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作文素材,超级实用

语文作文素材,超级实用

语文作文素材,超级实用1.侘·寂在日本人的美学中,最能代表自然之美的词为“侘·寂”。

日本人对万物的尊敬,对自然事物的善感,往往从生活细微之处透着文化,这从很多日本电影就可以看出来。

远的有《黄昏清兵卫》、《东京物语》等,近的有《情书》、《草莓蛋糕》等都是理解日本人生活的最佳影片。

“侘”(Wabi)在日本是常用于表现茶道之美,包含虽然外表一般但追求质感,追求美感的意愿的这层意思。

及大正昭和时期,随着茶具作为美术作品获得越来越高的评价,“侘”作为表达这种造形美的词汇得以普及。

柳宗悦以实用之美的概念所制作的餐具或家具和收藏用的古董之间有一条明确的界线,可以如鱼得水地融入现代生活空间,作为代表日本的美学意识概念的地位得以确立。

而“寂”(sabi)最初是指随着时间流逝逐渐劣化的意思,也好比汉字中的“寂”,表示没有人声,非常安静的状态,是一种欣赏或怀念旧物之美的态度。

到了室町时代,这个概念在俳句中得到了相当的重视,还被纳入了能乐等艺术形式中,并开始理论化。

俳句中的“寂”尤其指旧物,或者老人等所共同持有的特征,用寺田寅彦的话来讲,像是从旧物的内在渗出来一样,与外表没有什么关系的美感。

举一个形象的例子,比如生了苔的石头。

谁也无法推动的石头在风土当中表面开始生苔变成绿色,但日本人却将此看作是从石头内部散发出来的东西,尤为注目。

在日本生活中,“侘·寂”经常是连在一起来表达自然的一种残缺之美,它既包括不完善的、不圆满的、不恒久的,同时也暗含着朴素、寂静、谦逊、自然,如同佛教中的智慧一样,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这个词有很广的包容性。

日本旅游景点常会介绍一些日本庭园,它是一种将人引导入精神世界的建筑设施,每个细节的设计都只是用来观赏的。

这些以石头和沙子构成的假山枯水似乎充满了神秘的氛围,拥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年轻人最常挂在嘴边的日本品牌MUJI,无印良品出现在物质开始泛滥的80年代初期,通过直接使用纸箱及铝、塑料等朴素的材质让日本人逐渐失去的“侘·寂”美学在现代复活。

利用便宜杂货的生活形态,持续地提供物质贫乏、精神上却非常丰饶的日本独特美学。

2.正如欧阳应霁所说:半饱是一种完美的缺陷,一半的希望,再加上一半的耐心,才是一整片蓝天。

对现实保持一种满足,对未来保有一分好奇,相信生活里头总有更好玩的事情,会在下一个阶段出现。

云门舞集《行草》,黑暗的舞台上,一个黑衣女子,在团聚、舒展身体。

音乐是没有的,只有声音。

色彩,也是没有的,只有黑白。

故事,是没有的,只有舞动,纯粹的动。

这就是舞蹈创作家林怀民说,他花了二十年忘记故事,忘记一切辅助的形式,只剩下舞动,纯粹的动。

这就是舞蹈创作家林怀民想要的极简。

——节选自《生活,半饱即好》3.胡适先生曾经说《红楼梦》不是好小说,因为它没有主题。

已故历史学家唐德刚教授问他:“既然《红楼梦》不是好小说,你为什么要研究它呢?”胡适先生回答两个字:“好玩。

”“好玩”是一个能够达到俯瞰风景高度的人说出的一句妙语。

如果我们还没有达到某种高度,我们所体察到的多是“不好玩”。

长期以来,我们多么喜欢标榜“苦”——苦读苦学,苦研苦干。

仿佛离了苦就靠近了轻狎与怠惰,仿佛只有苦才可以约会到鲜花与掌声。

其实,“趣”的含金量远高于“苦”。

4.赵元任(中国语言学之父)赵元任一生中最大的快乐,是到了世界任何地方,当地人都认他做“老乡”。

赵元任曾表演过口技“全国旅行””“走”遍大半个中国,每“到”一地,便用当地方言土话,介绍名胜古迹和土货特产。

这位被称为“中国语言学之父”的奇才,会说33种汉语方言,并精通多国语言。

研究者称,赵先生掌握语言的能力非常惊人,因为他能迅速地穿透一种语言的声韵调系统,总结出一种方言乃至一种外语的规律。

他还被称为罕见的通才、一个“文艺复兴式的智者”。

作为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称于世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赵元任告诉女儿,自己研究语言学是为了“好玩儿”。

在今人看来,淡淡一句“好玩儿”背后藏着颇多深意。

世界上很多大学者研究某种现象或理论时,他们自己常常是为了好玩。

“好玩者,不是功利主义,不是沽名钓誉,更不是哗众取宠,不是一本万利。

”赵元任曾编了一个极“好玩儿”的单音故事,以说明语音和文字的相对独立性。

故事名为《施氏食狮史》——摘自《民国风度》5.再坚持一下有一个故事,大意是说由于缺水而被困在沙漠里的两个旅人,一个旅人要抓住最后一线希望去找水,便将自己的水袋交给同伴说,你一定要耐心等待。

临行前他拔出一支手枪:“里面有5颗子弹,你每隔一小时就向天空的一枪,这样我就不会迷失方向,找到水便能循着枪声返回你身边了。

”同伴等啊等,等枪里还剩下最后一颗子弹时,他还没有回来,是被风沙吞没了还是找到水自己离开了?一种深深的恐惧和绝望吞噬着他的精神和灵魂,他将最后一颗子弹打进了自己的胸膛。

其时,他的同伴刚刚向一位赶骆驼的老人讨到了水,当他寻着枪响的方向找到原处时,看到了同伴的尸体。

就差一步,他没有等到。

前不久看到一篇报道,说一对下岗夫妻几经商海的沉浮与磨难后还是陷入了“绝境”,最后一个已成交的客户也迟迟不能兑付他们货款,在各种沉重的压力聚拢之时,他们绝望了,打开煤气抱着三岁的女儿自杀了。

几日后,一个人登门感觉情况不对,才报了警,发现了这个悲剧。

这个人就是他们的最后一个客户。

原来他刚刚把拖欠的一笔不小的款汇入他们的账号,想要通知一声时,电话无论如何也联系不上,才亲自登门。

这笔款足能够让那对夫妻东山再起……就差一步,他们没有等到。

人生固有它的磨难和困境。

当我们独行于茫茫黑夜,手足无措的时候,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绝望情绪,只有凭着坚强意志抓住希望后,回首才发现,一切其实都没什么大不了的。

何况,大多数时候光明距我们仅差一步,只需——再坚持一下。

6.呵护孩子的梦多年以前的一个晚上,有个年轻的母亲正在厨房里洗碗,她才几岁的小儿子独自在洒满月光的后院玩耍。

年轻的母亲不断听到儿子蹦蹦跳跳的声音,感到很奇怪,便大声问他在干什么。

天真无邪的儿子也大声回答:“妈妈我想要跳到月球上去!”这位母亲并没有像其他的父母一样责怪儿子不好好学习,只知道瞎想!而是说:“好啊!不过一定要记得回来呀!”这个小孩长大以后真的“跳”到月球上去了,他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

他登上月球的时间是1969年7月16日。

还有一个同样有意思的故事——一天,一个小男孩在家里照顾他的妹妹莎莉,他无意中发现了几瓶彩色墨水,母亲不在家,那些瓶子对他是一种极大的诱惑,小男孩忍不住打开瓶子,开始在地板上画起了妹妹的肖像。

不可避免地,他把室内各处都洒上了墨水污渍,家里变得脏乱不堪。

当他母亲回来时,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但她同时也看到了地板上的那张画像——准确地说是一片乱七八糟的墨迹。

她对色彩凌乱的墨水污渍视而不见,却惊喜地说道:“啊,那是莎莉!”然后她弯下腰来亲吻了她的儿子。

这个男孩就是本杰明·威斯特,后来成了一个著名的画家,他常常骄傲地对人说:“是母亲的亲吻使我成了画家。

”对于一个未成年却充满想像力的孩子,我们永远都不可能预测他将通过何种方式、何种途径去实现未来的人生价值,获取属于他的成功。

我们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鼓励,再鼓励!只要是积极的、向上的、生动的就去鼓励,剩下的一切都交还给他自己——让孩子做孩子的事,他往往能在“不可能”或“不大可能”中找到可以献身的东西,并能在造福于人类的事业中达到一个光辉的顶点!7.缘木求鱼:爬到树上去找鱼。

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当你途经我的盛放》9.夷犹,词语。

犹豫迟疑不前。

也作“夷由”。

从容不迫。

.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

范成大不急于到塔边所以对远近并不在意,此时使他欣悦的倒是一路好景致10.“我们的老虎啜饮牛奶。

我们的鹰隼行走于地面。

我们的鲨鱼溺毙水中。

我们的野狼在开着的笼前打哈欠。

我们的毒蛇已褪尽闪电,我们的猴子已摆脱灵感,我们的孔雀已宣布放弃羽毛。

”波兰女诗人辛波斯卡(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诗作《不期而遇后》中说。

对现实的妥协让我们提早衰老,但生命的意义却在于保持本性,不愿妥协。

愿耳畔响起鸟啼之时,仍有温暖的感动。

11.《九旬叶嘉莹,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赵晓兰《环球人物》(2014年第14期)……也有学生问过叶嘉莹:“叶先生您讲的诗词很好听,我也很爱听,可这对我们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呢?”她这样回答:“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

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

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

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

”晚年的叶嘉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

在她看来,“人生总有一天像燃烧的火柴一样化为灰烬,如果将这有限的生命之火点燃其它木柴而使之继续燃烧,这火种就会长久地留传下去,所以古人常说‘薪尽火传’。

有人曾劝我,年纪慢慢老了,该多写点书,少教些课。

这话也有道理,可是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

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

这难题,她早已解开。

12.对于“寄到玉关应万里,戌人犹在玉关西”的思妇来说,“执子之手”的终老才是幸福;但对于良人已成“无定河边骨”的春闺梦里人来说,“戌人犹在玉关西”已是一种无法奢望的幸福。

——下架学姐老师写的练笔,我做了些修改。

这个可以用的范围很广,比如写有关珍惜当下、知足等类型的文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