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中医的体质理论及应用不论何种社会,也不论何种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人的体质都是社会最为基础的物质因素。
一个民族体质的强弱与国家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一个民族的体质水平与其所处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发展水平息息相关,而群体体质水平的发展又会有力地推动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因为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故体质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人材的竞争。
人的素质不仅仅是以知识为标志,而应是知识、道德、体质的结合体。
体质强健,精力充沛,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只有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健康四者全都具备.才是完全的健康,体质是健康的基础。
体质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是人类认识自身和研究自身的——门学科。
是综合了生物学,人类学、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主要成就形成的,研究体质的起源、发展和变异的学科:医学体质学是研究体质与健康、疾病关系的学科,即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类型和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关系的学科:对体质的研究有助于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为疾病的预防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重视人的体质及其差异性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
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医学体质学的知识:早在《内经》中,对体质的形成、分类以及体质与病机、诊断、治疗、预防的关系就有极为详细的论述。
其后,历代医家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内经》关于发生体质学、年龄体质学、性别体质学、病理体质学及治疗体质学的理论,形成了中医学的体质学说,并对养生防病和辨证论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整理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完整的学科。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对中医学理论整理研究的逐步深入,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也随之展开和深人,中医体质学就应运而生了。
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一、体质的概念(一)体质的含义体质,又称禀赋、禀质、气禀、形质、气质等,即人体的质量。
体质是人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换句话说,体质是禀受于先天,受后天影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征。
这一定义,首先强调了人体体质的形成是基于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两个基本方面的。
其次,也反映了中医学关于机体内外环境相统一的整体观念,说明了人体体质在后天生长、发育过程中是与外界环境相适应而形成的。
第三,它充分体现出中医学形神合一的体质观。
形神合一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是中医学的生命观。
形,即形体;神,即生命机能。
神生于形,形主宰于神,神依附于形,神明则形安。
形神合一又称形与神俱,就是指形与神是人体不可分离的统一整体。
形体健壮则精神旺盛,生命活动正常;形体衰弱则精神衰弱,生命活动异常;形体衰亡,生命便告终结。
所以说,“形神俱备,乃为全体”(《类经·脏象类》)。
基于形神合一的生命观,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体质既包括身体要素,又包括心理要素,并且二者高度统一。
一定的形态结构必然产生、表现出其特有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特征,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的;良好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特征是正常形态结构的反映,并保证其相对稳定。
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在体质的固有特征中综合体现出来。
体质的固有特性或特征表现为机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
人的体质特点或隐或现地体现于健康和疾病过程中。
先天禀赋是人体体质形成的重要因素,但体质的发展与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后天因素的影响。
(二)体质与素质、气质、性格素质是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
身体素质是指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反映:人体机能在肌肉工作中反映出来的力量、速度、耐久力、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和平衡性等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
在体质学中,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人的体质好坏的主要方面之一,它与人的体型、体格、机能、神经和心理等均有密切关系。
所谓运动能力,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大脑皮质主导下的不同肌肉(即主动肌、对抗肌、协同肌和固定肌)的协调性:一般来说,运动能力强的人身体素质也好;反之,身体素质好的人,运动能力也比较容易提高。
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
气质,在现代心理学中为人的心理特征之一,是个体心理特征的总称,主要表现为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外在表现的隐显和动作的灵敏迟钝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方面典型的稳定的人格心理特征,是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是指心理过程的速度(如知觉的快慢、思维的灵活程度)、强度(如情绪体验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稳定性(如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指向性(如内倾、外倾)等。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与遗传有关,是在人的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生活实践,在后天影响下所形成的。
气质只能使人的个性具有一定的个性企图,而不能决定其个性特征的内容。
中医学中的“气质”,源于中国传统哲学的气一元论。
“人由气生,形以气充”,“人生气禀不齐”,所以人的品行、道德也各不相同。
气质,又称为气禀、气性、禀性等。
气与心、性相关。
所以,中医学所说的气质,是指个体出生后,随着身体的发育、生理的成熟发展起来的人格心理特征,包括性格、态度、智慧等,其含义比现代心理学中的“气质”,广而且深。
现代心理学中的“气质”,实际上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脾气”、“秉性”。
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性格是一个人在现实中习惯化了的稳定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如骄傲、谦虚、勤劳、懒惰、勇敢、怯懦等,是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质和性格都具有其相应的生理学基础。
体质与气质、性格分别是生理与心理两方面不同的概念;如同物质与运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一样,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中医学总是从体质与气质的关系中,去探讨体质或气质问题,将体质与气质一并讨论。
因此,中医体质学所说的体质和气质,与西方体质学和心理学所说的体质和气质,其含义不尽相同,这也正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反映。
(三)体质与形态、体格、体型人体形态是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
在体质研究中,人体形态主要是指涉及人体测量和观察的内容,包括人体各部大小、人体重量、性征、骨骼、体形及体姿等。
人体形态与人体的体质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人体的形态结构是人体心理、生理功能及一切行为的基础。
换句话说,人体的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基础。
体格是指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锻炼程度的状态。
一般通过观察和测量身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以及身长、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度、皮肤和皮下软组织等情况来判断,为反映体质的标志之一。
体型是指身体各部位大小比例的形态特征,又称身体类型,为衡量人的体格和身体大小的重要指标。
体型与人的心理因素和健康状况等有一定的联系。
体姿,又名体态,是指人体各部在空间的位置,它反映身体各部组织器官的隶属关系,也是衡量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
二、体质的标志(一)体质的标志“体质”所包含的内容,或者说,当需要评价一个人的体质水平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起来考虑:1.身体的发育水平,包括体格、体型、营养状况和身体成分等方面;2.身体的功能水平,包括机体的新陈代谢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等;3.身体的素质及运动能力水乎,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性、协调性,还有走、跑、跳、投、攀越等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4.心理的发育水平,包括智力、情感、行为、感知觉、个性、性格、意志等方面;5.适应能力,包括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各种生活紧张事件的适应能力,对疾病和其他损害健康的因素的抵抗和调控能力等。
理想体质,是指人体具有的良好质量,它是在充分发挥遗传潜力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积极培育,使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智力以及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相对良好的状态。
理想体质具有明显的人群与个体差异(例如种族、地域、性别、年龄、职业等)。
理想体质的主要标志是:1.身体健康,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完整而协调;2.发育良好,体格健壮,体型匀称,体姿正确;3.心血管、呼吸与运动系统具有良好的功能;4.有较强的运动与劳动等身体活动能力;5.心理发育健全,情绪乐观,意志坚强,有较强的抗干扰、抗不良刺激的能力;6.对自然、社会和精神心理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二)健康的具体标志“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
形为阴,神为阳。
机体内部及其与外部环境的阴阳平衡,形与神的相对平衡是健康的标志。
要保持强健的体魄,必须使形神统一。
因此,中医学常常将理想体质的标志融于健康的标志之中。
健康的具体标志如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1.生理健康的标志:形体壮实,眼睛有神,面色红润,呼吸微徐,牙齿紧固,腰腿灵便,声音洪亮,须发润泽,双耳聪敏,脉象缓匀,二便正常。
2,心理健康标志:精神旺盛,七情和调,记忆良好。
这是中医学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生命观、健康观的具体体现。
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提出了衡量人体健康的具体标志: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而不挑剔;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5.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6.体重适当,体型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8.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9.头发光泽,无屑;10.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轻松。
这种健康标志反映了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第二节体质的形成体质的形成是机体内外环境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关系到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个方面,并与性别、年龄、地理等因素有关。
一、先天因素(一)先天因素的含义先天因素,又称禀赋,是指小儿出生以前在母体内所禀受的一切特征。
中医学所说的先天因素,既包括父母双方所赋予的遗传性,又包括子代在母体内发育过程中的营养状态,以及母体在此期间所给予的种种影响。
同时,父方的元气盛衰、营养状况、生活方式、精神因素等都直接影响着“父精”的质量,从而也会影响到子代禀赋的强弱。
现代遗传学认为,遗传是生物按照亲代所经过的发育途径和方式,产生与亲代相似后代的过程,是遗传物质从上代传给下代的现象。
在人类是通过生殖细胞的物质与信息的传递,将亲代的个体体质特征传给子代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