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十大管理哲学读后感十大经典管理哲学故事曹操长于罗致人才和爱惜人才,广开贤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选贤任能。
以下是精心的关于曹操的十大管理哲学读后感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曹操,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治国方面的措施很多,在招纳、使用人才不拘一格,只要有“治国用兵之道”即使有严重缺点的人,都提拔重用。
本书以轻松幽默的风格,通过跨越时空的艺术想象,在深入研究史实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时代特点,讲述了曹操管理和经营的故事。
一、努力招聘到理想的人才:曹操提到在聘用新进人员,或是负责经营最大事业部的管理阶层,都必须完全与公司的哲学和目标一致。
如果这个人可以认同公司的价值观和信念,也了了解公司目前的营运和努力的方向,那么他不但会努力达到眼前目标,也会对组织的更大目标有所贡献。
在沙丁鱼和鲇鱼中受到启发,招收一些“鲇鱼式”人物,利用这些人的干劲,创造竞争气氛,以增加群体活力和组织发展的动力。
招募善用“歪门邪道”的人,因为在充满竞争的社会,你必须有能力战胜别人,否则就会被人“吃掉”招募那些善用“歪门邪道”的人,对公司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会很有帮助。
二、为每个人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善用人者都采取“五湖四海”的政策。
曹操的“唯才是举”的用人针,这就突破了分品做官的人事制度,不管出身于什么门第,或有否品行,只要有本事建功勋就有官做,这就为下层士人及广大平民广开仕进之路。
但对人才们却又是持的双重标准,并非才才组皆爱。
重视善于思考、有主见及对下属的施差异管理。
并将人分为四种风格偏好:“卓越型”、“行动型”、“理想型”、“和谐型”。
并指出有差异才有碰撞,才有思想的火花,才有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比较,才有竞争,才有生动活泼的创新局面。
爱提意见的人有时可能拥有真理,而互相的探讨和启示会有创新的思维。
三、把握好管人的分寸和尺度:曹操强调,领导者的主要任务,就是管人治事。
现代社会中,领导者大多具备突出的才干,不然也当不领导。
但是同为领导,业绩和成就却有较大的差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人艺术的高低。
善管人者,指挥若定,左右逢源,一呼百应。
被管的人也心甘情愿,心悦诚服。
有了“人心”的基础,企业自然会蒸蒸日上,一帆风顺,而不善管人者,捉襟见肘,顾此失彼,焦头烂额,企业人心涣散,一盘散沙。
“管人”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更是一套高深的谋略。
把握好和员工之间距离的尺度,作为领导者,如果离员工过于远,就会受脱离、疏远员工的指责;但是与员工的关系过于亲密,会大大降低工作效率。
因为离得太近,员工又会视你为孩子式的老板,也许会失去对你的尊重。
“喜怒不形于色”是几乎所有欲成就大业者所孜孜以求的目标,它给人的感觉是稳重而老练,办事令人放心,不但领导会把重任交付于你,同事们也会很欣赏你,愿意与你交往,喜欢和你谈论一些小秘密。
相反,那些意气用事,动不动就喜形于色,怒现于脸的人,给人的感觉是毛毛躁躁,人们也不喜欢与这样的人交往。
在追究他人之前应先检讨自己。
曹操指出,人往往容易注意到别人的缺点,发生问题的时候也容易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而在于很少责备自己,但实际上自己完全没有责任的情况并不多,即使认为自己可以完全置身事处,那恐怕也是主观的看法。
如果能够超越人性从更高处的观点来看,那就不仅可以发现别人的过失,同时也能够看到自己的缺点。
实施正确的纪律约束,要提高员工的纪律性意味着通过培训、督导和规范员工,使他们在工作中呈现适当的良好行为。
要建立一种有效的、公正的员工纪律约束制度,该有一套明确的规则,一套针对违反规则行为的有效惩罚办法,还要有一批训练有素的主管人员,他们须对文件记录程序、法律约束、员工申诉权等问题有正确的理解。
因本人各方面的原因,只看了本书的前三大哲学。
我就谈谈自己的观点:我觉得每个公司都有自己“价值观”,如果你认同这个公司就必须认同这个公司价值观,并持之以恒把公司的价值观放在首位,因为只有公司价值观得到体现,才能体现个人价值观,反之,如你不认同公司价值观,我想,你就不要进这公司,你对公司的价值观都不认同,哪就否定了这个公司。
在用人方面我觉得邓小平说的哪句子话说明了一切“白猫、黑猫只要会捉鼠就是好猫”。
至于管人的分寸与尺度,我觉得这个最难的,这两个月来我也深有感触,走得近就会有人说他俩关系挺好的,走得远也会有人说嘿你装什么酷,我想只有在学习中成长吧,努力把这个“度”把握好。
论曹操的人力资源管理艺术摘要在三国的对峙与兼并过程中,对人才的争夺成为各个诸侯事业兴衰的关键。
曹操长于罗致人才和爱惜人才,广开贤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选贤任能。
采用人才垄断、人力资源整合与开发等方法,对其人力资源队伍进行合理化的管理和任用,体现出一套独特的人才招聘使用方法。
关键词:曹操人力资源整合人才垄断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各路诸侯都深知“得人者兴,失人者亡”的道理,因此非常注意招揽人才,然而,一个最大的人才集团却在曹操的身边形成。
曹操曾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就是说,曹操坚信,如果调动天下才智之士与勇力之士,并且予以正确的控制和引导,则可以无往不胜。
那么,曹操是如何招揽人才及组建其人力资源队伍,又是如何驾驭管理这些桀骜不驯的文臣武将的呢?一人才的招聘与录用1 唯才是举自古以来,都知道人才的重要性。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这句唐太宗的名言把“得人”看作是“为政”的关键。
《墨子》中指出“尚贤者,政之本也”,把任用贤能看作是为政之根本。
曹操知道,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目标,人力资源是关键,针对东汉末年以来腐败政治的影响,大力加强内政建设,在任官用人方面,他打破了东汉征辟察举重门第名望的传统,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
这是用人制度的一大改革。
为此,曹操三下“求贤令”。
在他于建安十五年(210)颁布的《求贤令》,建安十九年(214)颁布的《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建安二十二年(217)颁布的《举贤勿拘品行令》中都体现了曹操用人政策的原则。
他提出,不能以“品行”作为取人的主要标准,即使有“盗嫂受金”行为或“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量才使用。
他要求对于“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各级官吏都要向上推荐,不得遗漏。
曹操打破了东汉末以来以所谓“德行”“门第”等为标准的人才选拔任用制度,用人不求十全十美,而是才重一技、用其所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在实际操作中,曹操确实也是抓大放小、不拘小节地招才纳贤。
其集团中有很多人如张绣、郭嘉、程昱等都非完人,其中还有些人有很多“恶行”,但曹操没有求全责备,首先,曹操能舍弃旧怨。
例如,曹操南征讨伐张绣,张绣投降后又复叛,杀操一子一侄,但当张绣再次投降时,曹操不计前嫌,反而跟张绣结为亲家,并加以重用,拜张绣为扬武将军。
又如,陈琳曾辱骂曹操为“赘阉遗丑”。
当时出身于阉宦之家,最为人所不齿,也是曹操最忌讳的。
但当袁绍失败,曹操抓获陈琳后,因爱其才而不咎既往。
从中可看出曹操宽宏的度量。
其次,曹操可以抓大放小,不拘小节。
如程昱性情刚烈暴戾,与人结交多有冒犯之处。
有人曾告程昱谋反,对此,曹操不置可否,也不加以反驳,反而更加优待程昱。
另一谋臣郭嘉,行为不太检点,屡次违反曹操制定的法令,并多次被负责纪律工作的陈群批评,郭嘉依然我行我素,曹操一方面对郭嘉不求全责备,对他信任如故,另一方面又奖励工作负责的陈群,以保证其工作的积极性。
能放手起用降将及出身低微之人。
史载曹操“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伍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
是以创造大业,文武并施”。
曹操部下的文臣武将,有不少是投降来的,曹操予以重用,建功即擢,有的人,不几年,就由士卒升为将军。
2 德才并举虽然曹操的三道求贤令的核心都是唯才是举,并在用人的实际过程中也讲求“唯才”至上,但曹操并不是要同传统 __决裂,也不是完全不要德行,对于忠孝义等德行来说曹操还是重视的,当“德才兼备”之人不够用时,为了争取人才,曹操也只能降低标准,先“德才并举”,后“唯才是举”。
“唯才是举”实际是曹操特殊时期的特殊之举,是其做大做强的权宜之计。
针对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观,我们理解为有才能、有特异智慧的人可以“缺德”,是缺小德,有小毛病。
而针对忠、孝、义等大德来说,曹操是十分在意和鼓励的,在某种情况下,能用忠于故君、孝顺父母以及对人崇尚信义之士。
如曹操为兖州牧时,张邈叛操,劫持了曹操部下毕谌的母弟妻子,曹操对毕谌说:你的母亲在张邈那边,可以离开我投奔张邈从而保全你母亲,毕谌顿首,表示无二心,可是刚刚还信誓旦旦的毕谌一转身,即叛操而去。
后来曹操俘虏了毕谌,大家都为毕谌担忧,曹操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
”仍以毕谌为鲁相。
文聘初为刘表大将,刘表死后,其子刘琮继立。
曹操攻打荆州时,刘琮举州归降,叫上文聘跟他一起去投降,被文聘拒绝,直到曹军渡过汉水,文聘才投降,仍欷流涕。
曹操也为之怆然泪下。
曰:“卿真忠臣也。
”厚礼待之,授聘兵。
曹操用人不但重视德行,还有重德胜于重才的事例。
如《三国志》卷十二《崔琰传》记载,崔琰推荐巨鹿人杨训,说此人才能不是很突出,但德行好,曹操即录用。
崔琰之所以被重用,即因为曹操对其十分敬惮,并评价说崔琰有伯夷、史鱼的节操和刚直,贪心的人因为仰慕他的大名而变得清廉,壮士因为称赞他的品德而变得更加的勤勉,可以成为人们的表率。
可见曹操用人决不是只重才不重德的。
二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曹操对于人才的态度,不是停留在盼才、爱才、惜才和信才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用才和驭才,如何突显曹营中整个智囊团最大化的效益,是曹操用人策略中最重要的方面。
曹操不仅善于因材施事、知人善任,使人才唯有所宜、人尽其才,而且还重视厚赏群臣,乐施好赏,广施恩惠,使谋臣将士愿意忠于曹操,乐意服务曹操。
因而,天下能人志士望风归附,使曹操身边形成了“谋士如云,良将如雨”的局面。
1 知人善任,人尽其才——人才垄断措施事各有不同,人各有所长,任人之要,必须是人之长与事之需,才能如人所愿,为我所用。
曹操用人不论人才才干的高低以及品行的优劣,能做到“人尽其才”,发挥每个人的最大效能,而且使对方心甘情愿地接受职务,不让每一个手下赋闲。
在曹操身边,不干工作白拿工资的人极少,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人也很少。
对于普通级别的人才,曹操尽可能的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授以相应的职务;对重量级的人物,曹操懂得放手养鱼,给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和机会;对有缺点的人才搭配使用,优势互补,从而发挥最大的效用。
曹操用人,感性中并不缺乏理智,以唯才是举为标准但并没有矫枉过正,虽然任用了一些亲族但不是任人唯亲。
曹操比较长于因材授事,战乱之初,军中缺粮,操用枣祗、任峻建立屯田,军粮供应得以解决。
另如钟繇、梁习、苏则、刘馥、杜畿、郑浑等,他们都在曹操的领导下,因才授事、各尽其才,均卓有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