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网络辩论类综艺节目《奇葩说》与演艺活动《云南印象》经营与管理的认识

对网络辩论类综艺节目《奇葩说》与演艺活动《云南印象》经营与管理的认识

对网络辩论类综艺节目《奇葩说》经营与管理的认识一、节目背景《奇葩说》是一档由爱奇艺、米未制作,融入辩论元素的网络自制真人秀节目。

节目主体以娱乐化的辩论形式呈现,两方辩手每期围绕一个辩题进行辩论,节目融合了选秀的元素,具有淘汰晋级的赛制,节目形态和环节设计独特,是一档名副其实的现象级网络自制综艺节目。

二、节目内容策划(一)重视内容为王《奇葩说》是中国首档说话达人秀,这与当今社会上对个人表达能力要求不谋而合,《奇葩说》是一档重视知识文化,重视个性,重视表达,重视个体心声的节目。

奇葩说在辩论话题选择上从国家到个人、过去到当下、现实到想象、物质到精神,话题类型较为丰富,选手不仅对时下受到关注的争议话题和观点进行激烈辩论,更重要的是节目能够展示、覆盖小众年轻人所持有的亚文化价值观念,通过辩论对传统价值观提出质疑,产生碰撞。

(二)辩题类型结合实用性与娱乐性不同于其他自制综艺节目,《奇葩说》在话题的选择上,区别于传统议题倾向于专注社会的事件、发展、哲学思考,具有严肃、道德性强等特点,《奇葩说》在话题的选择上注重娱乐性和实用性,打破了传统思维的束缚。

《奇葩说》辩题涵盖范围广,涉及面丰富,即有社会热点类、职场类也有恋爱情感类、婚姻家庭类、脑洞类等。

辩题即贴近生活,对人的生活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也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质。

如“年纪轻轻精致穷,我错了吗?”这对当下年轻人来说是都应该是值得去思考的问题,到底年纪轻轻的年轻人,精致穷有没有错,利用了“年纪轻轻”、“精致穷”等对年轻人具有吸引力的题目,也用了“我错了吗?”这样一个疑问句引人深思,让每个看到这个题目的人都会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年纪轻轻精致穷,我错了吗?”这样一个辩题本身具有一定的娱乐性,“精致穷”是一个流行于年轻人中的词语,再加上辩论时,辩手们对题目趣味性的解读,使辩题更具有娱乐性质。

(三)话题具有很强争议性、思辨性《奇葩说》的话题具有很强的争议性和思辨性,如“奇葩星球设立颜值税,你支持吗?”这道辩题把人们分成需要交税和不需要交税的两类人,让辩题更加具有争议性;同时,这道辩题也具有思辨性,它赤裸裸地揭露了当今看脸的社会现象,有的人更是信奉“颜值即正义”的信条。

长得好看的人在社会上机会更多一些,有的人可能有一个女团梦、或者是男团的梦想,但是由于长相的问题,不论他们如何努力,都不可能像其他长相好的人那样受欢迎,具有高颜值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天生的优势,作为一个明星可能他们需要颜值和实力兼具,但是天生长相不太如意的人,可能他们想要成功就必须要在实力上多下功夫。

这对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具有思考价值的,我们到底应不应该成为以貌取人当中的一员?对于那一些长相不如意的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们?我们的社会面对颜值应该是什么样的态度?(四)话题传播多元价值观,挑战传统观念《奇葩说》的话题大多能传播出一些多元化的价值观,对传统的价值观形成挑战,当下的青年中许多人都有了自己的生活观念,他们喜欢的东西可能与大众喜欢的不一样,他们的想法可能新一些,有的观点可能是以前没有的,他们的衣着也可能是不符合传统的审美的,但是在《奇葩说》为这类人的价值观的表达提供了一个平台,让这个世界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包容。

(五)基于网络大数据的辩题选择《奇葩说》的话题不完全是由节目组决定的,在节目话题的选取过程中,受众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奇葩说》每一期节目的辩题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的筛选,从百度贴吧、知乎、新浪微博等热门社交平台中挑选网友关心的、争论的、有趣的话题。

《奇葩说》还与知乎建立了合作,知乎通过后台的数据将其平台上的用户讨论热点话题提供给《奇葩说》作为话题的选取对象。

《奇葩说》节目组在获得话题的选择对象之后,筛掉评论一边倒的话题,将争议性较强的话题考虑作为《奇葩说》的辩题。

《奇葩说》节目通过大数据和用户反馈(线上下调查)设置被主要受众群体关注点的话题。

无论是前期在合作的社交媒体上搜寻节目话题的选取对象,还是后期在网上发动节目受众为话题投票,《奇葩说》都将节目受众放在了一个参与者的主动位置上。

这样既调动了观众的参与积极性,又能够保证节目议题的可看性。

不仅满足了受众对于节目的参与欲望,更重要的是节目辩题的选取结果代表着节目受众的真实想法。

《奇葩说》节目组让受众投身话题选取这一行动是极具务实价值的。

三、宣传策划(一)精准的节目受众定位节目的内容和价值观只有与主要受众群体紧密契合,才能获得足够的关注度。

《奇葩说》将节目指向40岁以下、以85后到00后为主的观众,前期的受众定位和播出后的吻合度很高,准确的定位是节目成功的基石。

《奇葩说》的受众群体年龄结构中,18到24岁的青年人所占的比例是最高,40岁以上的观众最少。

18岁到30岁的年龄段的人数大幅度高于其他人群,90后构成了《奇葩说》的主要受众群体。

(二)打造品牌《奇葩说》通过对辩手的养成培养了黏性较强的观众和粉丝群体,《奇葩说》的辩手组成包括往届的老奇葩、老奇葩邀请推荐的新奇葩和通过《奇葩大会》选出的能力较强、能给观众留下印象的新奇葩。

《奇葩说》从2014年开播以来不断发展,衍生出系列文娱产品和节目,其中比较成功当属《奇葩大会》。

《奇葩大会》是《奇葩说》播出前对于新奇葩的海选节目,人气较高的新奇葩会有机会在《奇葩说》中表现自己,为《奇葩说》储备了大量人才,也起到对《奇葩说》的宣传预热的作用。

从海选而来新奇葩们为观众讲述新故事,提供新看点,而老奇葩起到维系原有粉丝的作用,新老奇葩在整个节目中缺一不可,表现出互相衬托成就的功能。

除了《奇葩大会》之外,《奇葩说》还从每个选手出发制作衍生产品,依靠节目积攒的互动人气,给人气选手定制属于选手的节目。

如人气辩手马薇薇和肖骁的衍生节目《黑白星球》《少奶奶的御花园》、选手自制内容如姜思达的“思达帕特”微信公众号,由奇葩说出品人马东,三季有名的辩手马薇薇、黄执中、周玄毅、邱晨、胡渐彪及幕后导师团队构成的主创成员出版的图书《好好说话》和在喜马拉雅发布的有声课程版《好好说话》也有很客观的销售额。

在《奇葩说》第五季,由马薇薇、黄执中、周玄毅、邱晨、胡渐彪等辩手写的《好好说话2》出版。

在第六季结束后,《奇葩说》辩手颜如晶也依托在《奇葩说》积攒的人气开设了自己的炸鸡店铺。

这种衍生互动方式在进一步扩大了核心节目品牌的影响力的同时避免了过多的投入,节省了邀请明星和宣传的成本,减轻了经济压力,将节目的互动范围进一步扩展,节目的品牌进一步得到推广。

(三)特邀嘉宾《奇葩说》每一期都会邀请一位嘉宾参与录制,邀请的嘉宾常是一些有一定名气的明星,如邀请了赵又廷、杨超越、林更新等明星参与录制;也会邀请节目的广告赞助商来参与到录制中,如邀请了小米创始人雷军、携程董事局主席梁建章参与到节目的录制中,这即宣传了节目,又保持了节目的娱乐性和学术性。

(四)广告植入《奇葩说》的广告植入特别的巧妙,每次的广告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就被植入了进来,《奇葩说》不大段大段地念广告,让广告植入和优质原创内容完美共存,在输出原创内容的同时把广告微妙的植入化解了观众对广告的抵触心理。

《奇葩说》打破了以往网制剧不赚钱的牢笼,实现了第四季的招商金额高达近 4 亿。

《奇葩说》不只是为赞助的广告商做宣传,《奇葩说》的导师们也可以在《奇葩说》节目里不时向大家推荐自己的新作品,比如导师蔡康永也录制节目时推荐了自己的新电影《吃吃的爱》;李诞在《奇葩说》也推荐了自己的新书《笑场》;经济学教授薛兆丰在节目里为自己的经济学课程做了宣传;罗振宇也为得到APP做了宣传。

《奇葩说》里导师所做的宣传都是毫无违和感的,宣传都是在不经意间,就为自己的作品做了宣传。

四、互动模式《奇葩说》给观众留出了很大的空间给大家去讨论,观众看了节目中辩手们的唇枪舌战,难免也会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奇葩说》互动模式很多,如在边看节目时就可以在爱奇艺上发弹幕,节目结束之后可以到《奇葩说》的微信公众号“东七门”发表自己的观点,一般当天爱奇艺更新了《奇葩说》,“东七门”就会推出一篇与辩题相关的推文,来启发观众去思考。

观众也可以在微博中互动,一般争议性较强的话题多会上热搜,大大增加了观众的参与度。

五、总结《奇葩说》不论是在综艺类型的设计上还是话题的选取上都是独具特色的,一般综艺节目话题多只是迎合当下热点,或是具有一定娱乐性质,但是,《奇葩说》做为中国首档以说话为主的真人秀,其话题具有多样性,具有时代性,同时也选取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来表达一部分人的心声。

《奇葩说》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为社会上那些被人们忽略的问题拿出来引发人们思考,也为大多数人说出了他们的心声。

对杨丽萍系列之《云南映象》的认识一、内容策划《云南映象》是全国首部大型原生态歌舞集,由我国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任艺术总监和总编导打造而成底艺术精品。

《云南映象》是传统和现代融和为一体的舞台作品,是原生的原创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全新整合重构而成,展现了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

《云南映象》演员共有9O余人,其中70%是来自云南各村寨的少数民族演员。

他们血液中本来就流淌着原始的舞蹈基因,这些演员最小的7岁.最大的2O多岁,这些民间演员在生活中就唱那些歌跳那些舞,他们的歌舞充满了生命的勃发,这是专业演员不具有的,在排练时,只需要指导他们习惯舞台表演就行了,这样的表演才具有红土原汁、民族原态。

全剧共有"混沌初开""太阳""土地""家园""火祭""朝圣""雀之灵"等七场歌舞,展现了云南少数民族对自然的崇拜,对生命的热爱.舞蹈编排将云南原始乡村歌舞的精髓和民族舞蹈语汇进行了整合重构,用新锐的艺术构思表现少数民族的勤劳,朴素。

肢体语言中揉合了云南多个少数民族的舞蹈。

《云南映象》大量使用了可移动,升降转换的装置。

为把少数民族在劳作之余,在广场上跳集体舞的生活原态再现在舞台上,《云南映象》突破了以往舞台艺术的均衡布局,使传统的广场活动与现代舞台艺术得到了完美结合。

从音乐、服装、灯光、道具等方面留给观众一个原生态的特定印象。

二、营销策划《云南映象》极具民族文化特色,在前期打入市场过程中颇受市场关注和消费者喜爱,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效应,推动了民族艺术产品的发展与传播。

作为中国舞蹈史上第一个自己营销、包装、推广的原生态民族歌舞集,《云南映象》从高原村寨走向世界,为中国的舞台艺术走向市场探索了一个崭新的运作模式,《云南映象》本身也已经成为一个舞蹈界的共有品牌,一张获得广泛赞誉的中国名片。

(一)产品定位《云南映象》一开始就确立了以市场为中心的定位,实行以市场为取向的经营策略。

《云南映象》首先把市场立足在云南,依据省内市场的反馈进行调整和改进,再面向国内市场推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