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应急预案
(一)、避灾基本原则
1、积极抢救
灾害事故发生后,处于灾害区域内的人员应沉着冷静,根据实际情况和现有条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投入现场抢险,将事故消灭在初级阶段或控制在最小范围,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
2、安全撤离
当现场不具备事故抢救条件或危及人员安全时,应想方设法迅速将人员撤离灾区到安全地点。
并迅速通知可能被破击区域的人员撤离。
3、妥善避难
努力维持和改善自身生存条件,在保证人身安全的条件下想尽一切办法脱险,实在不能脱离灾区,应尽量延续生命时间,等待救援。
(二)、避灾行动总则
1、发生灾害事故后,事故地点及附近的人员应做好以下工作:
①、认真准确的判断灾情;
②、积极安全的消灭或控制事故发展;
③、及时向地面值班室汇报,迅速向可能受事故破击区域的人员发出警报通知。
2、正确的分析和判断灾情
①、处于事故地点及附近人员,应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通过自身的直观感觉和可能利用的手段,仔细观察事故造成的各种异常
变化和现象,分析判断事故的性质和原因。
②、根据事故性质判断有误诱发和伴生其它灾害的可能性。
③、了解和掌握自己所在地点的综合情况,判断现场有无采取的抢救手段和必要的条件。
④、分析判断所在地点的安全条件,为采取抢险救灾或安全撤离避灾提供依据,做好准备。
3、正确的进行事故抢救
①、查明灾情后,根据现场指挥人员及相关领导的指示,积极地投入灾害抢险工作,严禁盲目蛮干和惊慌失措等不良做法。
②、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全力以赴进行抢险工作,行动中必须保持统一的指挥和严密的组织,严禁各行其是和单独行为。
③、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力求将灾害彻底扑灭,如灾情严重和抢救条件不足时,应尽最大力量将灾情控制在最小程度,阻止灾情扩大。
④、救灾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自身的安全防护。
4、事故灾情报告
①、灾害事故发生后,事故地点及附近人员应利用就近电话或排除人员等方法,尽快将事故性质、发生地点、原因和危害程度向地面值班室或调度室汇报。
②、根据事故的性质和蔓延趋势,以迅速有效的方式,向可能受威胁的区域人员发出警报通知。
③、抢救事故期间,应随时向地面值班室或调度室汇报救灾情况,
也可对下一步抢救工作的展开提出意见和建议,请求上级领导的指示和支持。
5、撤离
当事故发展迅速,无法进行现场勘察或灾害事故急剧恶化,可能危及人身安全,以及接到上级领导指示撤退命令时,应立即有组织地撤离灾区,并且遵守以下行动总则:
①、沉着冷静:撤离时,必须保证清醒的头脑和镇定的情绪,做到临危不乱,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上,做好充分准备,谨慎稳妥地行动。
②、认真组织:在场的领导和有经验丰富的老工人,充分发挥核心和骨干作用进行组织。
所有遇险人员必须服从领导、听从指挥,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各行其是。
③、加强安全防护:撤离前必须使用必备的防护用品和器具,在径途中不可惊慌奔跑。
与有水害、冒落等危险地段时,应探明情况,谨慎通过。
④、避灾路线:撤离前根据上级指示或相关措施、规程的撤离路线。
如不能按预定的路线撤离时,应计量选择安全条件最好、距离最短的行动路线撤离,在选撤离路线时,既不可省事受侥幸心理支配冒险行动,也不能犹豫不决而贻误时机。
(三)、避灾路线预案
如因通道堵塞,有毒有害气体含量高,能见度低等原因,无法安全撤离时,应镇定妥善的避灾。
①、选择较为安全、适宜的避难地段,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②、加强安全防护,改善避难地点的生存条件,积极同外界取得联系。
③、积极配合救护人员的抢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