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二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十二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十二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本章将涉及以下内容:个性的内涵;个性的基本特征;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学前儿童性格的发展;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学习者应重点掌握个性的内涵、个性的基本特征,了解学前儿童气质的类型,掌握幼儿期性格特征、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特点以及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第一节个性形成的开始一、个性的内涵(一)定义心理学所说的“个性”,又称“人格”。

其概念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个性”和“人格”的含义不同。

所谓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行为表现更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个性。

(二)个性的结构个性是由哪些心理成分构成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个性心理结构,包含下列5种成分:1.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表明人对周围环境的态度,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成分。

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这些特征最突出表现出人的心理的个别差异。

3.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是个性心理结构中的控制系统。

4.心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以及情感等。

这些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成分或基础成分,是人对现实发生反映和联系的基本形式。

5.心理状态包括注意、激情、心境等,是心理活动的背景,表明心理活动进行的时候所处的相对稳定的水平,起提高或降低个性积极性的作用。

狭义的个性包括以下两大方面内容:1.个性的调控系统个性的调控系统包含两方面,即个性的调节系统和个性的倾向性。

个性的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

个性的产生和发展与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也可以说,自我意识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

只有当孩子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儿童的个性才逐步发展起来。

自我意识是个性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制约着个性的发展。

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个性的发展水平。

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越高,个性也就越成熟和稳定。

可以说,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着儿童个性的成熟。

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它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动力。

对于幼儿来说,个性倾向性主要是需要、动机和兴趣。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

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对于幼儿来说,个性发展的主要内容就是个性特征开始形成。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人的行为中,并非所有的行为表现都是个性的表现。

要了解一个人的个性行为,就有必要了解作为个性的一些基本特征。

1.独特性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的个性千差万别。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人。

即使是躯体相连的兄弟、姐妹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另一方面,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除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

虽然每个人的个性是不同于他人的,但对于同一个民族、同一性别、同一年龄的人来说,个性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共性。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心理都有一些比较普遍的特点,如中国人的性格都或多或少地打有儒家思想的烙印。

而同一年龄的人身上更是存在一些典型特点,如幼儿期的儿童有一些明显的共同特征:好动、好奇心强等。

从这个意义上说,个性是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统一。

2.个性的整体性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由各个密切联系的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体。

在这个整体中各个成分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使每个人的行为的各方面都体现出统一的特征。

这就是个性的整体性含义。

因此,从一个人行为的一个方面往往可以看到他的个性,这就是个性整体性的具体表现。

3.个性的稳定性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个人的偶然的行为不能代表他真正的个性,只有比较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

个性是相对稳定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现实生活是非常复杂的,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带来了个性的可变性。

对于一个处于成长发育期的孩子来说,即使是已经形成了的一些比较稳定的个性特点,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作用下,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

所以说,个性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4.个性的社会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人的个性形成、发展中,人的个性的本质方面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如个性中的最高层次人生观、价值观。

这些个性特征的形成,是和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及其所受的教育密切联系的。

社会因素对个性的影响还表现在,即使一些比较基本的个性特征的形成,也与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的个性有比较明显的特点。

因此说,个性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是社会生活的产物。

影响个性形成的社会因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宏观环境主要指一个人的民族、国家、所处的时代及其社会生活条件和社会风气。

微观环境主要是指家庭、学校及生活、工作环境。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影响其个性发展的主要是家庭和幼儿园。

个性具有社会性,但个性的形成也离不开生物因素。

现代心理学已经证明,生物因素给个性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因素使这一可能变成现实。

而影响个性的生物因素主要是一个人的神经系统的特点。

因此,我们说个性是社会性和生物性的统一。

三、个性的开始形成2岁前,儿童各心理成分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还没有很好掌握语言,思维没有形成等),在这一阶段里,其心理活动是零碎的、片段的,还没有形成系统,因此个性不可能发生。

2岁左右,个性逐步萌芽,3~6岁儿童的个性开始形成。

所谓个性开始萌芽,是指心理结构的各成分开始组织起来,并有了某种倾向性的表现,但是还没有形成稳定倾向性的个性系统。

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是因为这时期个性的各种心理结构成分开始发展,特别是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已经初步发展起来,同时,各种心理活动不仅已经结合成为整体,而且表现出明显的、稳定的倾向性,形成个人的独特性。

每个儿童在各个不同场合、情境,对不同的事件,都倾向于以一种自身独有的方式去反应,表现出自己所特有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在幼儿期,儿童个性只能是形成的开始,或是个性初具雏形。

直到成熟年龄(大约18岁左右),个性才基本定型,而且在个性定型以后,还可能发生变化。

第二节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气质是人的三大个性心理特征之一。

它是指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物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气质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带上个人独特的色彩,制约着心理活动进行的特点。

与其他个性心理特征相比,气质和人的解剖生理特点具有最直接的联系,具有较突出的生物性。

儿童生来就具有个人最初的气质特点,同时,气质与其他个性特征相比,具有更大的稳定性。

一、气质的类型(一)传统的气质类型传统上根据神经类型活动的强度、平衡性及灵活性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及抑郁质。

具体见下表。

表12-2-1 传统气质类型的划分这四种类型的人都有其各自的典型特征。

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粘液质:稳重有余而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抑郁质:敏锐,稳重,多愁善感,怯懦,孤独,行动缓慢。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只有非常少数的人具有单一的、典型的气质类型,大多数人都是混和型的,只是某一种类型的表现更突出一些。

(二)托马斯、切斯的气质类型传统的四种气质类型的划分对学前儿童同样可以使用。

由于其外部表现典型,容易区分,因此,从教育角度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同时近年来,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托马斯、切斯的气质类型的划分,也被广泛运用。

托马斯、切斯根据9个维度对从出生到3岁前儿童的气质类型进行划分,划分为三种类型,具体见表12-2-2。

表12-2-2 托马斯、切斯婴儿气质类型一览表1.容易型许多婴儿属于这一类,约占托马斯、切斯全体研究对象的40%。

这类婴儿吃、喝、睡、大小便等生理机能活动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也容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

他们情绪一般积极、愉快,对成人的交流行为反应适度。

由于他们生活规律、情绪愉快,且对成人的抚养活动提供大量的积极反馈(强化),因而容易受到成人最大的关怀和喜爱。

2.困难型这一类婴儿的人数较少,约占托马斯、切斯全体研究被试的10%。

他们时常大声哭闹、烦躁易怒、爱发脾气、不易安抚。

在饮食、睡眠等生理机能活动方面缺乏规律性,对新食物、新事物、新环境接受很慢,需要很长的时间去适应新的安排和活动,对环境的改变难以适应。

他们情绪总是不好,在游戏中也不愉快。

成人需要费很大力气才能使他们接受抚爱,很难得到他们的正面反馈。

由于这种孩子对父母来说是一个较大的麻烦,因而在哺育过程中需要成人极大的耐心和宽容。

否则易使亲子关系疏化,孩子缺乏抚爱、教养。

3.迟缓型约有15%的被试属于这一类型。

他们的活动水平很低,行为反应强度很弱,情绪总是消极而不甚愉快,但也不像困难型婴儿那样总是大声哭闹,而是常常安静地退缩、畏缩、情绪低落,逃避新刺激、新事物,对外界环境、新事物、生活变化适应缓慢。

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他们会对新刺激缓慢地发生兴趣,在新情境中能逐渐活跃起来。

这一类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随成人抚爱和教育情况不同而发生分化。

托马斯、切斯认为,以上三种类型只涵盖了65%的研究被试,另有35%的婴儿不能简单地划归到上述任何一种气质类型中去。

他们往往具有上述两种或三种气质类型混和的特点,情绪、行为倾向性和个人特点不明显,属于上述类型中的中间型或过渡型。

二、学前儿童气质的稳定性与变化在人的各种个性心理特征中,气质是最早出现的,也是变化最缓慢的。

因为气质和儿童的生理特点关系最直接。

儿童出生时就已经具备一定的气质特点,在整个儿童期内常会保持相对稳定。

儿童的气质类型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后天的生活环境与教育可以改变原来的气质类型。

有时,儿童的气质类型并没有发生变化,但因受环境、教育的影响而没有充分地表露,或改变了其表现形式,这在心理学上称为气质的掩蔽。

气质的“掩蔽现象”也就是指一个人气质类型没有改变,但是形成了一种新的行为模式,表现出一种不同于原来类型的气质外貌。

气质无所谓好坏,但由于它影响到儿童的全部心理活动和行为,影响父母等对儿童的对待,如果不加以重视,将会成为形成不良个性的因素。

第三节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一、性格的概念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一)性格的特点1.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待周围的人与事的态度是各式各样的。

如有的人待人热情,善于关心别人;有的人冷漠;有的人私心很重,只顾自己;有的人勤劳;有的人懒惰等等,这种一个人经常表现的、对人、对己及对事的态度方面的差异是人的性格的一个主要方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