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浙师大学科英语经验贴(初试➕复试)八千字吐血奉献!前言大道至简,知易行难。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眼前是一片云雾缭绕的广袤仙境,目力所及不足五米。
云雾之内钟吕之声回响。
雾气绵软的氤氲在四周,随着呼吸循环往复。
每走一步,湿气便加重几分,一如越走越重的压力。
茫茫天地之间,惟一人独立,似在参悟大道,此人即吾,也将汝。
一、考研原因好了,Zhuangbility ends.步入正题,讲讲考研的事情吧。
原因有三。
首先,我是往届生考研,大三下半学期的时候面临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找工作or考研。
最后选择了找工作。
本科是师范,于是去各种应聘,然而都没得结果,最后去了培训班。
工作了五个月,感受了社会的无情,体会了管理体制的不足,萌生了考研的想法。
再者,当回去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身边的小伙伴都得到了录取的喜讯,进一步刺激了考研的决心。
最后,察觉到自己的学习能力在下降,而自己不愿就此停滞,毅然决然的坚定了考研的信心。
二、考研支出辞职之后工资盈余一万,算是节省了家里的开支。
我是在本科学校附近租的房子,因为我觉得在家复习太过安逸,诱惑和杂事很多,并且在家一个人太孤单,没有学习氛围,难以坚持下去,尤其到后期,所以决定到本科学校去备考。
在学校附近租了个单人间,6个月一共花费5200。
吃饭啥的一般在学校食堂,比较便宜,生活费6个月5400左右。
期间买资料啥的零零总总约有三四百。
由于过的是苦行僧的生活,娱乐活动基本为零,所以花费较少,最多不超过100块。
所以考研总共花费了一万一千左右,供有打算辞职考研的小伙伴参考借鉴。
三、考研成绩初试教育综合:132851写作:112英语二:82政治:69初试总分:395初试排名:7复试笔试:111面试:137.5总排名:5四、考研资料1.教育综合333凯程333应试解析➕二师兄思维导图➕浙师大333大纲➕四本参考书➕凯程视频2.政治肖精讲精练➕1000题➕讲真题➕肖八➕肖四3.英语二英语一真题(98~18)➕英语二真题(10~18)➕王江涛作文20篇➕百词斩➕真题单词(自己整理)4.英语写作851历年真题➕专八作文五、考研初试初试是最熬人的,跟柯尔克孜族的熬鹰差不了许多,只不过这个鹰不是活物而已。
作息:起床:6:40;上午学习:7:30-11:30;午饭:45分钟;背单词:12:15-12:35;午睡:25分钟;下午学习:1:00-5:00;晚饭、散步:50分钟;晚上学习:5:50-9:30洗漱+洗衣服:1小时回顾:10:30-11:00睡觉:11:00总的学习时间:约12小时(一)教育综合教育综合这门课是我花费时间最多的一门课,也是感触最多的一门课。
前期(7~8月)每天投资9个小时左右。
中期(9~11月中旬)7个小时。
后期(11月中~考试)5个小时。
前期出了下午1点到三点半刷英语真题之外,其他时间全部在看视频整理框架。
背书的时候大家最好设置个目标,哪一本书几天背完。
按照经验来看,中教史和外教史比较好背,教原次之,教心最难。
但我背的时候觉得教心还好,不算太难。
我的背书时间分配的不太好,8月份刚开始背的时候打算按照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来,但是试了一个月,只背了一本中教史,然后果断放弃,一本一遍的来。
因为艾宾浩斯是把一本东西不断重复加强记忆,太耗时了,虽然一个月把中教史背了四遍,然而我的时间并不多,并且8月初的前十天还回老家处理了事情,回来已经8月中旬。
但是由于中教史复习的较多,所以二三四轮的时候中教史印象很深刻,基本上轻松过掉,遗忘的也不多。
老家回来之后进入复习状态,9月初的样子把外教史结束,九月中下旬结束教原,十月中上旬结束教心,同时也算是一轮结束。
之后二轮基本上是30天完成,这时已经十一月中上旬。
第三轮21天左右完成,时间来到了12月初,第四轮在考前三天完成,也就是12月18号。
剩下四天有粗略的过了一遍平时做记号的重点内容,算是半轮。
总的来说是四轮半。
我的背书顺序是:中教史→外教史→教原→教心。
因为教原是原理性的东西,很抽象。
先把历史性的东西搞定,脑海里有个大概的教育发展顺序,教原就好背一点。
教原之后的教心更是建立在教育史上,所以我这样安排,不过你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只要适合自己就好。
我买的凯程是17年的(因为当时打算考研来着,后来没考),当时赠送了相关的视频,但是18年之后就没有赠送了。
框架根据凯程的视频来的,她的视频会边讲边列,完全手写,不是ppt直接展示。
手写有利有弊,但我认为利大于弊。
ppt展示会很清晰,但这个清晰是字面上的清晰。
手写的形式与你的思维同步,边讲边写,逻辑一步步展开,对于习惯了传统教育的我们而言可能更容易接受。
我喜欢框架记忆,不喜欢一大段一大段的背,大段的背一部分可以,多了就不行了,会背的想吐(虽然框架也是背的我想吐)。
对我来说,框架式的方法记得更快,所以我选择框架记忆。
看视频整理框架的时候我把框架整理在二师兄思维导图上。
二师兄由两个部分组成,a4纸大小,一面是整理好的,另一面空白。
空白的是让你自己整理框架,整理好的是供你参考或者直接背诵。
整理好之后基本上拿着二师兄和凯程的解析两本背就够了,偶尔背到不理解的地方会去看那四本参考书,把相关章节从头看到尾,看不懂的多看两遍,理解为止。
我差不多花了一整个七月看视频和整理框架,八月份开始背诵。
前后加起来大约有五遍的样子。
因为我是文科生,喜欢理解,所以来来回回的翻书、看视频。
这里不得不再提一下凯程,徐影老师的视频讲解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像真正的讲课一样,让你懂前因后果,更好记忆。
个人认为理解记忆比上来就刚书要好,一个例子就是:我背了四遍半,考了132,一个学科生物的研友上去就硬刚,背了8遍,130多,我们是同一张试卷。
试想,如果我理解着背8遍,那么......。
如果觉得自己理解能力不是太好,那么就尽量能理解多少是多少。
还有,333多编口诀,这个真的是减负神器,我整理了框架之后在背的过程中自己整理了很多口诀,比如欧洲中世纪教育里的骑士七技,我的口诀是:骑士上午骑马打猎,中午游泳回家,下午跟国王比赛击剑投枪,晚上跟公主....(咳咳,别想歪了,想知道答案就自己去找书)相信你看了这个之后骑士七技就差不多记住了,另外,凯程视频里也会分享很多口诀,大家可以留意记录。
如果大家想要看我的所有口诀,可以加群,后文会把群公布出来,我编了很多口诀,会发在群文件里,同时也会陆续更新一些大家需要的资料,后期学长学姐们会帮大家出几份模拟试卷,争取让大家顺利过初试。
大家有什么口诀也可以分享出来,或者私聊学长学姐,有时间会做个汇总,大家共同进步。
第三个诀窍是找研友交流以及互相促进。
不要觉得跟自己考的是同个学校同个专业就是对手,有这样的思想绝对走不远。
我初试的时候在图书馆备考,里面有个学妹跟我同考专业,于是我跟她联手,在中期背诵的时候相互交流疑问,后期互相出试卷模拟,模拟了两次,第三次她做了,我没做,因为我觉得时间不够用了。
后来我们都进了复试。
还有一个诀窍要看机会,我背书的时候,有个学妹考上师大的学硕课程与教学论,她的要理论深入很多,没事儿的时候我就跟她相互交流、分享口诀,得到了许多启示。
她给我了一个关于中教史的口诀,恰巧考到,一道简答题全分到手。
关于资料选择,比如二师兄思维导图,lucky,包包,小米这些,除了二师兄,其他我都没用过,不好做评价,不过综合有用过相关资料的研友的反馈来说,表示都还不错,那说明资料都是因人而异的。
但是凯程的课我是力荐的,真的太过强大,谁用谁知道。
凯程的题库和后期的压题我都买了,但是没利用起来。
总得还是把解析搞定就好。
此外,我推荐的是框架记忆,然后自己扩展,如果觉得自己扩展能力不行的,那就可以选择其他资料,比如包包和lucky这些,大家可以找研友互相咨询一下,或者看一下他人的资料是什么样的,自己适不适合。
记得我遇到另一个背333的学妹,她用的是lucky,然后她抽背我,我把框架背给她听,十来句话就把一到论述题背完了。
她听完之后一脸懵逼,问我就这么点儿?我说肯定不是啊,到时候自己扩展嘛。
后来我把我做的模拟试卷给她看的时候她才信。
她说自己不适合框架,bb不出来,所以她用的lucky(她是理科生,理跨文,小教,上岸了)。
关于教心,因为是张大均版本,跟全国统一教材不一样,所以一开始会很慌。
直到我第一轮背教心的时候才发现不对。
凯程的视频讲的是全国统一教材,即陈琦刘儒德版本,我做笔记的时候也没管那么多,直接照着看、照着记的。
虽然后期发现的有点晚,但也不算全无收获。
因为虽然书不一样,但是内容大部分相通,而且我看了视频之后理解的更透彻,所以看张大均的书的时候颇为得心应手,并无太大阻碍,也有可能是因为张的版本比较简单吧。
你复习的时候可以对着大纲去背,然后把书里的框架提取出来,自己可以准备个本子或者一刀a4纸来整理,以便于后期背诵。
对于时间安排,4月份到6月份是过教材的时间,每天学习10个小时差不多了,不必太刻苦。
一开始看教材会一脸懵逼,啥都不懂,建议看凯程的基础课,带着你过教材的,而且视频讲解的也还不错,通俗易懂。
等教材过完之后,你差不多算是接触了教育学了,然后再去听强化班会更容易接受,知道因果关系。
关于模拟考试的内容还得再提一提。
每次模拟之后务必把自己不熟悉的罗列出来,只需要列关键词就行,比如自我效能感,卢梭,夸美纽斯。
在平时互相交流的过程中也记得把这些知识盲区记下来,平时没事多翻翻。
我考试之前把那几次模拟的错误和觉得重点的内容罗列了大概25个点,其中有好几个都考到了,大概四十五分,全部拿到。
此外,关于闲暇时间的利用我还想再啰嗦两句。
平时走在路上的时候,上厕所的时候,洗漱洗澡的时候都可以用来回忆刚学过或者背过的知识,可以是任何科目,我喜欢回忆333,因为是框架,回忆成功比较有成就感,从而进一步增加自我效能感。
比如我洗澡的时候会播放政治视频,后期播放凯程冲刺班音频。
另外提一句,好好把凯程讲的东西消化之后会收获很大。
考前我发现外教史的那几个人物还不是很熟悉,然后前一个星期洗澡的时候每天重复听,早上醒来重复播放,直到考前为止。
等到考试的时候,外教史考了一个我听音频之前最不擅长但是听了很多遍之后烂熟于胸的卢梭,一道简答题全分到手。
再有,要强调的很重要的一点是,大纲上要求的东西全要背!全都要!!都要!!!(手动咆哮!!!)别想着没考过就不背了!今年浙师大333的某几题“军训”无数人!我跟着凯程,徐影老师一再叮嘱:别抱侥幸心理,不然会死的很难看。
看到试卷的那一刻,忍不住的咧嘴角,合都合不拢,很感谢背书时谦卑的自己。
最后,是关于333思维的训练。
这个东西比较玄乎,只能说平时注意思考,善于观察(感觉自己是个说教者)。
比如我背教原的时候,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里的纵向流动功能,前两遍的时候没啥感觉,第三遍的时候在思考:似乎高考就是纵向功能的很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