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世纪20年代中国三本_美学概论_的比较

20世纪20年代中国三本_美学概论_的比较

从对美学对象的界定上来看, 吕瀓的美学研究对象概 括起来就是“美”和“美的价值”; 范寿 康 规 定 的 研 究 对 象 换
吕本
陈本
范本
美 学 的学的知识精神的 学 科 定 学 价 值 的 学 [4] 美的学问 位 ( P209)
“研究关于人类理 想之一就是美的 理想方面的法则 之科学”[3(] P1)
134
第四点, 美的观照, 也即美的态度。这是区别于伦理的 态度。何为美的态度?“吾人于物象中发现生命之态度, 是 曰美的态度。”[1(] P8) 美的观照, 以美的价值为本体,“ 非 由 感情移入不克成立”。“是故美的态 度 为 纯 粹 观 照 之 态 度 , 又为纯粹感情移入之态度。所谓美的价值, 由此种态度而 后乃得体验者也。”[1(] P12) 只有用这种纯粹观照的态度, 将 感情移入美的对象中, 方才能体验到美的价值。
[1(] P1)
客 观 方 面 :“ 具 象“非功利的态度”
知的方面: 关照性、
“美的态
性与直接性”; “分离与孤立”
合律性、假象性
度 ”的 性
主 观 方 面 :“ 静 观“感情移入”
情意方面: 静观性、

性 与 愉 悦 性 ”[2]“ 艺 术 观 照 的 态
快感性、紧张性
( 18)
度”[3(] P12—21)

谐谑
滑稽
谐 谑 、滑 稽 等
审 美 与美感是生命最自 美源自人类的本 美的价值是赋予
生 命 的然又最流畅的展 性, 即“人底”心” 生命的一种活动
关联 开
收稿日期: 2007- 09- 24 作者简介: 田先方( 1982- ) , 女, 西南大学文学院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133
句 话 说 就 是 研 究 人 的 审 美 经 验 。因 此 吕 和 范 把 美 学 研 究 的 对 象 定 得 过 于 狭 窄 。而 陈 望 道 所 确 定 的 美 学 研 究 对 象 比 较 符 合 这 门 学 科 性 质 的 规 范 。因 此 直 至 今 日 对 同 类 的 问 题 仍 有影响。
第三点, 美的价值与生命有关。“ 美 为 物 象 之 价 值 , 乃 其物象为一种精神或生命之象征时始行成立。”[1(] P8) 美是 生 命 的 象 征 。在 这 里 又 牵 涉 了 美 与 善 的 关 系 。吕 认 为“ 一 切 人格的价值, 通常亦谓之曰善, 故美之内容常与善不相离。 凡物象之表白善者必为美。”[1(] P8) 但这里还存在一个会让 人误会的问题。说美的内容为善是对的, 但不等于说劝善 惩恶视为美, 劝善惩恶是一种道德上的功利的价值, 与美 的价值是不相等的。美的价值中虽有善, 但不去追求道德 的功利价值。
第 23 卷 第 8 期 2008 年 8 月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eshan Teachers College
Vol.23,No.8 Aug.2008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三本《美学概论》的比较
田先方
( 西南大学 文学院, 重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北碚 400715)
摘 要: 20 世纪 20 年代, 中国出现的首批美学原理中就有三本同名的《美学概论》。这几本概论就像三胞胎一样, 通过 对其外表即结构框架的比较, 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 而其内在的性格即美学本体论, 也有很大的相似性。它们具有开创性, 但也为后代美学教材的写作留下了漏洞去完善。
他们的共同点是, 尽管他们美学建构的基本取向是 “西化”的, 却都蕴含着本土化的意味。这表现在, 他们都通
过“移情”的中介, 试图将审美与生命 贯 通 起 来 。 吕 本 认 定 “情感发动的根柢”就在“生命”, 移情 也 就 是 生 命 的 扩 充 和
丰 富 ; 陈 本 将“ 移 感 ”关 乎 人 的 生 命 ; 范 本 则 将 美 的 态 度 归 根 于 感 情 移 入 , 认 为 移 情 实 质 即“ 以 赋 予 对 象 以 及 与 对 象 的 生 命 共 同 生 命 ”。
自 20 世 纪 20 年 代 起 , 在 立 普 斯“ 移 情 ”说 的 影 响 下 , 中 国 出 现 了 首 批 “ 美 学 原 理 ”。 包 括 吕 澂 的 《美 学 概 论》 ( 1923) , 陈 望 道 的《美 学 概 论》( 1926) , 范 寿 康 的《美 学 概 论》( 1927) , 吕澂的《美学浅说》( 1923) 。前三本《美学概论》 都在当时被作为美学教材, 在学校讲授, 本文即以这几本 概论为例, 对中国 20 世 纪 20 年 代 初 创 时 期 的 美 学 教 材 作 浅显的探讨。
“为美学之对象
“( 一) 美 ;( 二) 自“ 所 谓 美 的 对 象 乃
美 学 的 者 , 必 为 美 也 ”;
然、人体、艺术; 是由 感 觉 的 材 料
研 究 对“ 为 美 学 之 对 象
( 三) 美 感 、美 意 识 所 构 成 的 主 观 上

者, 美的价值也。”
等”[2(] P8)
的形象“[3(] P8)
吕澂说的第一点, 说明了美的形象性。美与善有区别, “如就抽象之行为或精神言, 但可谓之曰 善 而 已 ”, 然“ 美 的
价值仍属于物象”。可见美是具象的, 善是抽象的。 吕 认 为 物 象 的 价 值 有“ 固 有 价 值 ”及“ 效 用 价 值 ”的 区
别。美的价值属于固有价值, 与效用价值无关, 与物象的经 济价值及理论上的功利价值都无关。这第二点的阐释, 揭 示了美的价值所具有的超功利性。在这里, 吕还进一步提 出美与善的关系。他认为“美之内容固不能全离乎善, 但亦 视 其 自 体 中 表 现 若 何 之 善 而 定 其 价 值 。… … 吾 人 体 验 物 象 中所表之善时, 皆觉其能使自己人格更高深更丰富者乃为 愈美。”[1(] P6) 简言之, 作者认为美不能离开善, 当善体现一 种人格的高深时就成为美, 善作为美的成分之一, 融化在 美中。善之所以不等同于美, 是因为它的价值是功利的, 道 德的。
反复与齐一
“通相分化之原
“通相分化的原
美的形
对称与均衡
理 ”“ 君 主 制 的 从
理”
式原理
调和与对比
属 之 原 理 ”[1]
“君主从属的原理
比例[2(] P41—48)
( P12~P20)
“[3(] P27—37)
美 的 种 崇 高 、优 美 、悲 壮 、崇 高 、优 美 、悲 壮 、崇 高 、优 美 、悲 壮 、
1.吕 本《美 学 概 论》— — — 主 情 感 本 体 论 吕本谈美的本质, 他首先从“美的价值”入手。吕澂说: “物象之有价值者, 必多少与吾人以快感。美之所以为价 值, 亦不能离乎是。”[1(] P1) 这句话的意思是物象美不美, 以 能否引起人的快感为椐。快感又是什么? 吕澂接着又说: “欲明其本质果何若, 先当知快感云何。欲明快感, 则又当 知一般感情之意 义。”[1(] P1) 这样, 吕澂实际上把“感情 ”作 为美的本体, 事物美与否, 要看它能否激发人的某种感情。 “感情”是什么? 吕以“由对 象 引 起 之 精 神 活 动 为 感 情 之 根 据 ”[1(] P1) , 认 为“ 吾 人 因 精 神 活 动 而 后 就 对 象 有 感 情 可言。”[1(] P1) 就是说, 感情是一种精神活动, 它是由对象引 起的。关于人的“精神活动”, 吕澂进一步提出“人格”概念, 认为“人格的价值因一切价值之根本”。[1(] P4) 再进一步“欲 明人格的价值之意味, 先当知人格感情”。在吕澂看来,“人 格的价值之意义, 可得一言而释之曰, 是即内面态度为积 极 的 人 格 感 情 对 象 者 之 性 质 。此 内 面 态 度 之 性 质 以 与 人 格
感 情 移 入 是“ 纯 粹
对“移
感 情 移 入 是“ 投 入 感情移入是自我
的 同 情 ”[5]( P231)
情 ”的 理
感 情 于 对 象 中 ”[2]“ 生 命 的 移 入 ”[3]
“ 生 命 之 移 入 ”[1]

( P67)
( P50)
( P28)
“ 变 化 中 之 统 一 ”;
“多样的统一”
在美的种类的观点上, 在美的种类的观点上, 陈望道 对美的种类的分类法很繁杂。他从六个不同角度对美分 类, 企图揽括所有。第一是从人为和自然的区别上分为自 然美, 人为美, 人体美; 第二是从时空上分空间美, 时间美 及二者混合美; 第三是从动静上分动美, 静美及综合美; 第 四是从感觉上分视觉美, 听觉美等; 第五从形式和内容分 形式美和内容美; 第六从美的情趣才分出崇高, 优美, 悲壮 等。
吕在强调美属于固有价值, 不是效用价值时, 已走到 否定审美统觉、审美联想的程度。他举静夜闻笛的例子, 认 为“ 追 忆 也 、愉 悦 也 、怜 悯 也 , 如 皆 为 吾 人 精 神 中 之 一 种 活 动或吾人所感之一种状态, 则亦与上文所述之美行为美精 神相似, 谓之曰快或善则可。若曰美, 则必于一种艺术表现 出之而后得言……若由统觉对象别生活动, 其有价值亦在 效用也。”[1(] P7)
关键词: 20 世纪 20 年代;《美学概论》; 比较 中图分类号: G4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8666( 2008) 08- 0133- 05
从“ 美 学 在 中 国 ”到“ 中 国 的 美 学 ”经 历 了 一 个 西 学 东 渐 , 中 西 融 合 , 最 后 又 打 上 本 土 化 的“ 民 族 身 份 ”烙 印 的 过 程。回顾历史, 1921 年秋, 蔡元培第一次在北大开设了美学 课 , 并 准 备 编 写《美 学 通 论》作 为 教 材 , 但 终 因 事 物 繁 忙 未 能写成。之后上海及北京的某些美术院校也有开设美学 课, 这促使了我们中国人自己编写适合自己文化背景美学 教材的进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