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研究作者:郑飞赵春鱼张健
来源:《教育界》2011年第04期
【摘要】通过对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大学生消费状况的抽样调查,经过科学的数据统计,反映了高教园区在校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进而讨论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的消费特点,并对高校的教育与引导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调查
大学生的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当前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
通过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到未来的社会风气。
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始建于2000 年,目前已有14 所高校和26 万在校大学生。
由于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经过1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高教园区特有的文化底蕴和社会风气,因此研究该区域学生的消费状况,旨在了解其消费行为特征和规律,研究相应对策,从而更好地引导高教园大学生养成合理、健康的消费习惯。
[1]
一、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在杭州下沙高教园区的中国计量学院、浙江理工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四所高校共发放问卷320 份,回收296 份,回收率92.5%,其中有效问卷295 份,无效问卷1 份。
在接受调查的295 人基本情况为:按性别划分,男生162 人,女生133 人,分别占55%和45%;按年级分,大一71 人、大二78 人、大三84 人、大四62 人,分别占
24.0%、26.4%、28.5%和21.1%;按家庭所在地分,来自大城市62 人,城镇生源125 人,农村生源108 人,分别占21%、26.4%和28.5%。
本问卷主要从学生经济来源、消费水平、主要消费项目和消费习惯四个方面进行调查。
[2-3]
二、结果和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基本生活资料、娱乐交际、学习和恋爱等方面。
反映出的消费多元化、两极化,地域、性别和年级差异化,消费习惯的不合理性等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反思。
(一)大学生主要经济来源
本次调研,将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分为:父母给予、校外兼职、奖学金等6 个方面。
如表1 所示,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给予,其次是校外兼职。
从性别角度分析,
94.2%的女生和92.2%男生的主要来源是父母给予。
在校外兼职、校内勤工助学和奖学金方面,女生比男生分别高出2.1%、0.2%和3.7%,说明女生在学习和工作的勤奋程度上要好于男生。
(二)大学生月平均消费情况
大学生的月平均消费基本符合正态分布,以400-600元/ 月和600-1000 元/ 月为主要消费,两部分共占抽样比重的73.2%,结果表明在杭州下沙高教园区的大学生的月平均消费在一个正常的可接受范围之内。
调查显示,月生活费低于400 元的共有26 人,其中农村生源占88%;月生活费高于600 元的共计177 人,农村生源仅占20.3%;而月生活费高于1000 元的53 人全部为非农村生源,且以男生居多,占78%。
75%的非农村生源大学生的月生活费在600 元以上,而在农村生源中这一比例仅占33%。
从城乡大学生每月生活费这一明显差异可以看出,目前农村经济和城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三)大学生的主要消费支出项目
此次调查将大学生的日常消费大致分为:食品、娱乐交际、学习和恋爱共4 个方面的支出情况。
1.食品支出方面,学生的食品支出与其月消费额并不完全对应, 48.2%的学生支出在350-500 元范围之内,月食品支出低于500 元的占68.2%,即使在月生活费高于1000 元的学生中也有36%的学生食品支出低于500 元。
说明一部分学生在饮食方面的支出较少,而在它他方面的支出较大。
2.在娱乐交际方面支出, 56.3%的学生在娱乐交际方面的支出都低于50 元,在月消费600 元以下的群体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月消费600 元以上的群体这方面的支出在50-100 元的占到51.4%,在100-200 元的占27.6%。
从生源地维度看, 71%的农村生源学生在这方面的支出低于50元,而43%的非农村生源的花费在50-150 元。
3.学习方面支出,大学生平均每月在学习方面的费用,50 元以下的占52.7%, 50-100 元的占22.8%, 100-200 元的占16.7%, 200 元以上的占7.8%,且该方面的支出也出现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明显增加的现象。
月消费额在600-1000 元的群体在学习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多,
67.3%学生支出50 元以上。
月消费1000 元以上的群体中仅有14%的学生在这方面花费在50
元以上。
4.恋爱方面,月消费低于400 元和400-600 元区间内的大学生中,只有8.6%的学生在谈恋爱。
随着月消费额的增加,谈恋爱的比重呈现增加状态。
月消费额1000 元以上的学生中,有31%的学生在谈恋爱,其中96%的学生月支出在300 元以上。
(四)大学生消费习惯
调查发现,“消费计划性不强”、“视情况而定” 是大学生消费习惯的普遍特点。
大学生消费很有计划性的只是少数,仅占19.5%,超过半数以上的大学生消费计划性不强,更有9.8%的大学生消费完全无计划性。
同时,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行为体现出追求新潮、时尚、情趣的特点。
31.5%的学生有网络购物的习惯, 68.5%的学生都有过网购行为, 11%的学生只选择品牌商品, 65.7%的学生表示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首先考虑品牌商品。
三、思考与建议
大学生的消费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
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科学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4]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建议:
1.大学生过度消费、攀比消费行为必须加以遏制。
就一个大学生而言,即便家庭十分富裕,把大量的金钱花在娱乐、网络、恋爱等与学习无关的方面与自己的身份也是十分不符的。
这不仅有悖于“勤俭节约” 的传统美德,而且会对周围的同学产生不良影响,在校园内形成一种“物质至上” 的生活理念。
调查发现,一些家庭并不富裕的学生为求得自尊满足和心理平衡,也会不顾现实,片面追求物质享受,导致月支出远超出家庭承受能力。
2.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应引起高度重视。
恋爱消费是大学生消费的增长点,并因此产生许多非理性消费行为。
调查显示,恋爱中的大学生平均月消费比其他人要多100 元以上。
这部分支出基本上没有计划性可言属于“花了再说”。
在恋爱消费中追求品牌和时尚的趋势更为明显,学生很难理性把握适度消费原则。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无偿给予,他们的收入限制意识远没有其他群体强。
一旦这种消费习惯养成,当学生毕业走出校园后,自己的经济收入很可能无法满足已有习惯的消费水平。
这极易导致将金钱作为自己的主要价值观,过分的追求经济收入,进而诱使一些违法社会道德规范行为的发生。
3.培养大学生节约型消费理念任重道远。
节约型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在日常消费行为中遵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把握减量、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大学生是现有的消费潜在主体,更是将来的消费现实主体,因此,大学生节约型消费行为的养成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美红.大学生的消费特点和消费趋势分析[J].经济师,2006(8) .
[2]周丽. 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22):100-101.
[3]董玉刚.大学生费理性消费原因分析及其引导对策[J].沈阳大学学报,2007(5) . [4]李岩.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和思考[J].理论观察,200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