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介入治疗的简介
介入治疗发展史
1977年之后的20年,PTCA经历了初期,发展和成 熟阶段。
新的介入治疗技术不断发展,如1986年Sigwart首 例冠状动脉内支架术(stenting)、冠脉内膜斑块旋 磨术(Rotablator)、切割球囊术(Cutting Balloon)。 1989年加拿大医生Camoeau首例经桡动脉CAG, 1992年荷兰医生Kinmenij首例经桡动脉PCI,开启 了新的途径。
QRS=160 毫秒
Courtesy of A. Auricchio, MD, University of Magdeburg, Germany.
QRS=120 毫秒
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RFCA)
适应证:
1、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 2、预激综合征 3、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4、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 5、室早 6、房扑、房速 7、房颤
起搏器治疗的适应证( Ⅱ类)
(1)永久性或间歇性完全性房室阻滞,不论其阻滞部位、有无症状, 逸搏心率(<50bmp)者。 (2)无症状的永久性或间歇性的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3)有症状的二度Ⅰ型阻滞,起阻滞部位在希比束内或希比束以下者。 (4)双束支或三分支阻滞患者有晕厥发作病史,但未能证实晕厥发作系 房室阻滞所致。 (5)双束支阻滞伴有明显H-V间期延长者(>100ms) (6)急性心肌梗塞时出现一过性完全性或II度III度房室阻滞者,为了 预防目的而植入心脏起搏器。 (7)肥厚梗阻性心肌病,不论是否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左室流出道压差 静态≥30mmHg或动态≥50mmHg,且有症状者。
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
丽水市人民医院心内科 主讲人 童丽军
邵逸夫医院ccu
马金琦
现代医学治疗趋势
内科外科化(手术化) 外科内科化(微创化)
我科开展情况良好
心内科介入治疗 VS 外科手术
心血管内科各类介入治疗
1、冠心病介入治疗 2、心律失常射频消融 3、起搏器治疗 4、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 5、其它,如瓣膜病介入治 疗、临时起搏等
介入治tzig成功地完成世界上首例经 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
1983年,西安开展国内首例PTCA
1982年kan等开展经皮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
1984年,日本Inoue首先开展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 (PBMV)。
1991年国内开展射频消融术。
心律失常与起搏
房扑
窦性停搏
起搏心律
ECG日期:060824
男,41岁,晕厥史
70 bpm
起搏器治疗的适应证(Ⅰ类无争议的,公认的)
(1) 获得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有一过性晕厥发作和/或近似晕厥发作,黑朦, 头晕,活动耐量下降以及心功能不全。 (2)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有严重的心动过缓及由于心动过缓而引起的明显 症状及活动能力受限者。 (3)症状性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4)永久性Ⅱ度Ⅰ房室传导阻滞伴有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者。 (5)病窦(窦缓、窦房阻滞、窦性停搏)有晕厥,近似晕厥,头晕,重度疲乏无力 和/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症状。这些症状被明确证明与心动过缓有关。 (6)由于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而引起的症状性心动过缓又不能停用药物或采用 其他方法治疗者。 (7)虽无症状但逸搏心率小于40次/分或心搏间歇大于3秒者。 (8)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或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完全性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或心动过速终止时有大于3秒的室性停搏者。 (9)双束支阻滞伴有间歇性完全性阻滞或晕厥发作者。 (10)双束支及三分支阻滞伴有Ⅱ度Ⅱ型阻滞,无论是否有症状者。 (11)急性心肌梗塞后出现持续的不可恢复的完全性或高度房室阻滞者。 (12)心内手术及心脏介入治疗后并发的完全性或高度房室阻滞,经临时起搏持续 3-4周的无恢复迹象者。 (13)原位心脏移植后,供心出现明显窦房结功能低下及完全房室传导阻滞者。
影技术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1977年, 实施了世
界上首例PTCA术, 并由
此开创了一个崭新的介
入心脏病学时代
Andreas Gruentzig 1939-1985
SYNTAX
SYNTAX 是多支血管血运重建 的里程碑研究
第一个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设计基础:
— 回顾分析了 2003 – 2004年104家医疗中心的 血运重建(CABG或PCI) — 12,072 例患者: 1/3为左主干,2/3为三支病变 — 治疗策略:2/3 选择CABG,1/3 选择PCI
SYNTAX
冠心病介入治疗
PTCA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992年已超过冠脉搭 桥术(CABG)成为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手段。它 具有血管再通完全,简便,安全,损伤小,恢复 快的优点
操作步骤
操作步骤
操作步骤
操作步骤
术前后对比
术前
术中
术后
PCI
PCI
PCI
PCI
冠心病介入的适应证
心瓣膜病介入治疗:主动脉瓣疾病
经皮主动脉瓣成型术(主动脉逆行)
肾动脉支架置入术
近年来,心血管介入治疗 取得了飞速发展! 是目前、未来发展方向!
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进步!
谢谢大家!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心内电生理检查
血管穿刺 送入导管 心内纪录
常见病变
消融过程
房颤射频消融病例
完成双侧消融线后房颤终止
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PDA蘑菇伞片封堵术 ASD伞片封堵术 VSD伞片封堵术 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术
房 间 隔 缺 损
房间隔缺损: 释放ASD堵闭器过程
室 间 隔 缺 损
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治疗发展史
1844年Bernard首次将心脏导管插入动物体内
1929年,Forssmann首次将右心导管经过自己的肘 静脉插入心脏,1956年获诺贝尔奖
1932年第一台人工心脏起搏器在美国纽约问世,重量 为7.2公斤. 1951年, 黄宛、方圻和陈灏珠相继在国内开展右心导管
1958年第一台埋藏式起搏器在瑞典问世 Elmqvist 工 程师和Senning医生
1、各种类型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
2、非ST抬高型心肌梗死
3、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择期) 4、稳定型心绞痛,经药物治疗效果欠佳 5、多数无症状心肌缺血或轻微心绞痛的患者,平板运动试验、24小
时动态心电图(Holter)或ECT监测证实有显著缺血的高危患者
6、部分心功能不全
起搏器治疗
VVI DDD DDDR AAI CRT、CRT-D ICD
冠心病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造影术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支架置入术 直接置入支架术 冠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 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 冠状动脉旋磨术
冠心病介入治疗
1929年,Werner Forssmann 通过外周
静脉将导管送入右心房
1967年, Melvin P.
Judkins发明以其名字命 名的Judkins冠状动脉造
经皮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治疗
其它介入治疗
5、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 用于治疗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 6、球囊扩张术 风心病二尖瓣、三尖瓣狭窄球囊扩张术 7、外周血管病变:肾动脉、颈动脉、锁骨下、 主动脉动脉狭窄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
经皮瓣膜成型术:二尖瓣疾病
穿刺房间隔, 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型术
特殊起搏器治疗——心脏再同步疗法 (CRT、CRT-D)
再同步起搏器的安装
• 将起搏器埋入皮下
•起搏器共需要三个起搏电极:
一个置于右心房,一个置于 右心室,还有一个置于左心 室。 有3个起博电极的心脏再同步复律装置
CRT起搏示意图
-------治疗中断-------
---------治疗开始---------