁移。 客家先民东晋以前的居地,北起并州上党,西届司州弘农 ,东达扬州淮南,中至豫州新蔡、安丰。上党在今山西长 治县境,弘农在今河南灵宝县南20公里境上,淮南在今安 徽寿县境内,新蔡即今河南新蔡县,安丰在今河南渭川固 始等县附近。
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亿以上的客 家人。 客家先民自中原迁居南方,总 计大迁移五次。
秦汉之间,赵佗自立为南越王。汉武帝发兵南下平定南越 ,然后在秦代南疆三郡的基础上设置了九郡,其中就有闽 中郡。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群雄割据,战乱频繁,烽火连天。 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大批汉族民众,纷纷往南迁移,正所谓 “群雄争中土,黎庶走南疆”。 三国时,曹魏曾采用招致边民内迁的政策,延至西晋。建 武年间,晋元帝率臣民南渡,即“永嘉之乱,衣冠南渡” 。 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 移。
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 。 罗香林教授《客家源流考》称:“迄晋武帝统一中国,以 见及三国割据的由来,而尽罢州郡兵权,边州因而空虚。 会八王相继作乱,国力因而削弱,边区内徙的部族,便得 相继乘机而起,于中国内地的一部分,建立他们的割据政 权。晋代的中央政府,不得已也迁到建康,就是现在的南 京,内地的人民有迁移力量的,或有迁移的机会的,都相 率南迁,当时称为‘流人’。”当时,福建地处东南海滨 ,局面较为稳定,因此南迁的中原民众一批一批涌来,沿 武夷山南下或由赣南到汀州、宁化的石壁寨(现名石碧村 )一带,然后继续移迁汀州郡各属地;一部分则由赣北向 赣南散居各邑。入汀的中原民众与当地闽越族、畲族逐渐 融合,成为汀州早期客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