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索沃战争的特点和启示

科索沃战争的特点和启示

科索沃战争的特点和启示北约对南联盟实施79天的“联盟力量”行动虽然已经结束,但媒体的炒作、国人的关注,似乎远没有结束。

特别是“5、8”事件中国使馆被炸和近期台海对侍的紧张局势,一下子拉近了中国人与战争的距离。

人们在思索:世纪之交,经历了太多战争的本世纪本该以和平拥抱下个世纪,然尔战事却不期而遇。

据记载,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1964年的4264年间,地球上共发生大大小小战争和军事冲突14513次,和平期只有329年。

如果我们把四千多年当作24个小时来计,则一天23个小时都在打仗。

二战以来共引发了近180场局部战争,1000万人死于战火,把近百个国家卷进了战争的旋涡。

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平均每年就发生9场局部战争和冲突,遗憾的是这些血淋淋的数字无法阻止战争疯子们一次又一次刮起的战争风暴。

科索沃战争被称为世纪末之战,其牵动面之广、世人之关注、战事发展之难测,都超过了冷战结束后的历次军事冲突。

战事的进程和结局,更让人留下诸多的遐想和思索,剖析这场战争也许会对我们增强全民的国防意识,加强人防建设有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一、“五维”战争,“五线”攻击如果说20世纪上叶的二次世界大战,使战争完成了由陆海联接的平面模式向陆海空三维立体模式转变的话,那么海湾战争尤其是科索沃战争则是一种“陆海空天电”五维一体的多维作战新模式,它使传统的三维战场空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主要表现是:作战空间既急剧扩大,又高度浓缩;战场平面维可以遍及地球任何一个角落,战场高度维已突破低层空间继尔向外层空间延伸;多种打击力、作战手段、作战形式、毁灭方式,几乎可以同时作用和强加在一个较小的作战空间甚至一点上。

这样,分布在广阔空间的多种类型的武器装备,可在特定空间内,形成瞬时巨大毁灭性的打击力。

同时,全新空间又引入了高科技对抗,例如:计算机对抗在“网络空间”中展开、电子战在“电磁空间”里角逐、新概念武器(隐形、生物兵器,集束、贫铀、石墨炸弹)在无形空间中逞威等等。

纵观这场战争的全过程,全维战贯穿始终,其基本程式是:空中侦察开场,50颗卫星为其服务;电子干扰介入,南联盟信息遮蔽,无法有效组织指挥;接着巡航制导、远程打击、战机凌空、轮翻轰炸。

科索沃空袭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看似狂轰滥炸,实为密谋精炸,是在“五环目标理论”的指导下展开的。

所谓“五环论”即是把空袭目标分为“五条线”:神经线、生命线、交通线、心理线和作战线。

第一线,摧毁神经线。

国家指挥中心,包括国家政治领导中心、军事指挥中心、C 3I系统和防空预警系统,这是一个国家的核心。

这次空袭,北约为削弱南领导层的政治能力,先后对南总统府、国防部和内务部大楼包括C3I系统,多次实施高强度打击,使得南C 3I系统和防空设施趋势瘫痪,丧失反击能力。

第二线,扼杀生命线。

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国家政权离开了经济的支持,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空袭中、南的电力、化工、炼油、供水、军工成了轰炸的重要目标。

南全国1050万人口中至少有一半人受断水断电的直接影响,从而加剧南的困难和矛盾。

第三线,切断交通线。

打击交通基础设施,切断连接作战部队和战争补给的纽带。

空袭中,南共有包括12条铁路线、50座桥梁、5条公路、8个民用机场及20家医院被毁,基本上造成了大部交通干线中断。

第四线,打击心理线。

瓦解国民精神作为新的打击要素列入了北约的打击目标群。

北约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对南国民实施心理战术,企图瓦解民心,迫使南政府屈服。

战争一开始就展开了大规模的宣传战,向战区派出“飞行广播电台”(E C-13 0飞机),在一万米以上高空,用南国家电台和电视台频率频道,用塞语播放心战信息,并向南领土上空投下数百万张传单,造谣惑众,制造恐怖,扰乱民心,减杀斗志,企图达到不战自降目的。

第五线,消灭作战线。

科战中,虽然南军队有生力量伤亡并不大,但其作战指数较高的作战单元受到了重创,其后果直接影响到南军队的战斗力,使得南武装只有招架之招而无攻击之力。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北约的“五线”攻击目标,的确在南空袭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肯定的说:现在乃至今后的高技术战争将面临在外层空间卫星监控技术引导下,以争夺低层空间和浅层海域,继而向外层空间和深层海域为主要内容的军事革命,“五维”战争和“五线”攻击,是这场革命的主导。

二、高技术战争,无“网”不胜科战是继海湾战争后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信息化程度最高的一场局部战争。

战争的特点是战场的网络化,作战的核心是争夺制信息权。

如果说机械化战争是打钢铁,信息化战争则是打网络。

谁控制网络,谁掌握信息,谁就拥有战场的主导权。

通过网络,作战信息将实现获取、传输和处理一体化,作战空间将实现多维一体化,作战力量将实现合成一体化,作战行动将实现协调一体化。

从空袭中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战是以信息渗透的方式决定火力和机动力的分配、引导、协调和控制,使信息化的武器有了人的一些思维功能,从而造成战斗力的巨增,极大地增加了作战效能,并使战争出现了许多新特点。

一是战场透视透明化。

北约动用了50多颗空间卫星,其中有美国2颗“长曲棍球”雷达成像侦察卫星,3颗KH-11型图像和传输卫星,3颗能确保得到清晰图像的轻型卫星。

基本上实现了对南昼夜24小时的全时空监控,扫除传统战场上的“迷雾”,减少了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二是作战力量节约化。

由于战场透明,作战目标清晰,作战力量的使用可以精确化,最大限度减少力量浪费。

据统计越战中轰炸摧毁一个典型目标,要投弹176枚,而科空袭摧毁一个典型目标,平均只要投下一枚炸弹。

就空袭效果而言,一架F-117隐形飞机出动一次,相当于二战中B-17轰炸机出动4500架次、投弹9000枚。

这次攻击南诺维萨德大桥只用了一枚巡弹,而攻击中国使馆的5枚导弹全都命中。

三是指挥通信实时化。

北约利用其高效灵敏的网络指挥机构,对参战的多国部队实施统一指挥与协调,北约的各级司令部也实时对南情报指挥通信和抗干扰能力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向联合司令部指挥提出策略,保证了整体指挥准确高效迅速一致。

四是协同作战一体化。

这次空袭北约首次使用了“初期联合空战中心能力系统”、“北约综合数据传输系统”和“海上指挥控制系统”,使陆基、舰载和机载指挥控制系统、通信系统互相配合,将战场指挥、控制、通信、情报以及攻击和评估连成一个整体,从而对作战的空间、时间、进程进行有效控制。

两个月来,北约共出动飞机约32000架次,投弹13000吨,共有30多种机种参加战斗,基本上没有出现偏差。

由于对南实施的是一场“全维信息战”,导致南大多预警雷达“致盲”、通信设备“致聋”,整个战势出现一边倒的局面,使得北约在整个“联盟力量”行动中一直占据主动权。

透视这场战争得到一点启发:今天战场的优势已不在是看谁火力强,而是看谁先发现对方,谁比谁反映快和谁比对方打得准。

作战成败不在仅仅取决于钢铁的数量、弹药的当量等物能对比,而是首先取决于谁以较为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手段,最多最快最准的去获取和利用战场信息,有效的控制和释放战场物能。

信息已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第一要素,制信息权是高技术战场的第一制高点,智能代替体能、网络代替阵地将是现在乃至今后战争的主导,战争无“网”而不胜。

三、变革防空观,树立大人防意识有矛必有盾,科战中始终处于劣势的南军,由于凭借了良好的素质、防空设施和复杂的地形,较成功的保存了相当实力。

据空袭后核查,南联盟的实际损失与北约公布的数字相差甚大,北约不得不承认,79天的狂轰滥炸,在科境内,仅使南军的300辆坦克只损失了13辆,南军从科撤离时,第三集团军部队军容严整,机械化装备基本齐全,47000人的正规军有条不紊的后撤。

南联盟的军民有效地保存了自己的实力,在高强空袭面前较好的处理了目标安全、歼灭来敌和保存防空实力的三者关系,这对于我们今后加强人民防空建设、保证战争潜力有着深刻的启迪。

首先,要树立大人防意识,不仅要防空还要防天。

所谓防天,就是既要防中、低空袭击又要防中、高空监视。

过去人民防空主要针对“核生化”这一类的武器,所采取的对策是“走藏消”,而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不仅日新月异地改变着整个世界,而且极其深刻地推动着军事领域的变革。

由于“陆海空天电”一体化战场的高技术化,使现代战争出现了许多新特点:比如战争的非对称性和非接触性、作战空间的多维化和网络化以及各种电子技术和红外、激光、光电、声电技术装备的大量使用,改变了战争的格局。

现代战争将首先以电子战拉开序幕,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人防安全和全维防护。

现代战争的人防安全不仅是城市安全的基础,更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人防安全做得好搞得早,不仅在战前是对敌起到了震慑作用,更是在战争中提供有效的恢复和补充,使防空力量能迅速再生和持久作战。

全维防护,也决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事防护化学救援,而是包括:平面和立体隐身、隐蔽和伪装结合、流开和战损恢复以及数(数据及信息防护)、理(物理防御)、化(化救)防御结合的综合性防护。

当然,军事防空和民事(人民)防空有着质的区别,一个以“战”为主,一个以“防”为主,但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透视科战,现代战争几乎只有一种对抗模式-----空袭与反空袭。

所以要制空制天,必须防空防天,这方面还有许多间题等待我们去研究去探索,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这就是要在全社会强化人防观念,普及人防知识,增强人民群众的居安思危意识,形成一个整体的大人防合力。

其次,要加快人防指挥通信自动化建设的步伐。

过去往往只强调人防工程“平方面积”的多少,而忽略了人防指挥“网络优化”得如何,因而人防指挥通信严重滞后,指挥构不成体系、通信连不成网络,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在通信环节上形成了瓶颈,影响了指挥的时效质量乃至整个人防的建设。

现代战争有一个显著特点:空间急剧贬值而时间不断升值,发现就意味着被摧毁,网络的互联,天涯已成咫尺,对垒双方所拥有的时间资源都极为有限,如果不能有效地利用时间资源,注定要被动挨打。

在这种情况下,人防的防空报知系统、指挥通信系统,不能作出实时快捷的反应,那么再好的防空预案、再多的人防工事都是无济于事的。

再有,人防指挥通信自动化建设搞好了,还可以把我们平时的谋略思维、应急措施、预案保障与系统设计结合起来,使谋略的触角伸进系统的软件编程和网络构建中去,人防的实力就会如虎添翼,不仅能适应于战时,也会适用于平时,为应付平时各种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处理服务,走出一条平战结合战训一体的新路子来。

再次,适应高技术发展,组建新型人防专业队伍。

传统意义上的防化、抢险(修)、消防、运输、通信、救护、治安等七个人防专业队,是人民防空力量的主力军,它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现代战争毕竟是网络化战争,网络能够提供瞬时的战场信息,一但发现需要摧毁的重要目标,数十秒至数分钟之内就可把高精度、高杀伤力的弹头准确地射向指定位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