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幸福感和职业幸福感研究探析

幸福感和职业幸福感研究探析

幸福感和职业幸福感研究探析摘要:幸福一直是被人文学者关注的问题,本文论述了幸福感理论和职业幸福感理论等。

幸福感理论包括幸福感影响因素和幸福感模型及测量研究,职业幸福感是幸福感在职业领域的延伸,与幸福感相似,包括职业幸福感影响因素和测量研究等。

现代幸福感和职业幸福感理论研究将幸福的本质清晰出来,为测量和提升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幸福感提供了指导。

关键词:幸福哲学幸福感职业幸福感幸福是伴随人类历史发展以来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它直接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幸福不仅关系到家庭和睦和工作满意,也关系到组织团结和社会稳定等方方面面。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下,幸福作为和谐社会的基础成为当下关注的热点。

一、中西方传统幸福哲学幸福是人们对自我人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那么怎么样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中西方哲学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思想。

中国古代传统幸福哲学主要以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等为代表。

儒家主义者主张以德为福,道德的就是幸福的,他们倡导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认为一个人向内修身养性,养成仁义礼智的良好品德,向外齐家治国平天下,处理好人际关系才是幸福的人生。

道家主义者主张安命顺天的幸福观,在他们看来,万物的本然状态是最好的状态,过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生活就是一种幸福。

而佛家认为人生只有摒除贪求的欲望,修行念佛,才能摆脱痛苦,获得快乐幸福。

尽管三种哲学观指出的获得幸福人生的具体路径有所不同,然而,在以自身修身养性来获得幸福人生的大方向上具有内在一致性。

西方传统幸福哲学主要以感性主义幸福观、理性主义幸福观和基督教神学幸福观为代表。

感性主义幸福观强调幸福是感性欲望的满足与快乐,代表人物是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等。

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生的意义以快乐为主,快乐和不适是做事的标准。

伊壁鸠鲁也推崇一切取舍从快乐出发,而通过审慎、道德和实践可以实现快乐。

理性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在于按理性行事,感官的享受只会荒废人生,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柏拉图等。

苏格拉底指出善就是知,知就是德,德就是福,人们运用理性求知、修德与行善,才能成为一个幸福之人。

基督教神学幸福观认为幸福来自上帝,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等。

奥古斯丁认为人都有原罪,只有按上帝的真理和律法而行,才能形成完善的品格,获得完全的幸福。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天堂的幸福才是人生的最终目的,尘世生活不是人生的终极目的。

从上可知,西方哲学对幸福的本质理解存在着争论,感性幸福观注重感性的快乐,理性幸福观强调道德与至善,而基督教神学幸福观重视上帝的救赎和恩典。

另外,在实现幸福的途径上也存在不同的观点,感性幸福观与理性幸福观都注重运用理性来达成,而基督教神学幸福观认为理性也是罪性的,只有通过上帝才可以达到。

中西方哲学对幸福的理解和关于获得幸福的路径的观点,为现代幸福感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基于幸福哲学的幸福感理论研究幸福感是人们对自我人生的主观评价和感受。

自1967年wanner wilson撰写《自称幸福感的相关因素》以来,幸福感的研究已走过40多年的发展历程,并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理论成果。

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块内容: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幸福感理论模型及测量的研究和幸福感理论在应用层面上的拓展研究等。

(一)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包括客观影响因素研究和主观心理与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等两方面,早期研究重在证明客观影响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而随着研究深入,人们转向关注主观心理和行为如何影响幸福体验的研究。

1.幸福感客观影响因素初期对客观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沿着人口统计学项目维度进行,wilson在其《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中指出,幸福的人是年轻、健康、受过良好教育、收入丰厚、信教、已婚、智能的等,这些项目被认为是影响幸福感的决定因素。

随着研究的深入,不少研究指出客观因素对幸福感影响的解释力相当小,人口统计项目(如性别、收入、智力水平等)只能解释幸福感不足20%的变化,外在环境只能解释幸福感15%的变化。

而wilson的一些结论甚至被最近的研究推翻,例如年轻和教育不再被认为幸福感的前提条件,不同年龄的成年群体幸福感水平也没显著差异。

当然由于客观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有限,因此,研究者们开始转向内在机制的研究来试图解释幸福感。

2.幸福感主观心理与行为影响因素幸福感主观心理与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包括气质与人格理论、认知模式理论、目标理论以及适应与应对理论,它们从不同角度解释了不同个体幸福感差异的原因。

气质与人格理论认为不同气质和人格的人具有不同的快乐素质及快乐体验。

tellegen等人(1988)双生子的研究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他们研究了不同家庭环境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差异和同一家庭长大的异卵双生子的幸福感差异,结果发现不同家庭长大的同卵双生子幸福感水平的接近程度比同一个家庭抚养长大的异卵双生子要高得多。

[3]一般地,具有快乐素质的人会以积极的方式看待和处理他们的环境,拥有更乐观的期望和更努力的行为,最终影响结果的达成和幸福的体验。

认知模式理论认为人不是被动的体验事件和环境,人对事件和环境有认知过程,即分析和建构、预期与回忆、评价与解释的过程。

每个人都生活在独立的认知世界中,多样化的认知与判断过程形成不同的幸福感体验,例如自我的认知、需要满足的评价及社会比较等过程都会影响幸福感。

因而,个体的认知模式是影响幸福感体验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标理论强调目标建立与行动对幸福感的影响,它认为幸福感与目标设立达成及需要满足有关。

目标设立、种类、向目标接近和目标达成都会影响个人情感和生活满意度。

其中正性情感与目标设立、维持和实现有关;而负性情感与目标缺少、目标间矛盾和目标活动受影响有关。

特别地,目标必须与人的内在动机或需要相适宜,才能提高幸福感。

适应与应对理论强调个体行为对幸福感的影响。

helson最初认为适应是对重复出现的刺激反应性降低。

后来人们对适应是情绪反应的降低,还是个人生活策略的调整提出疑问。

一般地,适应是消极被动的适应环境,应对是积极主动的应对环境和处理事件。

积极的信仰、理性的行为、关注问题以及寻求社会帮助等应对行为会提高个体的幸福感。

幸福感研究重视人们对幸福的体验的研究,其影响因素研究得出客观影响因素和主观心理与行为因素等两方面都会影响人们的幸福感,使不同的人对幸福的体验不同,为幸福感测量模型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幸福感理论模型及测量中西方哲学探讨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现代科学研究人们对幸福的体验与感受。

基于不同的中西方哲学的幸福观,现代心理学形成了不同的幸福感模型和测量研究,分别是以快乐哲学为基础的主观幸福感模型和测量研究和以实现哲学为基础的心理幸福感模型和测量研究。

1.基于感性主义哲学的主观幸福感模型及测量主观幸福感以西方感性主义幸福观为哲学基础,从体验快乐的角度来测量人们的幸福感。

andrews和withey(1976)研究发现,在实际生活中,99%以上的人对生活的评价都是主观评价。

diener (1984)在总结前人的研究后,把幸福定义为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主观评价。

美国教授bradburn于1969年首先提出幸福感测量的情感平衡模型,认为幸福感是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之间两种独立情感之间的平衡,正性情感增加一个人的幸福感,负性情感降低一个人的幸福感,并编制了《情感平衡量表》。

它包括10个项目,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项目各5个,两者得分相减即为结果,要提高幸福感,既要增加正性情感,又要减少负性情感。

[6]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心理学教授diener于1984年从情感和认知角度提出主观幸福感由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感这三个要素构成,其中积极情感包括欢喜、振奋和满意等情绪体验,消极情感包括悲伤、焦虑和气愤等情绪体验,生活满意感则是个体对生活幸福程度的认知和判断,并编制了包含三个要素的《总体满意度量表》。

[7]从中可知,主观幸福感量表是重视从个人主观认知和情感体验角度对幸福感进行测量。

2.基于理性主义哲学心理幸福感模型及测量心理幸福感以西方理性主义幸福观为哲学基础,从人们的至善或自我实现角度来测量幸福感水平。

美国教授ryff认为快乐不等于幸福,于1998年提出心理幸福感概念。

ryff在总结以往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6维度测量模型,每一维度都是个体实现自我过程中所需采取的行动,以帮助个体实现自己的潜能,体验到幸福感。

这些维度包括(1)自我接受:对自我和过去的积极评价;(2)个人成长:有持续成长和发展的意识,喜欢尝试新事物,获取新经验;(3)生活目的:认为生活有目标,有意义,并为之计划和努力;(4)积极的人际关系:有真诚、信任的人际关系,能互相倾听与体谅;(5)环境把握:把握个人生活和驾驭环境的能力;(6)独立自主:有自我决定意识,能克服社会压力去思考和行动,并进行自我调整。

根据上述维度,ryff编制了《心理幸福感》测量量表,共包括84个项目,该量表的信度系数达0.928。

这是一种重视认知和理性行为对幸福感影响的测量模型,目前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应用。

从上可知,幸福感理论研究从幸福本质的理解出发,形成了主观幸福感模型和心理幸福感模型,而幸福感测量工具是从幸福感模型出发,发展出了相应的测量工具,是对人们在追求幸福过程中对实际幸福感水平的测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幸福感理论的在应用层面的拓展随着幸福感理论的成熟,研究者开始将幸福感研究拓展和应用到具体领域中,其中,职业幸福感的研究是最具现实意义的应用性研究。

现代生活中,工作占据了人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组织已成为人们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场所,员工通过工作认识自我,展现自身能力,体现价值,并积累经验不断成长,工作不仅使人们获取赖以生存的物质需要,也培养人们的优秀品质、实现自身价值及实现幸福。

所以,职业幸福是人们生活幸福的重要部分。

职业幸福感研究为测量、描述及提升人们工作中的幸福感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从幸福感的研究到职业幸福感的研究职业幸福感是指人们在工作中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长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是工作领域中的幸福感。

职业幸福感体验受诸多因素影响,包括工作相关的因素、个体认知与行为因素等。

与工作相关的因素包括工作条件、工作时间、工作内容、人际关系-工作团队、人际关系-上司、经济方面、组织方面、工作变动方面等。

[9]另外,根据幸福感相关理论可知,职业幸福感除了受客观因素影响之外,也受个体对工作的主观认知和行为因素影响,相同的工作客观条件下,不同的个体认知会形成不同的幸福感体验,并且不同的应对行为也会对当前和未来的幸福感产生影响。

职业幸福感测量是对人们工作中的幸福感进行测量,是诊断人们工作中幸福感程度和提升工作幸福感的第一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