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诸城市基本情况及区位优势

诸城市基本情况及区位优势

诸城市基本情况
诸城市位于青岛、潍坊、日照、临沂四市交汇处,总面积2183平方公里,下辖13处乡镇(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06万人口。

是全国综合发展实力百强县(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山东省文明城市。

2008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62.6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2.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4亿元。

一、以“三大经济”为重点的经济建设再上新的台阶
今年一季度,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3.4亿元同比增长12.6%;1-5月份,实现财政总收入1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8亿元,分别增长14.8%和15.8%。

一是全力发展工业经济。

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414.4亿元,实现利税37.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7%和24.4%。

坚持把大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加强银企合作、完善贷款担保体系建设、扩大招商引资等措施,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破解资金瓶颈,保证工业投入的力度不降、项目建设的势头不减。

全市共开工实施总投资过千万元的工业项目147个,其中过亿元的56个。

支持引导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市财政投入2000万元,设立高新技术发展基金;规划建设高新技术创业园,建成了省和潍坊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24家,高新技术
企业发展到46家。

坚持把实施品牌战略作为提升县域工业发展层次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壮大知名品牌群体。

坚持把搞好节能减排作为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2008年度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电耗、水耗等指标,均达到省和潍坊市先进水平。

二是加快发展城市经济。

坚持用先进的理念规划城市,构筑起“一个中心、四个城区副中心”的城市发展框架。

用一流的标准建设城市,2008年完成了人民西路、繁荣路中段、兴华路东段的拓宽改造工程和兴华路西延、人民路西延等4条城区道路外延工程,配套完善了城区各类管网,加快实施潍河综合治理工程,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

用经营的手段发展城市,以旧城改造为切入点,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到目前共规划建设396栋高层楼宇,已封顶138栋,其中写字楼、四星级以上酒店17座,在建及已建成营业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购物商场22家。

积极打造“中国龙城、舜帝故里”的旅游品牌,恐龙谷地质公园、刘墉板栗园、常山民间艺术收藏博物苑等旅游载体项目正在加紧建设,荣获“中国龙城”称号,2008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7亿元。

加快发展商贸流通,做大做强金融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进一步丰富了城市经济内涵,壮大了城市经济总量。

今年1-5月份,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4亿元,
增长17.9%;建成长运、金安、得利斯三大物流园区,物流经济实体发展到500多家。

三是创新发展镇域经济。

创新促进镇域经济发展的机制体制。

在将23处乡镇(街道)撤并为13处、实行街道驻地外迁的基础上,加大对乡镇扩权、放权力度,扩大乡镇(街道)的行政审批和干部管理权限,进一步增强了乡镇(街道)自主发展、自我发展的能力;调整市乡财政体制,实行“核定收支、定额上缴(补助)、增量分享”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壮大了乡镇(街道)的财政实力。

加快推进镇域工业化。

突出抓好乡镇(街道)中小企业创业服务基地建设,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镇域工业化水平,全市共建起中小企业创业服务基地18处,现已有60多个项目进入基地孵化成长。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切实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220多家;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黄烟等高效经济作物和以肉鸡、生猪、特种动物养殖为主的畜牧业,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畜牧业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8%以上;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市注册专业合作社达480家,提高了社会化服务水平,完善了农业产业化链条;规范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增流转土地9 6万亩,流转土地总数近15
万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实现了土地产出效益的最大化。

二、以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为抓手的社会建设全面推进
把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作为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和重要抓手,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强化社会管理,全面提升了社会建设水平。

一是深化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

在2007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的推进力度。

到去年6月份,全市208个农村社区和社区服务中心全部建成运行,有效整合政府公共服务资源,全面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了县域内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了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机制。

二是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突出抓好社会事业大项目建设,目前工商职业学院新校区已投入使用,一中新校区、博物馆、名人馆、超然台、体育公园等项目完成主体工程,人民医院和中医院新病房楼、计生妇幼保健大楼等项目正有序推进。

均衡发展城乡教育,教育惠民政策全面落实,农村中小学“二热三改”工程提前一年基本完成。

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人均筹资额提高到77元;率先在潍坊市实行城
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72%。

努力扩大城乡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1%。

进一步健全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力
度,促进了社会和谐。

三是依法加强社会管理。

进一步加强人口计生工作,稳定了低生育水平,2008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2.69‰。

坚持不懈地狠抓安全生产,亿元GDP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49.2%,没有发生大的安全事故。

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广大群众的安全感明显增强。

按照“抓小抓早抓苗头”的原则,完善各类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营造了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围绕打造文化强市,全面提升全市文化建设水平,2008年再次荣获省级文明城市称号。

一是加强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在抓好城区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配套建设了14处乡镇综合文化站和208个农村社区文化服务阵地;加快推进了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起了以市级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乡镇和农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城乡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

二是全面开展农村社区文明中心村创建。

充分发挥农村社区中心村的优势,全面开展了农村社区文明中心村创建活动,在农村比较好地找到了推进城乡文明一体化的支撑点,有效解决了精神文明建设中“城市比较硬、农村比较软”的问题,加快了城乡文明一体化进程。

三是弘扬诸城特色文化。

依托市委党校、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农家书屋、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宣传阵地,广泛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大力宣传上古明君虞舜倡导的孝德文化,苏轼给诸城留下的“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超然文化,以张择端、臧克家、王统照等文学艺术家为代表的名人文化,由王尽美等革命先烈精神体现出的红色文化,诸城在推行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民服务联动等成功实践中形成的改革创新精神,努力做到用先进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

四是创新激励机制。

为鼓励文化工作者搞创作、出精品,市财政拿出600万元,在潍坊市率先设立文化综合奖——大舜文化奖,调动了各类文化人才的创作积极性。

四、生态环保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加快城乡治污设施建设。

扩建城区两大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了11处乡镇(街道)污水处理工程,舜河、银河污水处理厂二期和鑫兴污水处理厂实现当年开工、当年运营,配套治污管网130公里,污水日处理能力提高到21.1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100%,进一步完善城乡污水处理体系,为诸城发展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是大力开展造林绿化。

把造林绿化作为提升诸城品味的重要举措、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路域、城区片区绿化和十大生态林场建设为重点,大规模开展造林绿化活
动,2008年新增城市绿化面积96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6%;植树造林近9万亩,其中生态林场近7万亩,绿化路域384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32%。

三是搞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积极推进农村“三清”、“四改”、“五化”,加快发展农村沼气,争取到国家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和省户用沼气项目,到去年底全市共发展起沼气用户8000多户,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