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剪辑技巧
剪辑说来容易,不过就是把一个个镜头“剪开”、“组接”而已。
但是仔细想想,选用哪儿些镜头,不选用哪儿些镜头,一个镜头从哪里剪,又从哪里接,其实还真不容易。
好在剪辑工作不是“一次性”的,只要剪辑师愿意,便可以反复修改。
镜头要长一点或者短一点都可以;把一组镜头往前挪、后向移,或者摆回原位也没问题。
剪辑就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尽管大胆地去尝试,剪辑、修改、再剪辑。
不过最终导演或制作人会作出最后的取舍和决定,否则,一部影片可以有无数种剪辑的方法,这个过程就没完没了了。
一、传统好莱坞模式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剪辑模式在世界上占有统领地位,是故事片的标准剪辑模式,也是其他剪辑方式和风格的评价标准。
甚至一些持反传统剪辑观念的人也不能忽略它,因为它太深入人心了。
1、剪辑为“讲故事”服务在早期的电影创作者(特别是美国的格里菲斯)手中,剪辑很快成为故事片叙事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种强调叙事的剪辑技法便已日趋成熟。
在经典的好莱坞剪辑模式中,剪辑几乎完全是为剧情服务的。
连续剪辑法,即想法设法使前后镜头从上一个切换到下一个时尽可能地平常顺畅,不留痕迹。
这一点在电影的基本构成元素---场景中最为明显。
一场戏是指在单一空间下,一段连续时间所构成的时空单元。
一场戏可以只有一个镜头,便是在多数情况下,是由多个镜头组合而成的。
在典型的好莱坞电影中,故事是由一场戏接一场戏构成的。
这些戏多半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组织起来的,不过一般只表现那些能够推动故事发展或为故事情节提供某些重要信息的事件。
故事可以从一个时间段进入另一个时间段,或者从一个场景进入别一个场景,但是在同一场戏中,剪辑应该保持时间和空间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单机作业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和位置拍摄镜头。
为了确保这些在不同角度、位置下拍摄的镜头能够流畅清楚地剪辑在一起,好莱坞的电影工作者建立了一套复杂的工作模式,其中包括大量的剪辑技巧和拍戏程序,其目的就是要掩盖剪辑痕迹,使它们不那么明显。
这种方式有时候被称作隐性剪辑。
要想有效地运用这一套不露痕迹的剪辑技巧,在镜头的衔接上就必须符合观众的观看心理。
电影理论家巴赞曾就这一点把电影和舞台剧作过比较。
在观看舞台剧时,观众的目光很自然地随着戏剧自身的逻辑、舞台上的对白和演员的走位及手势从一个角色转移到另一个角色。
而在电影中,前一个镜头里的演员突然转身向银幕之外看过去,下一个镜头接这位演员所关注的事物,那就显得非常自然。
又比如,两个人正在讲话,其中一个停了下来,这时观众就会期待下一个镜头切换到另一个回答者身上。
当然,并不是所有镜头剪辑的顺序都要符合观众的期待。
有时候反其道而行之,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戏剧效果。
不过,按照传统的电影制作观念,把镜头切换到与一场戏的主线完全无关的内容是不可取的。
就其核心目的而言,好莱坞式的连续剪辑法具有自我掩盖的特性,也就是说,它的存在不是为了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它自身。
它要尽量避免时间和空间的生硬转换,努力使一场戏中镜头的衔接流畅自然。
剪辑的目的在于为讲故事服务,在于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将各场戏,以及一场戏中的各个镜头有机地组织起来。
用好莱坞剪辑师的话来说:如果观众没有注意到剪辑,就说明他们的注意力
完全集中在故事和演员的身上了,这就达到了剪辑的目的。
1 叠化
(这是一种常用转场特技)。
需注意的是,避免纯人物画面之间的叠化,一是给人感觉画面很硬,二是由于人头之间的错杂造成混乱的感觉。
除此之外的前后场景,色调不能反差太大,否则会有色彩跳跃不协调感。
2 场景加速
针对一些画面加速,画面节奏越慢加速时画面越协调,所以要注意调节速度,使画面不会出现跳帧的现象。
3 扣像
必须注意的是先调整色彩,使背景与要扣像的物体存在色差,最好背景是蓝色,利于扣像。
或是套用它的黑白通道,既mate,边缘柔化。
4 合成
画面合成时,光线的协调很重要,同一个合成镜头的素材,应该处在同样的光线条件下,教色起重要作用,注意画面的气氛,光线的强度和方向,对比度,色温感觉,考虑各个素材的光线条件。
5 制作气势挥宏的大场景
如何制作气势挥宏的大场景,通常可以避免制作一个手工通道,把需要的素材从画面上截取出来,然后复制N次,把他们移动到需要的位置上。
或者把实际拍摄当易于穿帮的前景,而远景则选择一些可以通过抠像,跟踪和适当的扭曲的模型和绘景两者结合使用。
现在很多广告的误区是,总觉得纯粹的3D效果才是最好的,但我认为只有将实拍镜头和3D镜头结合在一起,互相调配、取长补短才能做成好效果。
无论是什么影视节目,都是由一系列的镜头按照一定的排列次序组接起来的。
这些镜头所以能够延续下来,使观众能从影片中看出它们融合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那是因为镜头的发展和变化要服从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我们将在下面的内容里做详细的叙述。
(1)镜头的组接必须符合观众的思想方式和影视表现规律镜头的组接要符合生活的逻辑、思维的逻辑。
不符合逻辑观众就看不懂。
做影视节目要表达的主题与中心思想一定要明确,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确定根据观众的心理要求,即思维逻辑选用哪些镜头,怎么样将它们组合在一起。
(2)景别的变化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
一般来说,拍摄一个场面的时候,“景”的发展不宜过分剧烈,否则就不容易连接起来。
相反,“景”的变化不大,同时拍摄角度变换亦不大,拍出的镜头也不容易组接。
由于以上的原因我们在拍摄的时候“景”的发展变化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
循序渐进地变换不同视觉距离的镜头,可以造成顺畅的连接,形成了各种蒙太奇句型。
·前进式句型:这种叙述句型是指景物由远景、全景向近景、特写过渡。
用来表现由低沉到高昂向上的情绪和剧情的发展。
·后退式句型:这种叙述句型是由近到远,表示有高昂到低沉、压抑的情绪,在影片中表现由细节到扩展到全部。
·环行句型:是把前进式和后退式的句子结合在一起使用。
由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再由特写——近景——中景——远景,或者我们也可反过来运用。
表现情绪由低沉到高昂,再由高昂转向低沉。
这类的句型一般在影视故事片中较为常用。
在镜头组接的时候,如果遇到同一机位,同景别又是同一主体的画面是不能组接的。
因为这样拍摄出来的镜头景物变化小,一副副画面看起来雷同,接在一起好像同一镜头不停地重复。
在另一方面这种机位、景物变化不大的两个镜头接在一起,只要画面中的景物稍有一变化,就会在人的视觉中产生跳动或者好像一个长镜头断了好多次,有“拉洋片”、“走马灯”的感觉,破坏了画面的连续性。
如果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除了把这些镜头从头开始重拍以外(这对于镜头量少的节目片可以解决问题),对于其他同机位、同景物的时间持续长的影视片来说,采用重拍的方法就显得浪费时间和财力了。
最好的办法是采用过渡镜头。
如从不同角度拍摄再组接,穿插字幕过渡,让表演者的位置,动作变化后再组接。
这样组接后的画面就不会产生跳动、断续和错位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